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猕猴桃根系生长特性与保根护根

 alexdu818 2018-01-23

几乎所有的猕猴桃园都有缺株少树现象,多则十几株,少则三五株,很难做到建园后株株不少,棵棵不缺。追其原因,除在购买苗子时因根系不健康而死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不了解猕猴桃根系生长特性,导致烂根和死根。

下面,我想讲一下猕猴桃根系生长特性,死根烂根的原因,以及几种主要根部病害的防控方法。

1猕猴桃根系生长特性

要把猕猴桃园建好,必须知道猕猴桃生长习性和根系生长特性。猕猴桃种子发芽后,胚根先长出1条乳白色的主根向下延伸,当幼苗长到3~5片真叶时,随侧根发育伸长,主根逐渐衰弱并停止生长。侧根生长速度加快,逐渐替代了主根的生长。侧根在幼苗期分生能力很强,随树龄增长,根群中只剩下少数几条侧根持续延伸并加粗生长而成为骨干根。根系初生时为白色或乳白色,含有大量淀粉和水分,近似肉质,皮层暗红且特别厚,含水量很高,以后皮层逐渐变为褐色。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随土质、土层不同而异,土壤的疏松和肥沃程度是制约根系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成龄猕猴桃植株根系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20~60cm土层中。在深厚、疏松的土壤中,根的深度可超过4m,而在土层浅薄的果园中,70%的根系分布深度不超过30cm,1m以下土层中很少有根系分布。

根系分布的广度一般比地上部大,分布范围约为树冠直径的3倍,但成龄园(5年生以上)由于受栽植密度限制,根系会相互交织,无法伸展得很广。侧根由根部到梢部粗细变化不大,多呈水平分布,其上分生须根,须根发达而稠密,有丛生状缠绕生长现象。须根可分为直径1~2mm的输导根和直径小于1mm的吸收根。输导根红褐色,由吸收根转变的过渡根发育形成;吸收根白色或乳白色,是尚未木栓化的新根,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从根量看,须根占96%,侧根占4%,而须根中吸收根占87%,输导根占9%,骨架根占4%。

根系在土壤温度达到8℃以上时开始活动,25℃左右进入生长高峰期,如果土壤温度继续升高,根系生长速率就会下降,土壤温度达到30℃时,新根基本停止生长。猕猴桃在春季根系开始活动(展叶前)会出现伤流,伤流大部分是水分,同时含有一部分养分,如钙、钾、镁、磷和矿质元素及氨态氮和硝态氮等。土壤温度较高、树体旺盛、根系发达,伤流较多,较弱的植株伤流很少或不产生伤流。

根系生长与新梢生长交替进行。第1次根系生长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底,第2次根系生长高峰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3次根系生长高峰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份。根系遭受高温、干旱等影响后,会缓慢生长或停止生长。

2烂根原因及防控

根系是猕猴桃生命的基础,要想保证长期树势健壮、高产、稳产,保根、护根非常重要。而猕猴桃是肉质根,须根多,主根少,分布浅,穿土性差,含水量大,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极易产生土壤多水性烂根、土壤板结性烂根以及土壤病害性烂根。管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死树。

2.1土壤多水性烂根猕猴桃园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65%左右,如果低于65%,植株就处于缺水、干旱状态,根系生长就会变得缓慢或停止,而如果长期高于65%,根系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根系就会因缺氧而窒息,导致烂根,严重时造成死树。

水位高和低洼地区,或土壤黏性过重,加之排水不畅,或浇水过勤、过量,秋季多雨后积水严重,土壤渗透性差,最容易产生烂根、死树现象。

从地上部表现看,根系溃烂后,叶片发黄、萎蔫或大量脱落,果实停止生长或脱落,枝条干枯,严重时整株死亡。

要防止多水性烂根,就要合理浇水。猕猴桃是一种高大的攀缘性藤本植物,叶片薄,叶面积大,呼吸作用强,水分蒸腾量大,平时其肉质根含水量在80%以上,需水量远比其他果树大得多。猕猴桃喜水又怕积水,属于湿性弱的树种,要掌握在基肥后、追肥后、发芽前后、果实膨大期浇足水,保持地面湿润,生长期保证水分供应,不能受旱。6月份以前浇水要及时、到位,6月份以后要适当控水。不能大水漫灌,要分批浇水,有条件的尽量喷灌或滴灌,防止积水和肥料流失。特别是建园后,要注意做好浇水到位排水畅通,防止涝灾、水淹引起水害,造成烂根、死树。

2.2土壤板结性烂根猕猴桃最喜欢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酸碱度(pH值)7~8之间、透气性好的沙壤土,黏重土、沙土、酸性或碱性土壤都不宜建园,低洼地、易涝地、地下水位高和排水不畅的地块也不宜建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没有腐熟的生鸡粪、生猪粪、生牛粪、生羊粪、人粪尿等,易使土壤严重板结,pH值升高,影响根系生长,严重者造成烂根死树。

建园时最好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的中性微酸沙壤土。高垄栽培,浅栽,绝不能深,一般以嫁接口部位露出地面为宜。如果嫁接口距地面太近,容易染上溃疡病,要保证猕猴桃幼苗不染病,不烂根,不死树。

2.3病害性烂根猕猴桃根系病害一般都是由立地土壤传播的。目前用于建园的苗木多是在连续2年以上苗圃地生产的,如果未经严格消毒,幼苗根系极可能带有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或果园周围栽植的杨树、洋槐树、花椒树等根部带有大量病菌,成为根腐病、根癌病、疫霉病的传播源。重茬地建园,或栽植前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也极易引起根腐病、根癌病、疫霉病和根结线虫病等大发生。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根腐病、根癌病和疫霉病的症状及防治。

1)根腐病。毁灭性真菌病害,可造成根颈部和根系腐烂,严重的整株死亡。病菌以菌丝体和菌索在病根组织内或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生长季在根系生长过程中传播。健康根系与土壤中的病根、病残组织接触,病部菌丝体或菌索通过接触进入健康植株,也可通过工具、雨水、害虫等途径传播。

发病规律:发病初期根颈部皮层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逐渐变为褐色腐烂,条件适宜时迅速向主根、侧根扩展,整个根系腐烂,流出棕褐色汁液,有酒糟味。后期在皮层与木质部之间长出一层白色菌丝层,呈扇形扩展。病株地上部枝梢纤细,叶小发黄,生长衰弱。高温多雨季节,根颈部和病根部周围地面长出丛状浅黄色伞状蘑菇,即病原菌子实体。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变黄脱落,树体萎蔫死亡。7—9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高峰期,一般沙土园和肥水条件差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建园宜选用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栽植幼苗不宜过深,土壤中残留的杂物、病残根、树桩要及时清理烧毁。②该病为土壤带菌,可用150倍液五氯酚钠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发病轻的可用80%代森锌200~400倍液或4%农抗120水剂200倍液灌根。

2)根癌病。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根颈部和根系,受害根系最初形成黄豆粒大的肉质肿瘤,初为乳白色,膨大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逐渐木质化,肿瘤大小不等。患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细根少,生长缓慢,树势逐渐衰弱,叶片小而发黄,落叶落果严重。

发病规律:以细菌在感病组织皮层内越冬,或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病组织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根和土壤中的细菌是第2年的主要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嫁接口、机械伤口、虫害伤口侵入,雨水和灌溉水为传播媒介,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也可传播,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碱性土壤有利于发病,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以及耕作粗放、田间作业造成各种机械损伤多、地下害虫多,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不用前茬有根癌病的地块作苗圃地,不从病区调运种苗,调运苗木发现有病株必须剔除烧毁,并对其他苗木用2%石灰液浸泡1~2分钟,或用0.1%升汞浸泡3~5分钟消毒。②田间发病较轻的植株,扒开根部土壤后用小刀刮去肿瘤,并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菌毒清水剂30~50倍液,或菌立灭水剂100倍液涂刷伤口,作消毒杀菌保护。发病重的植株带根烧毁,土壤用溴甲烷熏蒸消毒。

3)疫霉病。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根颈,也危害根系。根颈处先发病,初发病由根颈产生一圈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形成暗褐色不规则状态,使根颈一圈皮层腐烂、坏死,木质部也变成暗褐色,腐烂后有酒糟味,坏死后地上部生长不良,出现黄叶、小叶,植株死亡。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高温、高湿、多雨时容易发病,幼苗栽植过深最易发病。病菌主要通过劳动工具和雨水传播,也可通过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等传播。春末夏初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高峰期,10月份以后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①栽植苗木嫁接口必须高出地面,最好高垄浅栽,浇水要均匀。②发病初期扒开根部土壤晾晒,刮除病斑,用0.1%升汞消毒。5月中下旬降雨前或浇水前用苯莱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稀释灌根。③秋季施基肥一定不要施用未腐熟的生羊粪、生牛粪、生猪粪、生鸡粪和人粪尿,尤其是生鸡粪,不但是强碱性而且含有相当数量的尿酸,对根系毒害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