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马拉松3小时内的选手,怎样才能无伤进步?」这可能是许多精英跑者想知道的问题。 2017跑步学院马拉松PB训练营中就有这样一位学员——数月前,刘富国的全马个人最佳纪录是2小时53分13秒。在训练营中训练4个月后,他在11月的上海马拉松刷新了PB:2小时35分30秒。 并非科班出身,平时还有全职工作,这样的飞跃是怎样产生的?答案是:他找到了方法,并进行了严格的执行。 今天这篇文章,是2017跑步学院马拉松PB训练营执行总教练徐国峰为刘富国撰写的分析文章。有严肃的数据解析,也有120天相伴的真实感受。值得一读。 文/徐国峰 透过2017年四个训练营的磨练,我个人在教学上更加清楚该如何带领跑者学习「不要用(体)力加速」,而是「用知觉加速」。 这一个论点,如果只是在单一的课堂上分享,跑者们肯定以为我在说天方夜谭的故事。但在长达四个月的训练营中,我得以透过技术动作的铺陈、课表的引导,使跑者逐渐认识、接受,并协助跑者完成知觉开发的工作。 2017年,是突破性的一年。从跑步学院╳姿势跑法上海马拉松训练营、UA台北台中场心志训练营,到十月开训的Garmin PB班,我逐渐从许多跑者的训练数据中看到他们已经能够“用知觉加速”。这代表课表和训练过程中的引导流程,产生了预计的效果。 下图为今年十一月上海马拉松训练营的其中一位学员(富国)在训练营进行到第十二周时,练完「四趟五公里」后的训练数据:
(富国的最大心率是193,今年四个月的训练营后他的全马PB从2小时53进步到2小时35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富国的配速一趟比一趟快,但心率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若把目光放在第一趟和最后一趟,会发现富国最后一个5K的时间比第一趟减少了1分20秒(每公里配速提升16秒),但心率只上升4。 训练营中许多学员都有类似的表现,只是他最明显,因为他在知觉开发的过程中最为顺利,这包括他每天的睡眠充足、精神专注、全心全意相信课表,并努力达到要求。富国在某次训练后给我的回馈中写道:“突然领悟到,只有每天‘轻松’的跑完课表,才能『继续轻松』的完成明天的课表,如此成绩才能提高。” 我们在训练营第一周期为每一组的学员制定了明确的时间框架,每一个距离该跑在多少时间内博士都有明确的规定。但第四组成绩比较优秀的跑者们(原始全马PB都已在三小时内),一开始都会跑超速。因此我们下达的训练指令是“不能超速”,必须守在规定的时间框架里,“愈跑愈轻松”是我们最主要的训练目标。而富国是最快进入状况的跑者,下面是训练两个月后在微信上所回馈的: 富国在加入训练营之前:
经过四个月的训练后,富国的全马成绩从2小时53分进步到2小时35分。赛后富国的心得写道:
十七周的训练量与强度分析
富国是只中猴子,适宜的训练量不像另一位精英跑者陈龙那么多,第三周期的量有点太大,所以膝盖后方不舒服休息了几周,我估计他的训练量大约就在100~150之间最为妥当,每周不宜超过150。
从训练数据来看,第十一周应该要提早减量,就能避免后来膝痛的问题发生。 10/07(周六) 传来令我担心许久的讯息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10/07星期六,当我看到微信传来的讯息时,心里抽痛了一下,心想“惨了,巅峰期没顺利越过!”。但也只能面对,开始请教博士复健方式,紧急应对,接着一起提早进入调整期……事后从数据分析来看,第九、第十周与第十一周的训练时数达到高峰,第十一周的跑量达126公里(训练指数高达173),第十二周应该要提早减量才对……我想十一周结束时应该就有一些征兆,只是我们都没发现。 ▲ 【图】上图摘自RQ的体能数据分析中“训练时数”的统计,跑者和教练可以设定特定的区间(上图是设定2017/7/16~2017/11/11)来自动统计该区间内的训练里程数、训练指数或训练时数。 接着连休了六天,一直全休到10/13(五)开始练跑,当天是一个16公里的课表,他在训练日志中写道:“遭受左膝伤痛袭击,休息了接近一周,现在终于好多了。今天试着跑了16公里的课表,虽然还是有点不舒服,但已经相对好多了!”(原始英文日志内容:For a week, I have been under the left knee pain stricken. After a week of rest, the pai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 tried jogging for 16 kilometers today, although my left leg was uncomfortable, but it was relatively easy.) 但这个伤并没有完全复原,尤其在下肢已经偏离健康的情况下,跑步技术更是无法到位,所以从第13周到第15周,训练一直中断。还好富国的心够稳!没有被伤病击倒,比赛前终于还是顺利回到轨道。 下图是富国进行四个月周期化训练中,当前跑力的变化情形:
因为第二周期状况很好,进步的感觉很好,多少一定会带来「得意」的心情,但一得意就会「忘形」(技术知觉跑掉),加上训练量的提升,这些都是后中后半段受伤的原因之一。 第二周期结束后的十公里测验,富国的成绩有非常显著的进步,从原本的PB 34分36秒进步到了33分45秒 (提升了51秒)。因为富国每天都要交训练日志给博士和我,我们也可以从他第二周期的日志中看出他的知觉开发非常顺利: >>第七周星期四的21公里有氧跑课表
(注:这里所谓的热身包括了:关节柔软操→POSE技术训练动作→3~5趟加速跑→慢跑1~3公里) >>第八周星期五的400公尺五趟间歇课表
富国平均的热身时间是30~40分钟左右,所以这里说的「longer」估计是50分钟以上。他的好表现与与训练品质来自于训练前认真的热身。热身不只是热开身体、培养想练跑的心情,更是在重新锐化跑步技术的知觉。 十七周的技术数据分析 从RQ的技术比较数据来看,富国的步频、触地时间与移动惨数在第二周期都有显著的提升,这也是十七周当中进步最多的时期 (2018年才新加入的分析功能,可以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的技术数据):
从这两个时期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所有的技术指标全进步了,配速2区与3区的步频的提升最明显 (分别上了↑3.7与↑3.0),触地时间和移动惨数亦全面下降。 技术的进步,除了热身充足之外,随时留心自己的技术动作是否有跑掉也是关键,9/10跑完10公里节奏跑与200米间歇后,富国传来一段话:
主课表的训练品质 来自充分的热身与规律的作息 在最终目标赛事中,身心的各个层面都需要能量,而且肢体←生理←心理←心智←心灵能量的流动要通畅无阻。当我们在赛场上有「不想跑」的感觉时,表现就会开始下降,实力就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在比赛中从头到尾都保持「想跑」的心情,是最终在目标赛事完全发挥应有表现的关键。虽然心情是浮动的,但透过练习,这种「心情」是可以透过热身酝酿出来的,让跑者在比赛那天的热身时就可以进入自己练习时已经习惯的「情境」中。所以充分的热身非常重要。富国的训练品质与运动表现实际证明了这件事。 除此之外,规律的作息也是维持高品质训练的关键。因为富国本身有一份全职工作,大都只能在一大早进行训练,为了早起训练,他通常都规定自己很早睡。有好几次都看到富国提到,和训练营中实力接近的刘伟周六一起练跑跑得很好;但当刘伟约他在周间的晚上一起练跑时,他为了不打乱规律作息都拒绝: 2017跑步学院PB训练营,坚持参加训练的75人中,有69人参加比赛,53人成功PB,刷新个人最佳纪录。所有学员的平均PB时间为19分20秒。67人里,7人跑进3小时,17人跑进330,27人跑进4小时。 PB幅度最大的学员陈伟青,PB1小时14分24秒,从4小时38分进步到3小时23分。 |
|
来自: 昵称IHF5Nui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