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在路上,便在书里

 林小霖 2018-01-23

原标题:不在路上,便在书里

许多读书人相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言人人殊。从字面上看,前一半是“游”,后一半是“学”。这些读书人大概受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影响很深。当年,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在颠沛流离中不废读书讲学。后人尊他为伟大的教育家。

我的人生旅程,“行路”早已过“万里”,但“读书”离“万卷”仍远。若想在余生实现“读万卷书”, 每天不光要发奋“阅” “读”,可能还需赶时髦,在微信里转发他人的“高见”。但这既劳心又伤身,且免不了误传不少谣言,也就作罢。岁月忽已晚,看来“读万卷书”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不如趁尚有体力,边“游学”边写些“游记”,算是“行一大段路,写一小本书”。于是,六十岁那年,我出了本随笔集,叫《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我在前言里说:这是我“此生心迹的一个回顾”。

几年过去,我已六十逾三,“六十三”倒过来看是“三十六”, 自觉心态仍然年轻。不觉手痒,又写了一本随笔集,就是你此刻拿在手上的这本。与上一本不同,这本是我人生旅程的一个脚注。

感谢父母,从《诗经》中找出两个字,以“周南”作为我生命的代号。 冥冥之中,契合了我未来人生旅程的轨迹。他们生前不曾料到,我三十岁远渡重洋去北美留学、工作,接着回到祖国,是为“周”;定居香港,是为“南”。不知不觉间,我的人生路已从摸索谋生之计上升到探索生命之道,经历已经成了回忆。

不回顾过去,无法瞻望未来。活在当下,驻足盘点,哪些点滴最值得回忆?大概是回忆本身吧!

我的青少年时期,路上曾经飘雪,我苦苦挣扎。谁说“梦里不知身是客”?虽然当年心里的疼痛至今历历在目,但是,世界比想象中宽容,最美的风景一直在我心里,在前方。

人往高处走。将路上的经历转化为生命的正面养分,人生才会越来越快乐,世界才可能越来越美好。我觉得自己还有一些可分享的东西,不应窝在小板凳上偷懒、在闲适中偷生。懒惰不仅不会带来安逸和快乐,还会使自己日趋死气,将未来从无限的憧憬(童心童景)变为一条死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带着这样的念头,我“追溯”自己的“游学”“足迹”,包括一些早已模糊的记忆,写了收在本书里的六十三篇随笔,每一篇都和我到过的地方有关,并借老子的《道德经》诠释自己对学术境界、品牌真谛以及生命之道的一些体悟。按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学术之道:有无相生;第二,品牌之道:难易相成;第三,人生之道:道法自然。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 功、 言三者的界定是,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我这里分享的对立言、立功、立德的感和悟、情和思,即便只是后知后觉,当中或许有些许后见之明,或许能引起你的阅读兴趣与共鸣,有助于你探索自己的人生路。因亲历而感恩,因陌生而向往?众说纷纭,各取所需。希望你喜欢这本书,虽然它只不过是我的故事和感怀。

为方便你阅读时查找、参照,书中附有《道德经》索引、地名索引、学校名称索引、人名以及其他索引,还配有二十六张“历史”照片。

人生的意义,不在路上,便在书里?我深知自己离老子的境界永远都相距十万八千里,没有可能不朽。然而,人生理想如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摘自《佛光山的星巴克--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