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与被爱,从来就不是多少的问题

 长沙7喜 2018-01-22



今天的共读书籍是《儿童健康讲记》,作者李辛。本次内容,涉及到了当下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从爱和被爱这个角度进行剖析。以下文字全部来自李辛先生在某次讲座中的录音整理,有删节。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心理问题,不是通过某一个症状或者几个症状,而要看基本面。我们学中医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人有失眠、便秘,或是头痛,这些只是症状,中医不是直接去治疗这些症状,而是先判断这个人的基本面。


从生理上来说,基本面就是吃饭好不好,睡觉好不好,大便、小便、出汗等排泄功能好不好,这个代表身体运行是否正常。如果基本面正常,即使有各种症状,身体自己也能够慢慢恢复,或者让医生加一把力。这个就是中医所说的比较好治的病——顺症,也就是顺的病。如果一个病人的基本面很差,哪怕只是一个感冒,都有可能变成心衰、肺部感染、肾衰,这就是一个逆的病。


这个原理在心理学上也是这样,现在的状况,比如你认为是过度的爱、过度的关心,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对抗的语言,但是我们要判断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的一个基本面。



爱不是多少的问题。就像吃饭,不是一定得吃十个菜才能饱,不是数量的问题,是质量。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盖浇饭,但是在舒适放松的环境当中,主人很安心,吃饭的地点也令人自在,一个盖浇饭就会吃得很满足。你跟孩子可能要去考虑一下这部分,就是怎么让孩子更安心一些,或者他的安全感再多一点。而安全感呢,又回到感应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如果有很多不确定,最容易体现的就是恋爱,去找一个爱的投射点,把自己牢牢地套住,这时候不一定是真正的爱。还有就是遵守某种刻板的规则,比如,努力学习、从不迟到、坚持某种行为、保有某种状态,这个在心理学叫「刻板性」行为。


我们通常以为的爱,它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时候,它是多种情绪和心理情节的投射。有时候,它可能是担心,或者需要被照顾,或者对现在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或者是不确定性,或者是恐惧,或者是受到了很大的压迫,或者被环境压力所压榨,这种都可能会变形为强烈的爱。


我们内心的特质决定了我们的外在行为,一个具有某种内心特质的人,其生活的所有面向都会符合这个特质。如果你的觉察力很敏锐,可以在这个部分去观察,比如,当你在问我给孩子的爱够不够,或者会不会多,多了会怎样的时候,问题可能是,当你自己处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况下,你输出的爱,其实是掺杂了其他成分和力量,不是纯粹的,那这种力量也会使得孩子们有类似的情况。


内容单纯的爱是非常稀有的。



至于需要按照哪个标准,到什么时候要断什么,涉及到个体差异的问题。比如读书的时候我发现,不同的哲学家,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处于某个特定的状态,就会发展出他们个人不同的哲学思想来。后来我学医的时候发现,心身强健的医生,他的方子是一个路子;心身柔弱的是另一个路子;性格柔和的医生,他开方会比较柔和、稳妥一点,但有时候不敢突破;性格强硬一点的,他开方也会比较霸气,方向找对,往往能够治疗特别严重的病,但有时不够稳妥。


现在有那么多学说和研究者,大部分还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还在某一个受限的立足点了解这个世界。但有时候,很多专家会把自己的东西认为是唯一正确的东西。我们做生意也好、做事也好,一旦成功,我会以为成功的路只有这一条,然后要求我们的下属、孩子必须要这样走才能成功,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学习依照内心来作决定。我个人的经验是,在我生活当中的任何决定,如果我决定完就不想它了,很安心;或者决定的时候没有动太多脑筋,那么,这将是一个合适的决定,最好的、第一等的答案。如果我一下子得不到这个最好的答案,有时是因为我自己没有达到,有的是机缘没有到,这个问题还没有到你需要解决的时候。不是所有存在的问题都需要马上解决的。有时候没有答案是在说:这个问题你还不需要解决它,等一等,还需要观察。但是如果你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它就会被放大,会导致掩盖你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当你第一等的答案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你开始思考,如果你能通过思考找到的答案,这是第二等的答案。如果你反复想反复想,然后再去看书,再去讨论,这是很次等的答案了。所以,当你心里面不是很自然的出现答案的时候,不要逼着自己去找这个答案。



我们这一代人的抗压能力或者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很强的,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但是现在的孩子稍微有一点不顺,情感上就受不了。


中国人是很抗压的,但却形成了另外一个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持续的压力会导致麻木,会导致我们的身、心、情感中这些生命本来拥有的活泼的东西被压迫住了。


只要生命的任何一个层次被压迫住,都会产生一些多余的力量,所以会使得我们爱就太爱,恨就太恨。学中医的人就太认真,以为只有中医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者以为中医的某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



过去的种种匮乏,缺乏和外界的交流,但中国人确实坚持了下来,还顽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这种自我评价你不觉得很硬吗?有一种咬牙切齿的力量,这种力量持续在个人身上,就容易得肝硬化,容易有心脑血管疾病,有这样内在力量的人,当别人要拥抱、要给予他的时候,他可能还会拒绝,会认为他不需要,但实际他缺少这个。


我们需要再敏感再细腻一点。尤其是孩子,当他们要求你抚摸、拥抱的时候,他们内心需要安全感也好,他们流露出的是一个不能界定、无法表达的东西。


孩子需要爱就要满足。我在看诊的时候,经常会推荐孩子和父母互相揉一揉、捏一捏、拥抱一下。我们中国人的身体太僵硬了,因为情感和心理结构太僵硬了。



愿围绕着你的爱,能更加清灵而单纯一些。


晚安,明天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