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语

 风静云闲诗痴 2018-01-23

        红楼梦语

          作者:孙根超【号乐仙】

  小子无能无名,幸有梦有幻.正因无能无名,平生一无成就,方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正因有梦有幻,方可入得太虚幻境,胡言乱语撰成此篇,不敢说"揭秘"或者是"探究"之类的话,只能说是"梦语"了,堪博行内专家一笑,保不住能唬住几个局外人.真荒唐也.

梦里迷离言,真真一把泪,

心同作者痴,可得些些味?

一,说隐

  读红楼梦,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红楼梦中有隐是大家的共识,于是索隐成了一派,其中又分出了自叙体派,说隐的就是曹雪芹的家族史.并渐渐地占了上风.

  我没有太多的研究自叙体们的专著,我不知道他们怎样的回答为何要隐的理由,但很明显曹雪芹用这样的方式来隐自己的家史,一是隐不了,君不见,脂批和畸笏的批经常说某事某事如昨,自己经历过.好象他们就是曹身边的人,这不就是向读者展示曹在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吗?这叫"隐"吗?这样浅显的常识大家都会清楚的.二是他写自己的家史时不写其中真姓真名即可[古时写小说托名所作的大有人在],不必大张旗鼓地非说真事隐去,三是他本来就不该用自己的真名作为作者出现在书中,他这样隐倒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好友们和曹雪芹想要瞒过的人大概不会比我们现在的自叙体派的人笨吧!曹雪芹怎么会干这样吃力不讨好的蠢事.

  我坦白地说,我是个索隐者,要索隐,必须先要问一下,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答案只有一个,书中所写的事不可告人.

有什么些事不可告人呢?不是淫荡之事,红楼梦还涉及了淫.当时世上已经有淫书了.不是曹氏的家史,虽然与皇家有联系,但作适当的避讳也是可以的.另外上面我也说了许多.隐,最大的理由就是所隐的人或事与皇室有关,与政治有关,尽管书中说不干朝政.

二,说隐了何人何事.

  以前的索隐者们多以想象来索隐,宝玉象谁象谁地瞎寻乱找,这是索隐的误区之一.这样找,千古以来是是而非的宝玉多得很,可以到汉唐的某个富贵人家找出一个宝玉来.[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习惯用抽象推理的方法来求解,我的索隐,只在书中索.]要索隐,根本是离不开书,且又不能把书中的人或事和真人真事对照得一点不差,写成书只能在象而不象之间,何况是被曹氏隐得面目全非的书.另一方面,毕竟是曹雪芹在写着"真事隐去"的红楼梦啊!所以书中掺杂着曹雪芹的家族史并不奇怪.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一>与红楼梦有关的三个主要人物---曹雪芹,脂砚斋和畸笏叟

  首先理顺曹雪芹,脂砚斋和畸笏叟之间的关系.

  曹雪芹,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石头记》创作成《红楼梦》的作者.

  脂砚斋一直陪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这是勿容置疑的,但世人只简单地把她看成评家,这是索隐的误区之二,试想曹雪芹一边写书,脂砚斋一边评书,那么,脂砚斋的评语曹雪芹是一目了然的,若设脂评不合曹雪芹的意图,曹会让他留存书上吗?当然不会,这说明,脂砚斋与曹雪芹心灵相通,共同地完成一件事-----写作红楼梦并将"真事隐去".但是,彻底干净地隐去真事,那后人还能解出什么"味"?必须偶尔露一些儿信息,这就是脂评的真正的作用.我说的"共同"二字是指"脂评"也有帮助"隐事"的作用.且与曹雪芹的"隐"相得益彰.切莫把"脂评"的每一句话当作索隐的"圣旨".

  再说畸笏叟,先把名字解释一下,畸:意为不正常,不规则.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叟:是老头儿.可以解释为一位高寿[年龄偏大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前朝老臣或老臣身边的侍卫.由于他信佛,所以他又是一位身居寺庙的高僧.总之是一个奇异之人.另:畸谐为机,笏谐为护,翻成机密的护卫者,应该是有道理的.再看他的所为,他在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参于了评论,他可以命曹雪芹删去某些文字,在曹雪芹死后,大部分稿子都是经他流传于世的,并且他还自作主张地修改了大量的"脂评",这不是文稿的审定者又是什么人呢?[参考文章:走出象牙之上塔---《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曹雪芹和脂砚斋合写红楼梦,畸笏叟在审定红楼梦.其他作评之人都是一般读者,也象我们现在的一样,被曹雪芹瞒过了,以为曹在以自己的家史作蓝本来写书的,或有些些相似的经历作同病相怜的.真是:

  砚斋畸笏内情人,敢命芹溪删乱淫,

  倘若石头无旨意,何须十载费精神.

<二> 《石头记》与《红楼梦》

其次要理顺《石头记》与《红楼梦》关系,以前人们都把《石头记》当成《红楼梦》,这是索隐的误区之三.下面请看脂评石头记第一回里这段话: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一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几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段话明确地说:曹雪芹对《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是偏偏这里又有一段脂评[若云雪芹披阅增删节,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历来红学的研究者们,只相信自己的"巨眼",他们只认脂评,却舍弃了曹的自说,须不知这正是曹雪芹和脂砚斋的高明之处.曹雪芹写实了,脂砚斋反过来为他隐.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节,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这本是中性问句.可以回答为:难道我就没有参与吗?也可以回答为:这'楔子'不也是你写的吗?还可以有其他的回答法,但不管怎样回答都否定不了"披阅增删"这个事实,关键就是"作者之笔,狡猾之甚"."烟云模糊","不可被作者蒙蔽","巨眼"等语,才真的把观者迷惑了,很少有人琢磨"披阅增删"这几个字本身的含意.原来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是对《石头记》的再创作.而《石头记》的作者另有其人.难怪"十年辛苦不寻常"前面是"字字看来都是血"而不是"字字写来都是血","看"与"写"有着很大的差别呀!

  还有一条批语也能给我们提供信息.请看:"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哭芹而不到坟前问芹,却去问"石兄",问"石兄"还要遇上癞头和尚,难道与曹雪芹关系这么密切的脂砚斋不知曹雪芹葬在何处么?这芹和"石兄"还能是同一人么?再看接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对"石兄"说:"是书何幸!",是书肯定指《石头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二人是共同创作《红楼梦》的.再看凡例中写道:

           "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此凡例写完后有一首诗为: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里曹雪芹用了"作者自云".同样是正文,曹雪芹在第一回里那样写,而在凡例中又这样写,这认为这里的"作者"是指写《石头记》的作者,因为后面的诗显然是对凡例说的,可以说明问题.一是:"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意思是:你谩言着女儿家悲伤之事,更有我曹雪芹这个情痴在抱恨长呢!二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意思是:你写的文章在我看来字字都是血,而我为你"披阅增删",十年辛苦也是不寻常啊!

  曹雪芹如果要推脱自己作者的责任,很简单,不必讲成书过程,不必搬出这么多人,更不必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和脂砚斋一样,用个假名.若书中自始自终不出现曹雪芹三字,即使一点儿也不隐,谁能说是曹雪芹写的.岂不万事大吉,难道曹雪芹会笨到不会用假名的地步吗?何况,脂砚斋,畸笏叟假名就在眼前.

  请看权威人士俞平伯先生在读这段文字时作了怎样的论述:

       照这里说,有空空道人,孔梅溪,曹雪芹(有的脂砚斋本,名字还要多一点)到底这些人干了什么事?

    这些名字还真有其人,还出于曹雪芹的假托?都不容易得到决定性的回答。现在似乎都认曹雪芹一名为真,其他都是他一个人的化名,姑且承认它,即使这样,曹雪芹也没有说,我做的《红楼梦》呵。脂砚斋评中在第一回却有两条说是曹雪芹做的。先看第一条: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节,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这很明白,无须多说了。再看第二条: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里曹雪芹做《风月宝鉴》,他弟棠村做序,新,指《金陵十二钗》,旧,指《风月宝鉴》,《红楼梦》大约是用两个稿子凑起来的,而都出于曹雪芹之手。照'脂评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旧抄刻本的序

    都说不知何人所为,可见本书的著作权到作者死后还没有定下来。 [摘自俞平伯先生'读《红楼梦》随笔一文--三]

  之后一段俞先生说曹雪芹推脱的理由是:大胆地色情表现,古怪的思想议论,深刻地摹写大家庭的黑暗面。最后还是把《红楼梦》著作权定给了曹雪芹,当然包括《石头记》。

  俞先生看了第一条脂批后,根本没有作任何解释就说:"这很明白,无须多说了".俞先生看了第二条脂批也没有说出很明白的文字,只确定《风月宝鉴》是雪芹做的.根本没有涉及《石头记》.可见俞先生认为《石头记》就是《红楼梦》也就是《金陵十二钗》.

  旧作《风月宝鉴》已经有曹雪芹之弟棠村作序,应该有曹雪芹的署名,睹新怀旧仍因之按理应该是在"新作上注了曹雪芹之名,或新作是用《风月宝鉴》来作书名,可偏偏曹雪芹死后还没捞到著作权,书名还是《石头记》,这不是很矛盾吗?故此旧不是《风月宝鉴》,而是在《石头记》。此新是指曹雪芹把两书合并成的《红楼梦》."仍因之"是指仍用《石头记》这个书名.同时也说明了《风月宝鉴》确是曹雪芹写的,而《石头记》不是曹雪芹写的。另外这一条也说明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为什么一直沿用《石头记》这个书名.是为了怀念"石兄".他只能说披阅增删了。不过俞先生说的红楼梦大约是用两个稿子凑起来的却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即一个稿子是《石头记》,一个稿子是《风月宝鉴》.

  为什么曹雪芹要推说《石头记》不是自己写的呢?答案是:在《红楼梦》[即脂评石头记]之前真有一本《石头记》,而且真有作者.就是空空道人.此作者不是一般人物,曹雪芹不敢或不好意思夺其功.所以一直没有在书上说明自己就是作者,我也认为现行的《红楼梦》[也就是脂评石头记]的作者是曹雪芹,就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一样,相反,原作者"空空道人"却隐其名了.可谓:两个才子一本书,岂有不奇之理.

   据此我断定:《红楼梦》[脂评石头记]之前身《石头记》应该是"空空道人"写的.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再创作而成.并把自己的《风月宝鉴》合并进去了。类似如《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演义》的基础上创作的一般.而且这次再创作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必得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此限制除"空空道人"遗言外,还有畸笏叟的监督.而畸笏叟正是持《石头记》的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就是畸笏叟,因为畸笏叟是个不正常的奇怪的老人.

<三>曹雪芹为何要接受空空道人的任务

  曹雪芹为何要接受空空道人的任务?我认为,主要是书中所写的奇情和奇缘.所谓奇情,是曹雪芹自认为与"石兄"有同样的思想和情感.在爱情上的同样遭遇,具有同样的"叛逆"精神.甚至连所处的环境也相似.曹雪芹在未写红楼梦之前就已经开始写成了《风月宝鉴》.而其中内容和主题竟与《石头记》惊人的相似.所谓奇缘,即今生偏又遇着他《石头记》[畸笏叟所持].而曹雪芹又有文才,又具备将真事隐去的条件[以自己的家族史来掩盖原书的事实],可以完成空空道人的任务.而畸笏叟自己可能也想完成空空道人的任务.但由于条件不具备,无法达到目的才选中曹雪芹的.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曹家曾受到了空空道人家的极大的恩惠.因此,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就洒在《石头记》上了,直到泪尽而逝.再看:

    [第一支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情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朱眉:"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这可以算是曹雪芹自白,"怀金悼玉"是指怀念金陵十二钗,追悼"石兄".为何呢?因为自从盘古开天地,只有他曹雪芹和"石兄"是同为天下第一情种.他怎能不"怀金悼玉"呢?

<四>通灵宝玉

  既然《石头记》与《红楼梦》[脂评石头记]是两本书,那么《红楼梦》中的甄,贾两宝玉一个是《石头记》中的宝玉,这是"石兄",一个是《风月宝鉴》中的宝玉,就是曹雪芹.合起来才是红楼梦中的真,假宝玉.[历来的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都是说不清,含糊其词,"有人说甄宝玉是曹家的前身,贾宝玉是北京的曹家的雪芹"],我推断,出家的宝玉是"石兄",落难的宝玉当是曹雪芹了.到底谁是甄,谁是贾已经真假难辨了,也无须去辨它.因为脂评说,写贾宝玉就是甄宝玉的传影,反之亦然.曹雪芹与"石兄"不是同一人除<二>中所说的以外,这里再举二例:

    "若非个中人,[朱旁:三个字要紧,不知谁是"个中人"--宝玉即个中人乎?然则石头亦个中人乎?作者

    亦个中人乎?观者亦个中人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

  这里不是很清楚的吗?宝玉,石头,作者与观者是属于并列关系,石头与作者不是同一人.再看: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朱旁: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 墨旁:石头即作者耳!][第一支  红楼梦引子]"

  前批把石头和作者区别开,可墨批却自作聪明说石头即作者.可见后者不是脂砚批的,这说明《石头记》中的许多乱批是被曹雪芹瞒过了的观者作的批.这些人其实也是在索隐.

  通灵宝玉是"石兄"的化身,而"石兄"身上记载着奇文《石头记》,故而通灵宝玉就象征《石头记》这本书,书中说这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尤为重要,这玉一失,宝玉就发呆,胡言乱语,这隐喻着一旦失去《石头记》原本,曹雪芹的写作就失去了方向.那发呆时的宝玉就指曹雪芹自己了,再从"命根子"三字来理解,人玉也是合一的.每次失玉得玉又与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有关,这又证明了畸笏叟控制着《石头记》底本.

<五>空空道人

  空空道人就是原《石头记》的作者,你看石头上面的文字是他抄的,石头能写作吗?分明就是他写,接着又说他把《石头记》改为《情僧录》,不是他作的《石头记》,他能一面抄下来一面就改书名吗?如果空空道人不是"石兄",那也是和"石兄"关系最密切的人.曹雪芹还怕读者不知,特地又写了空空道人著书的心理,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下面是我的解读:

  因空见色----因无所事事而混入女儿之中,由色生情----与女儿家接触多了便产生了特别的情感,传情入色----把这种情感倾注在女儿家身上,自色悟空----从与女儿家相处的残酷的现实中感悟到一切原是空.

  这不是活脱脱的宝玉的形象吗?从这点看空空道人就是"石兄",特别有意思的是文中还描述了空空道人不敢把《石头记》公布于世的心理.请看:

   "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一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 方从头至尾抄录回

来问世传奇."

  "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有一朱批[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朱批的很露了,把空空道人说成腐儒,是腐儒吗?实是心怯呀!为何?待下节再说.

<六>名字的奥妙

  脂评说出了许多次要人物名字的谐音,如:把四春的名字合成"原应叹息","胡州"谐为"胡诌"等等.这分明是有意把一串钥匙交给了读者.目的是让读者去解读书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再细看,书中的许多主要人物的名字却没有给出谐音,有人把贾政谐为"假正经",但是多出了一个字.解读红楼梦万万不可丢失这把钥匙.

<七>史笔与春秋法子

   史笔,就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就是写实.而春秋法子或笔法,却有另一层意义,我没有细读过春秋,但记得有一句话:"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可以说明红楼梦里隐的就是"乱臣贼子"所作所为.我认为这是原《石头记》的本旨.但书在凡例中一再强调:"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女儿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在第一回里空空道人又思忖:"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良臣,父慈子孝,凡伦常之所关处,皆是歌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曹雪芹为何一再强调不干涉时政呢?正是因为书中隐着干涉时政之事,我们必须反过来看,千万不能忽略.

<八>曹雪芹怎样把自己化在书中

  曹雪芹既然改写石头记,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风月宝鉴》中的"宝玉"----自我形象摆到新书中呢?他很聪明,就写进两个宝玉,一真一假.以表现自己与空空道人思想相通.但这样还觉得不够表现自己的全部思想,又把自己的精神虚构成林黛玉结合到书中去了,我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玄了,其实这就是《红楼梦》中的一大荒唐言,一大奇缘.故而有这支曲子:

    "[第三支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怎经得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里说明了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是虚的,也正因为如此,黛玉和曹雪芹一样的"泪尽而逝".黛玉的问菊诗中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之句,好一个"偕谁隐""为底迟",把恨不能与"石兄"生同时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与[枉凝眉]曲子里的意思完全相符.俞平伯先生在读《红楼梦》随笔之三十中说:"曹雪芹自比林黛玉",这是有道理的.

  宝玉初见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别以为这是胡说,这实际隐喻了,自己认识自己之意,若这时宝玉是"石兄",又可以说明两人心灵相通之意,怎么解都行,足见曹雪芹手段之高明.

  雪芹知识丰富,书中常涉及医学知识,偏不避嫌疑把害痨病的黛玉[这是曹雪芹特意安排的]放在宝玉和众姐妹之间.试想,贾家是何等人家,难道不识传染吗?在我的家乡,祖辈们都晓得痨病可怕,贾母能只为痛黛玉而不痛宝玉了吗?答案只有一个,黛玉是雪芹加到《石头记》中的虚幻人物,故而必死无疑.高颚可是没有把这个续错呀!不过曹雪芹毕竟是做小说,不能把黛玉的一言一行都看作是曹雪芹的.

  黛玉是外甥女,家门不幸,寄居在外祖母家,是否象征曹雪芹家本是汉人,但又入了满清正白旗呢?这种推测也不无道理.为此笔者曾作诗一首:

  空空道士说红妆,金玉良缘遗恨长,

  黛玉雪芹同泪尽,为谁做得嫁衣裳?

<九>贾家与皇家

  自叙体派学者们一直把眼光盯住曹家,这是索隐的误区之三.红楼梦里所写的贾家,实际上是暗喻皇家.这可以找出许多例证.试举几例:

  <1> 写秦氏可卿房中摆设时,一连写了:武则天,飞燕,太真,寿昌公主,同昌公主,西子.这些都是皇家人吧!秦氏自得地说:"我这屋子,大约连神仙也住得了."那皇妃就不用说了.还有红娘我不太清楚,这里就不敢妄说了[写了这段后,最近在网上读到刘心武有关"揭秘秦可卿"的文章,他也注意了这一段的描写,不过刘君脱不掉老套子,说秦可卿是曹家人,费尽心事去寻秦可卿的原型和出身].我曾为十二钗写过一首小诗:

  堪叹金陵十二钗,原型恰似宫中才,

  机关算尽聪明误,不识内情写不来.

  <2> 写贾政正室摆设那简直就是皇家气象了,特有"文王鼎"字眼,曹雪芹还怕观者不能理解,在这里批得更细:

    [朱旁] 此处则一色旧的,可见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朱帘""孔雀屏""芙蓉褥"等到字眼.

    [朱眉] 近闻一俗语笑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世面捎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鹅黄缎子. 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皆悉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第一条很有意思,作者明显用了"文王鼎",可批语却嘲笑别人用"周鼎",可谓不打自招吧!第二条从写贾政正室摆设到批的掩饰,利用"村言"说皇帝形象就是"富贵",我相信已经是明白如画了,何须多说?

  <3> 第十八回元春题大观园句"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锡大观园",历来考据者还在索大观园地址,这是徒劳的,因为这也是隐喻皇家的.哪个园子能"天上人间诸景备"?这里"大观园"是隐喻天下,只有皇家才拥有天下.

  <4>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龙禁尉"是虚构的,这件事对错无关紧要,我关注的是为何封这么一个名字的官?大概是隐喻秦可卿是皇宫里的人吧!再看那葬礼简直就是皇家的气派. 单就那棺材就不是一般人能睡得的!

  <5> 探春远嫁---据王根福,冯玉伟文章"红楼梦探佚之一:探春远嫁爪哇国".可知:探春远嫁做王妃,说明贾家非一般人家,在古代一般国与国之间出于外交目的而和亲----将公主远嫁他国作王妃.[见"中国红楼梦研究"网.]

  <6> 刘姥姥进大观园吃宴席时,黛玉形容刘姥姥吃饭时的场景是[携蝗大嚼图].携蝗谐为协皇或谐皇,也是暗指皇家.

  另外,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话时举了历代好多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元春省亲等场面也可以说明问题.只要读者留心就可以找出更多的例子来.

  据上所述我认为:红楼梦是借曹家来暗喻皇家.当然书中的贾家不等于皇家,其中有很大成份是曹家的,因为写贾家可以影射甄家,反之亦然.其中隐了大清皇族不可告人宫廷之事.以警示皇子皇孙的.现在可以道出玄机:曹雪芹故意在书上留一自己的真名字,以便后世读者多请注意些曹家,那么皇家的事就隐得更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脂砚斋的那些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批语,确实是帮助曹雪芹来隐真事的.所以空空道人怎么能随便地把皇家内宫秘史公布于世呢.当然要小心翼翼地将"真事隐去"了.致使原《石头记》没有流传于世.至少他是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

  <十>石兄

  "石兄"是原《石头记》中的宝玉,他到底是谁呢?

  <1> 我先从贾政说起,贾政身边许多人的名字都有寓意,请看:门下清客相公詹光[谐沾光],单聘仁[善骗人],管库房的总领吴新登[无星戥],仓上头目戴良[大量],曹雪芹就是用这些人的名字提示我们也要用名字的谐音来看贾政.我是这样来推断的:

  贾赦,贾政,王夫人[红楼梦在介绍贾赦贾政时,根本不提到邢夫人,偏偏在介绍王夫人时有朱批,"记清"二字],贾链本是贾赦之长子,但书中却称为链二爷,是作者的笔误吗?我认为是特意安排的,是提醒读者要把二位老爷的名字连起来,读成贾摄政,即真摄政.我特意查了字典,摄,赦读音一点不差,是相邻的两个字,都是读第四声.再把王夫人的姓加上不就读成"摄政王"吗?[如果把"摄政王"三字隐在一个人的名字里岂不是太明显了,故而曹雪芹安排了这个机关.]这样我就推出个"摄政王"来.则"石兄"就是儿皇帝了.难怪宝玉见了贾政就象老鼠见了猫一样,而贾政打起宝玉来必往死里打.这还不够,作者又给贾政安排了一个官名"原外郎".暗指贾政不是宝玉的父亲,原本是外人.笔者曾有小诗二首戏云:

  父亲原外一条狼,断喝一声宝玉慌,

  勒死娇儿非父子,离家向佛破天荒.

  书中却道二爷琏,连接二爷始露颜,

  赦政原是真摄政,还加王字夫人前.

  <2> 再看"石兄"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人.他能补天,隐喻他是"天子".而他"衔玉而生",非一般人也,这是奇,谐成"旗",可认为他是"旗人",在古代历史小说中,描写"天子"出生时,总与一般人不同,[有怀胎三年的,有梦光入怀的等等],这也说明他是皇帝.玉是吉祥如意之物,象征幸福临门,故"石兄"应是福临.书中借湘云喊"二哥哥"之名特意把"二"字读成:"爱"字,说明宝玉是"爱新觉罗氏"人.对此笔者也有二首小诗戏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不是君王不敢言,

   玉福临门常闪失,一僧一道化情缘.

  生来衔玉是奇人,富贵奇旗福临门,

  礼制森严恩爱断,真言隐去假言生.

  <3> "林黛玉"可谐音为"临戴玉"指福临配戴着玉.木石前盟是神话,金玉良缘才是真,既然黛玉是虚构的,就给他取个很特别的名字,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此亦是一证.

  <4>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86页写道人对甄士隐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三劫[朱眉:佛以世为劫,几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年春光寓言也]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试想甄士隐怎能活到九十岁?石兄此时下界变成宝玉[因为英莲后来也到贾府中去了],宝玉能活九十岁?分明是指《石头记》到《红楼梦》成书约九十年,从曹雪芹上推九十年即到顺治时代.此又是"石兄"为福临[即顺治]一证也.

  <5> 福临有出家的念头,被众大臣劝阻,结果找了替身.而宝玉也在二十几岁时出家了.福临在二十岁以下时,朝政一直被孝庄和多尔衮把持,那他几乎可以混在女儿堆里,充分地体会女儿们的情感,福临是位重感情的皇帝这不必要我说了吧!这里既找到了福临写书的环境,又找到了福临和宝玉的相似点.

  <6>贾王薛史,一般认为谐"家亡血史"我不这样看,民间传说顺治皇帝做了和尚,是不是曹雪芹就利用[村言]这个传说来谐"假死王血"或谐"假王血史"呢?用春秋的法子看,"王"就是皇帝.

  <7> 我们再从那块玉身上找找答案,在书中这块玉是一很重要的物件.这玉的正面有"通灵宝玉"四字是名字,下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反面有:"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共十二字.正面八字即隐"命根子","命根子"是人的灵魂.故正面隐一个"灵"字是通"临".反面十二字是隐一个"福"字. 避邪避崇避冤避疾避祸是为"福".从反而往正面读不就是读成"福临"么?

  <8> 无独有偶,宝钗的璎珞上也有八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芳龄永继"是说宝钗永远年青吗?我看不是,芳者指书中所说的群芳也,这里即指宝钗,龄就是谐为"临"[暗指宝玉就是福临],则"芳龄永继"可解释为:宝钗和宝玉连在一起,暗指与宝玉成亲的是宝钗.

  <9>书中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前面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

    [贾雨村]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一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朱旁: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三字,门旁又有一副破旧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朱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其意则深.[朱旁:一部书之总批.] 也曾见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朱旁: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看时,只有一个聋肿老僧,在那里煮粥.[朱旁: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朱旁:火气.] 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即聋且昏,[朱旁:是"翻过"来的] 齿落舌钝,[朱旁: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

  此后雨村便遇着冷子兴.贾府,宝玉便出场了.对于此回书来说,这一段真是可有可无的,作者为何特意安排这一段?似乎有玄机,我一直参不透,"火气"是什么意思?我不知,朱批的两次"翻过"我也翻了,"即聋且昏"翻成即聪且明,"齿落舌钝"翻成齿生舌利.也不成意思.突然联系前面"谁为智者?又谁能通?"句,把"智通寺"一翻,读作"寺通智",再一谐音为"是通治" ,而通者顺也,莫非"是顺治".难道又是巧合?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原《石头记》中的宝玉就是福临.

三,结束语

  至此我的索隐可以告一段落,无论别人怎么看,我自己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福临在位十八年,其实是有名无实,前期大权被多尔衮把持,多尔衮死后一直是孝庄做主,从孝庄把康熙扶持登基并使大清走向强盛来看,她的执政能力很强.顺治的有作为其实都是孝庄的作为,费后只不过是顺治耍小孩子气,孝庄不与计较罢了.如果福临是那样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会闹着要出家的,死前也不会留下什么"罪己诏"的[有人说是孝庄伪造的].相反福临对爱情很重,费后就说明了这一点,他又有接触女儿们的环境,充分地去体验女儿们的情感,他写《石头记》是有基础的,

  不管他作《石头记》的本意如何,他都不能公开地说他写了《石头记》,自己作了这么好的文章,要想流传于世,必须将真事隐去,让后人去参悟吧!.皇帝写小说也是古今以来天大的荒唐事吧!也真是有奇缘.这《石头记》落到了一个与福临相似的痴人曹雪芹手中,于是就产生了《红楼梦》这部奇书.为了证明这一点,本文还有一些后续短文予以论证,敬请读者关注。

  据说乾隆皇帝看了《红楼梦》后,对和中堂说:"这是写明珠家事.",可能乾隆看出了其中隐是皇家的事,故意这么说,如果隐的是曹雪芹家的事,他何必混淆视听!

  高氏的续书对于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对的,其实高氏也可能知道红楼梦是写皇家之事的,所以他写了"兰桂齐芳",这是象征后来的康乾盛世的.

  我的索隐,是从书中索来,这里我开个头,仅是一家之言,至于荒唐透顶,贻笑大方,我也顾不得许多了.若能得到三五朋友的支持,那会使我感到快乐无比的,相信他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