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源性腹痛

 wyfx100 2018-01-24

   腰源性腹痛是由腰背部软组织劳损等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变。病程可达数月甚至几年之久。腰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主要来自L2~3神经根, 节后纤维大多由上两对神经前支发出,经灰交通支加入脊神经伴随血管分布于下肢,并经脏支分布于腹主动脉、骼动脉、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及盆腔脏器。腰椎及小关节、椎旁肌筋膜等软组织因外伤、劳损以后残留的病灶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变,形成刺激灶或称激痛点,累及脊神经根前后引起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腹痛牵涉痛。女性发病率高,可能与女性生理解剖特点有关。其中又以不良工作体位 ,如站立、弯腰 ,负重等职业妇女较多见 ,紧张的精神因素对促发某些病程有一定影响。常易被误诊为“胃肠痉挛”、“胃肠功能紊乱、“胆道蛔虫症”、“胆道痉挛或结石,输尿管痉挛或结石”、“盆腔炎”等。若出现在右侧还易被误诊为阑尾炎 ,有的甚至已作手术但腹痛仍不能解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发病机制:①.内脏感觉神经解剖腹部神经分布有脊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的壁层来自T6-L1脊髓节段,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内脏神经与脊神经之间有感应性联系。任何能够刺激或者压迫腹腔内脏感觉神经的病变,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腹痛。②腹壁及腰部软组织解剖腹壁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起自腰背筋膜及其起点L1横突)多起源于腰部软组织,所以腰部软组织病变常可牵及腹壁组织引起腹痛。另外腹痛的产生有时与腰部软组织劳损性病变相伴的植物神经紊乱有关。

    腰背筋膜前叶附着于L1~4横突尖上。当此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时,会引起腰痛。有些病例并发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嗳气、嗳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或慢性腹泻(常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等。双侧L1~2横突痛者,可向上放射,汇集于T11或T12棘突部,形成棘突痛与压痛点。检查者双拇指分别按压两侧L2横突尖,可引出疼痛;再按压T11或T12棘突,则此棘突压痛点会完全消失;但当停止两侧L2横突尖的按压,则此棘突痛又会重现,说明两者间有因果关系。有些并发腹痛者,常腰痛严重,腹痛较轻;有些病例腹痛严重,腰痛并不突出,往往主诉仅有腹痛,但在检查时方能明确腰部有敏感的压痛点存在。这些病例常因疼痛导致肠痉挛并形成腹部包块,易被误诊为腹部疾患或腹部肿瘤等。

     L1~3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可能引起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嗳气、嗳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等症象。一般L1~S2腰部深层肌所在部位与附着处为软组织劳损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较其上、下两处多见;但也有少数L1~3或骶骨下段腰部深层肌劳损者,其L4~S2段症象更为突出。对L1~3腰部深层肌严重劳损病例,即使施行定型的腰部或腰臀部软组织松解术,进行整个L1~S4腰部深部肌的游离,其症象也不消失,因该处肌腹已有继发性无菌性炎症存在。被误诊为腰部横突或第12肋骨下缘的软组织松解不够彻底的残余痛者,为数不少。但通过对该处腰部行针刀横行切断术,又可完全解除残余痛症象。

     L1~S2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有可向前放射,并引起下腹部不适、下腹痛、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痛,男、女性性功能减退或消失及女性月经不调、行经不畅等症象。在骶骨下段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时,疼痛也可能向前放射,引起肛门或会阴不适、刺痛、麻木、麻刺、或两者间的软组织痉挛等症象。

   诊断要点:(1)脐周或下腹部隐痛,痛点不太固定,有时有压痛但无反跳痛;(2)骶棘肌外侧缘腰椎横突部单发或多发压痛点;(3)经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腹腔内及盆腔脏器器质性病变;(4)经腰交感神经阻滞后,腹痛消失或明显缓解。

  治疗:应用腰部温针、理疗、按摩、敷药等多种综合治疗 ,只要腰部疾患得到妥善治疗 ,腹痛大多可以缓解或消除。可采用神经阻滞方法:连续硬膜外阻滞、脊神经后支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间孔阻滞、腰3横突阻滞。①局麻药能有效地阻断疼痛刺激及肌肉、软组织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炎、消肿。②皮质激素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减轻炎症引起的瘢痕和粘连,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尽快消除,防止再粘连。③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腰源性腹痛,显效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