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一篇:大家别内斗了!我们去邻国趁火打个劫怎么样? 上篇说到,上帝跟法国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本来很有一代明主范儿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突然毫无征兆地疯掉了,大权自然毫无意外地落入他那些野心勃勃的亲戚们手中。 新一轮内斗粉墨登场。 在长期的内斗中,法国贵族逐渐分为针锋相对的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奥尔良派领头的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和勃艮第派为首的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分别是查理六世的两个堂兄弟,他们为了争夺摄政权彼此明争暗斗。 更加添乱的是,精神病国王的王后伊莎贝拉,不甘深闺寂寞,又传出婚外情绯闻。王后出墙,使得政治斗争急剧升温,满城都是风言风语,说奥尔良公爵与王后有一腿,勃艮第派的人更是添油加醋地把两人的幽会场景描绘成黄色小说,并说王太子查理其实是奥尔良公爵的孩子。 与王后有私情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王后巴伐利亚的伊萨博对奥尔良公爵基本是言听计从。为反对勃艮第公国的领土扩张(包含佛兰德地区),奥尔良公爵在1402年要求取得卢森堡地区。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认为,王室的赏赐在抽干他的财产。无畏的约翰眼看奥尔良派占据上风,干脆心一横,派遣刺客刺杀奥尔良公爵。 1407年11月23日,奥尔良公爵路易正前往王后的居所,探视刚生产的王后。之后有人通知路易,国王查理六世急切地要见他。在路易离开王后居所时,他被十五名的蒙面刺客团团包围,乱刀砍死,路易的仆人与护卫却无力保护他。此后,无畏的约翰公开宣称他策划了这起刺杀,并成为法国的摄政王。 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这妖娆的兰花指,是怎么回事?) 无畏的约翰果然是无知者无畏,这种坏了规矩、越过底线的行为,你做了初一,就别怪别人做十五了。 奥尔良公爵路易的儿子查理为了报复仇,娶了阿马尼亚克公爵的女儿。就在1410年4月15日婚礼当天,他的老丈人宣布建立一个反勃艮第同盟,阿马尼亚克公爵贝尔纳七世成为联盟的领导者。此后奥尔良派也被称作阿马尼亚克派。这个联盟的其他成员包含贝里、波旁与布列塔尼公爵,以及阿朗松和克莱门特伯爵。 阿马尼亚克派渐渐落入下风,为了挽回败局,打红了眼的他们不惜邀请英军来助拳。 打不过就当带路党!这恐怕也是古今中外党争激化后殊途同归的表现。比如罗马帝国中斗败的一方往往引蛮族为外援,司马氏八王之乱中训练装备匈奴人,石敬瑭干脆献幽云十六州甘当“儿皇帝”,近代军阀混战更是人人有后台,各个领外币。 1412年,还是摄政王的亨利五世收到来自奥尔良派的邀请,派遣克拉伦斯公爵带队前去打打前哨。 奥尔良人此时还有一丝理智尚存,在英国人到达后改变了注意,付了一笔跑腿费后,又把他们打发回去了。 亨利五世登基后,分别与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保持密切联系,两边要价,谁出钱高就帮谁。 亨利五世也是豁出去拉下脸,为了挣钱,国王变成了雇佣兵!当然这个雇佣兵可是包藏了大大的祸心。法国的这两派贵族为了一己私利,争相做外国势力的带路党,你们可知道,外来干涉一向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在接下来的百年战争史中,庞大、富饶、人口众多的法国,之所以一度差点沦落到险些亡国的境地,就是带路党太疯狂,国家扛不住啊! 1415年,在内战中屡战屡败的奥尔良派(此时已是王太子派)提出:将阿基坦的大部分领地割让给英国,支付60万克朗的金币,并让查理六世的女儿和英国王子联姻,换取英国出兵攻打勃艮第。 这个条件对于目前已经混得跟屌丝差不多的英国,已经是很优厚了。 但是亨利五世狮子大开口,他要求重新获得在约翰王手中丢失的全部领土——诺曼底、阿基坦和安茹。 如此过分的要求,奥尔良派当然不可能接受:开什么国际玩笑,这样一来,法国除了勃艮第以外的领土基本上都送给英国了,我们自己待哪儿?因此亨利五世的要求被一口回绝了。 亨利五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已经和勃艮第公爵秘密达成协议:英国助勃艮第公爵消灭奥尔良派的势力,勃艮第公爵则协助亨利五世登上法国王位! 勃艮第公爵在佛兰德拥有领地,而佛兰德的商业活动与英国关系密切,如果跟英国闹翻,他的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失,看在利益的份儿上,勃艮第公爵决定还是跟英国站在一起,因此他许下的条件更加优厚。这正是亨利五世所期待的。 除了为了英国的商业利益之外,在对外国干涉时,与相对弱势的一方合作(奥尔良派虽然内战中暂时处于下风,却是王太子一派,属于正统,并且占有的地盘及人口较有优势),将来可以占有更大的主动权,这一政治智慧在英国成为大英帝国之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亨利五世没有再跟奥尔良派废话,撕毁之前签订的停战协议,对法宣战,百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 实际上,自信满满的亨利五世错误地估计了双方的实力对比。 虽然法国存在内乱,但是法国相对于英国无论是耕地面积、人口、工商业都是远超,技术水平上也不存在明显差距,甚至某些方面比英国更胜一筹,因此从整体战争潜力上看,当时的英国远不是其对手。 虽然在百年战争开端,法国被爱德华三世的长弓兵战术打得很惨,但是这么多年法国已经做了很多改进,比如当年骑兵普遍使用锁链甲,现在已经替换为防护效果更好的板甲,除非近距离射击,否则长弓并不能造成有效的杀伤。战术上,即使是爱德华三世时期,法国的费边战术就打得黑太子毫无脾气。 英国的人力财力都远逊法国,如果法国继续坚持这一正确战略的话,英国根本无法支持长期作战,必败无疑。 不过,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在各种机缘巧合误打误撞之下,亨利五世的入侵不仅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甚至超越了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曾经的辉煌,使得法国几乎亡国。 这就是一场混合了“土木堡”、“纸上谈兵”等战例的大荟萃,各种反转,各种犯二。 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己方有多强,主要在于敌方是不是比自己更二。 1415年8月,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领一万多名以长弓手为主的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希望复制当年爱德华三世的辉煌。 但是此次征战开局颇为不顺,9月份的哈福娄围攻战中英军打了一个惨胜,虽然最终攻下该城,但本方也折损4000,几乎减员了一小半的兵力。 更郁闷的是,英国士兵不是倒在敌人的兵器之下,而是因为疟疾。疟疾这种传染病对于军队的威胁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甚至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军队最大的威胁不是敌国军队,而是小小的蚊子(疟疾通过蚊子叮咬传染)。 如此严重的减员之下,亨利五世对于后面的胜利不抱任何希望了,不得不灰溜溜地率领剩下的5000长弓兵和900骑兵,打算撤退回英格兰。 他战前对贵族们夸下海口,攻打法国一定会如何如何,如果他就这么打道回府,可以想见国内那些野心勃勃的贵族们,会怎么磨刀霍霍地对待“尊敬的国王陛下”。亨利五世的国王之路估计要到头了,甚至重蹈理查二世的覆辙,小命不保。 法国方面,精神病国王的病也是一阵一阵的,这阵子恰好比较清醒,他向全国发出号召,放下一切争端,共御外辱,誓让入寇的英酋有来无回。国王都发话了,大义当前,哪个贵族也不会公然说不去打仗,纷纷表态响应国王的号召。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经下定决心当“石敬瑭”的勃艮第公爵,居然开始畏首畏尾起来。因为英国人并不像他们所吹嘘的那样势如破竹,围攻一个城市就伤亡惨重,虽然不是战损而是因为疾病,但是让勃艮第公爵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英国佬行么? 最终,无畏的约翰打算观望一下,虽然同意他的部下参加这次国王的召集,但他自己没有出席,也禁止他的儿子参加法国阵营。 他的想法是:如果英国人再打败仗,秘密同盟就当没这回事,我也要老实不客气地对英国人落井下石;如果英国人能逆转局势,再跟进不迟。 这算盘,打得太精了! 奥尔良派要借助打击英军获得大义制高点,以便获得更多法国人的支持,从而压倒勃艮第派。因此,奥尔良方面对于国王的号召十分重视,派出了三位公爵。 但是,这三位的爵位虽高,都是荫袭祖业,且几乎没有行伍经验。为首的是24岁的奥尔良公爵查理,他的军事经验完全来自于贵族间的骑士比赛,他的老爹被勃艮第公爵派人刺杀,因此与勃艮第派之间苦大仇深,互相不使绊子就不错了,协同作战是不可能的。 王室方面派出皇室总管,大元帅和十字弓兵部队司令三名大臣组成豪华指挥部,这三位经验丰富,制订了非常详尽的作战计划,基本就是延续查理五世时期的大元帅杜·盖克兰的“费边战术”的思想,用饥饿折磨英国人,最后再用谨慎的作战方式彻底击溃对手。 最先与英国人周旋的是三位老臣和他们带领的不到八千人的部队。这支部队把亨利五世折磨得够呛,法国人的跟随且骚扰的战术很成功,英国人打也不是,走也不是,被拖得疲惫不堪,而且全军陷入饥饿状态。 随着勃艮第人、奥尔良人以及各个贵族带着部队赶到交战地点,法国人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贵族少爷们带着手下赶来,指望分一杯羹捞点功勋,还有很多其他中小贵族也凑过来,指望着一战成名。到24日为止,法军人数已经飚升到2-3万,更多的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开来。 年轻气盛的公爵们根本不服从老臣的指挥,吵吵嚷嚷地要求指挥权。看到这种情况,大元帅表示: 各位爵爷们啊,就不劳动各位的贵体了,只要带着你们的兵在旁边压阵,看老臣把英酋擒来可好? 年轻的公爵们来了就是为了抢功勋摘桃子的,眼看己方人马高出敌人五六倍,而且敌军还是疲饿交加,采用既有的骚扰战术太猥琐,简直有辱法兰西骑士的威名。 就算打赢了,也没面子啊,把我们法兰西骑士的脸面都丢光了好吗! 他们心里合计:这仗谁去打都能赢啊,打下来就是天大的功劳!不能听这老东西的,这仗我们来打! 爵大一级压死人!公爵多大啊,无奈之下,三位老臣也只得同意公爵们的安排。 于是,这样一支乱糟糟、庞大臃肿指挥不灵的部队,在缺乏经验又心高气傲的年轻指挥官的带领下,开上了战场。据说在大战前一天晚上,他们彻夜狂欢,掷筛子推测他们将会抓到多少俘虏。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