第 6 期 《伤寒论》方辨治疑难杂症病的思考与临床实践(五)明伤寒,通杂病,方贵活用 2018.1.22 辨治伤寒,论治杂病,使用经方,此乃千古不变的为医话题。然如何辨治,如何运用,则又见仁见智。兹仅就平素所学,结合临床体验,略述一二,以期就正于方家。 李家庚教授寄语 逆字,见载于《伤寒论》中,大凡三十余条,而表达意思种种不同,给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有鉴于此,今试为辨析于次,以供同道参较。 一、作错误治法解 逆,本作迎。《说文》:“逆迎双声,二字通用。……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段玉裁注:逆迎双声,如禹贡逆河,今文尚书作迎河是也。今人假以为顺逆之逆。《广雅释言》:“逆,反也。”《荀子·非十二字》“言辨而逆。”《释名释言语》“逆,不顺也。”《素问·四气调神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及“反顺为逆”,是逆字皆含有违反常理、不顺之意。《疏证》:“逆,乱也。乱亦错也。”是逆字含有错乱意。 《伤寒论》逆字用法,其意多与此同。如“一逆尚引日,再递促命期”(6条),“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条)“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44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92条),“火逆下之”(122条),“此为小逆”(124条)及154、267、358条等逆字用法,皆含有违反正确之治疗原则,而运用错误之治疗方法意。 二、作气逆于上解 《准南览冥》:“逆气戾物。”逆气,气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气满发逆。”即气急而粗发为上逆也(宗吴昆说)。 《伤寒论》有部分逆字,是作气逆于上解。如邪犯太阳,影响胃气运行,胃气上逆而作“呕逆”(3条),阳虚寒气上逆之“烦躁吐逆”(29条);脾胃受损,中虚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67条):火邪内炽,烦闷气逆之“烦逆”(119条),下后脾胃俱虚,邪气内陷,胃中虚气逆于上之“客气上逆”(163条),伤寒解后,余热未清,津气受伤,上干胃腑之“气逆欲吐”(396条)等是。 三、作手足寒冷解 《索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逆者,手足寒也。”是逆字含有手足寒冷意。《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条)是厥证之机理,为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之故。厥即手足逆冷意,逆冷即手足寒冷者是也。它如少阴病纯阴无阳之“手足逆冷”(295条);阴寒独盛,虚阳欲脱之“躁烦四逆”(296条),寒邪犯胃,呕吐剧繁之“手足逆冷”(309条),及317条之“手足厥逆”.318条之“四逆”,330条之“诸四逆厥者”,352条之“下利厥逆”等,其逆字皆含有手足寒冷意。 四、作病名解 逆字,有作病名解的。如“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条)是病有中风发热之表证,又有烦渴等里证,故曰:“有表里证。”因外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不得输化,所饮之水,受格拒而不能下行,上干胃腑,胃失利降,故水入则吐。此种病证,称为水逆证。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是知本逆字,有作病名(证)意。 《伤寒论》逆字含意,约有以上四个方面。知道这些,对于学习《伤寒论》,是有所裨益的。 【名医简介】 李家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经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武汉医师分会理事,现任六源堂首席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