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篇第三章 杂技演艺事业的现代转型

 茶室主人 2018-01-23
1 中国杂技业的现状
        建国后,中国杂技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而得以发展。全国县以上杂技演出团体数百个,民间杂技团组数以千计,专业从业人员万余名,已形成一支浩大的专业和业余杂技艺术大军。但是这样一个杂技大国,却仅有不超过五个专门的杂技演出场地,而且在这样的地方演出,费用很高,难以面向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同时,有些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杂技存有偏见,还有把杂技当做杂耍的陈腐观念,没有认识到杂技演出的产业价值,更没有从振兴民族艺术的高度去对待杂技。一台歌剧晚会可能投入200万,但对杂技20万都不肯给。在加上中国杂技缺乏发展和创新,观众对绝大多数节目早已司空见惯,老套的节目自然无法吸引国内的观众。电视上的曲艺杂技节目也很少,杂技的主要窗口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各省、市电视台则很少办杂技曲艺节目。对一个杂技的泱泱大国来说,这个窗口实在是太小了。可以说,杂技与其他国粹一样,在国内的生存举步维艰。
        相反,中国杂技在国际上倒是很能吃得开,国内的发展受到阻碍,也只能到国外去发展。“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现在形容中国杂技最常用的话。中国杂技向来以难度大、技巧高而享誉世界。半个世纪以来,杂技这门艺术一直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成功地担任“文化外交官”的角色、不断摘取世界金牌的同时,中国杂技也开始被国外观众所熟悉,世界各地的演出商纷纷看好中国的杂技,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杂技便第一个跨出国门。美国、法国、德国等等许多地方的舞台上,开始活跃着中国杂技演员的身影,中国杂技因此迈出了出国创收的第一步。如今但凡有点名气的国内杂技团,都有过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所到之处一票难求的辉煌经历。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在国外演出的中国杂技团体,每天不少于20个,假设每个团每天演两场,那么中国杂技一年在国外的演出量不下一万多场。目前国内高水平的杂技团基本上常年在国外演出,国际演出市场到处活跃着中国杂技演员的身影,一个团出国演出一趟,半年时间的收入应该有100多万美元,杂技演出每年赚取的外汇占我国艺术团体国际商演总外汇的80%。杂技已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出口产品,中国杂技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舞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与此同时,有杂技理论家也指出,虽然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中国杂技演出团体活跃在世界各地,但至今难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我们的杂技出口始终停留在廉价产品的水平上,我们的节目只能加入外国杂技团,成为他们的低价原料而不是艺术成品。令人忧虑的是,中国杂技的品牌效应正在减退,中国杂技的号召力已成强弩之末。由于国内的杂技团整体“走出去”越来越难,现在普遍实行单个节目和演员“输出”。2006年,安徽省杂技团有8批80人次为海外大马戏团“贴牌打工”。据有关人士透露,某国一马戏团与成都战旗杂技团合作推出的以中国杂技为主的大型现代综艺节目《龙狮》,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已经6年多了,每年的票房收入达5000万美元,但战旗杂技团只能得60多万美元演出费。
2 杂技产业联盟的组建
        很明显,中国杂技的处境和中国武术一样,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再不实行改革,其前途岌岌可危。改革的方向仍然是产业化,杂技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并培育杂技演出市场体系,而这种改革的前提则是政事分开,将杂技团从政府的管制下解放出来,并且在全国建立起杂技产业联盟,将全国的杂技产业联合起来,并对杂技产业实行整体的管理和协调。
        国内杂技团在所有制形态上多种多样,有国有的、有民营的,有政府下的、有部队下的,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大的小的,等等,一旦实行政事分开,统统走向市场,因此就必然出现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问题。原来的大一统组织体系被瓦解,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组织体系,都是零敲碎打,都成了游兵散勇。这种一锅粥的状态自然无法建立起协同机制,更无法与国外大的演出集团抗衡,结果就只能在内耗中被瓦解和蚕食。
        事实上,现在国内杂技界过分强调竞争而不重视协调,互相挖墙角、抢人才的事情屡有发生,致使整个产业和运营日益无序。许多杂技团为了争取出国,竞相压低价格,有的小团甚至只图个生活费,这使那些在国内已经形成品牌的杂技团十分尴尬,因为他们的节目质量很高,向对方提出的价格也很高,但是国外杂技团体往往会就低不就高,使这些名团的国际市场空间受到挤压。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例如2004年,国内某杂技团与美国谈妥一个商演合同,价格是每月每人1200美元。但是,另外一个团的团长当着外商和该团的面将要价削减了一半,在场的另外一个杂技团团长更直白:“我们只想出国玩一个月,只要管吃管住演出费一分不要。”杂技市场本来就僧多粥少,在市场尚不成熟的时候进行的恶性竞争反过来又阻碍市场的成熟和完善,让杂技团体的日子更加难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建立起产业联盟之后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恶果的发生,维护产业和从业者的利益,还可以促进产业内部的交流,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例如,国内一些魔术师曾到美国参加国际魔术师协会年会,大家惊奇地发现在会上交流的节目都有个惯例,就是表演完毕后必须将谜底亮给大家。这在国内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内的演员往往遵循“同行是冤家”的“老例”,同行间都互相保密和封锁消息,这势必限制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3 杂技团的企业化运营
        实际上中国的杂技团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他们也很少能进行市场运作,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即使没有演出,也有固定的收入。虽然目前也开始出现一些大制作大投入的节目试验,效果都不错,这也证明走市场道路的可行性,但国内还没有像太阳马戏团这样完全自主经营的团体。在国内,中国杂技团大都势单力薄,似乎也并不具备独立撑起整台大型节目的实力,与国外马戏团可以独立运营超大型杂技表演活动还有一定距离;即使是费劲组织了一台节目,也不能保证票房和收益,万一搞砸了就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没有多少团长会冒险做这件事,更多的是选择目前这种平稳的生活方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懂经营的结果便是只能听人摆布、给人打工。在国际上,中国杂技团闯荡国际市场的策略也是“保守政策”,即杂技团不是自己去运作和经营,而是大包干给了国外的老板,这样没有风险,旱涝保收,但中国杂技人的钱包永远也鼓不起来。
        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成功的例子很值得中国杂技团学习。1980年广州战士杂技团第一次到加拿大演出时,加拿大国内的杂技水平并不高,太阳马戏团初建时的成员都是一些街头表演艺人。当时加拿大政府用一美元的价格把一个不再使用的火车站转让给太阳马戏团作为场地,该团邀请了3批中国杂技教练培养他们的团员,但仍无法在市场上打响,后来又改为邀请中国杂技演员到加拿大,专门表演中国杂技,但打的招牌还是太阳马戏团。他们完全用了市场经济那一套进行运作,短短几年间,太阳马戏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戏团,共有5个杂技团同时在世界各地演出,年收入高达两亿多美元。
        因此,中国杂技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由一批懂经营、熟悉市场运作的人才来引领杂技团,打造名牌节目,建立名牌企业。首先杂技团要进行合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起数个大型杂技团。同时必须按企业方式再造中国的杂技团,将杂技演出节目作为“产品”来进行营销,按企业的方式来运营杂技团。这个思路对其他演艺组织也同样适用。必须要面向大众,根据市场调查开发演艺产品,同时要着力开发下游产品和衍生产品,可以像电影一样建立“杂技村”、“杂技主题公园”等杂技商业项目。同时还可以像竞技体育一样建立杂技俱乐部,开展杂技竞赛,举办中国独有的杂技联赛。当然,还要加强广告和宣传,与国内外演出商和领事馆广泛接触,争取更多的商演机会。
4 杂技产业体系的培育
        杂技要发展,首要的还是要有观众。但杂技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表演手法和包装,除了怀旧的老人和未见世面的孩子,很难引起年轻观众的注意。对于生活接触面最广泛的这一群体来说,我们的杂技必须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时,要扩大宣传,扩建杂技演出场所,降低演出价格。中国人总体来说还不富裕,对文化的投入占总支出比例还很小,杂技要在这个份额里分一杯羹更加困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杂技的品位,培养国人对杂技的兴趣,鼎力支持这一国粹的发扬光大。
        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演出市场缺乏应有的市场机制和秩序,国内没有完善和发达的演出经纪人队伍,杂技团一边搞节目,一边还要自己找市场,步履艰难。业内人士反映,海外商业演出中圣诞、春节等是黄金档期,但经常由于人为因素而“错过佳期”。据说正规杂技团从与外商谈妥商演合同到最终成行,大体要经过任务报批、演职人员政审、办理公务护照,总计3轮从省内到国家的文化、外事部门的循环操作,前后经历30多次的审批。
        杂技演出属高危行业,但杂技演职员的保险、医疗等基本保障,长期得不到解决。我国杂技节目中,马戏、滑稽等艺术成分的含量较少,基本上以展示高难惊险的技巧、力量型节目为主,排练演出中伤病难以避免。但国内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杂技演出保险,杂技演员在国内外一旦发生伤亡,杂技团往往被拖累。近年来,江西杂技团就有两名年轻演员因工伤造成高位截瘫,团里仅医药费就花去了130万元。
5 杂技教育方式的变革
        中国有着悠久的杂技传统,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师承系统,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旧社会生活极为困苦,在恶劣的生存环境,杂技艺人也坚持自己的技艺绝不轻易舍弃,总是寻找合适的徒弟薪传下去。师父传授的诀窍绝不轻易授人,所谓饿死不卖“门子”,就是指此。在这种师徒制教学方式下,师傅按照传统的“口传心授、以身示教”的方法教学生,教学手段单一、陈旧,既没有教材,也没有教案,教学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现在是采用学校制教育,学员进入杂技艺术学校,一般的学员在上杂技课的同时也上文化课,要上到杂技中专,考试制度也相当严格。杂技演员的文化程度低的情况在改观,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有意识这样做。目前全国有多家杂技专业学校、众多的艺术学校杂技科班、众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这使得杂技学员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接受到专业而系统的杂技专项训练。但这种教育体制也存在严重问题,就是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文化课。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杂技教育属于“四无”教学,即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计划,无统一的教学标准、无明确的考核规定。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科学训练的知识和本领。大多数杂技团对文化课教学重视不够,文化课学习经常受演出的冲击。
        总的来看,中国近万人的杂技专业人才的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全面,为节目创作、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中国演员屡获大奖、深受国外演出商喜爱的原因所在。不过,杂技演员普遍的文化层次比较低,杂技节目的创新、艺术水准的提升以及杂技团的企业化运营实际上难以实现,这就难以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和要求,也严重制约了杂技事业发展。显然旧有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发展的需要。杂技教育的变革可以会通武事教育的变革,内容详见《太极之道》第一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