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年被电视剧误导的历史真相

 青铜妖藏书楼 2018-01-24

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古装历史剧被搬上银幕,尤其是宫廷剧。这些历史剧在给人们带去休闲娱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误导。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年被影视剧误导的历史真相。

首先是奴才这个称呼。现在几乎所有的古装宫廷剧中,地位低下的人都自称奴才,其实并不是。

“奴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指的是身份低微、地位低下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用这个称谓。明朝时期,宫中官员包括太监都以“臣”自称,并不用“奴才”。清朝初期,“奴才”专指旗人,汉人则自称为“臣”,直到清朝后期“奴才”这一称谓才普及。那时候“臣”的地位比“奴才”还低下,官员上朝时都自称奴才而非称臣。

其次是圣旨。圣旨几乎是每部古装剧必备的套路,但是圣旨你真的会读么?你以为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不然,圣旨的正确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为上天派下来的皇帝,天子的意思,烘托皇帝身份的尊贵。

而且并不是每个朝代圣旨都是这样的开头,唐朝时期圣旨开头为“门下”,魏晋南北朝用“应天顺时,收兹明命”,只有明清时期才用固定用这八个字。

再者是对于官员的称呼。现在的古装剧中只要有官职都称其为“某大人”,大人一词是在清朝时期才有的称呼。唐朝时期“大人”是对父母的专称,唐朝以及之后各朝代中官员多以姓加上职位,直到清朝对官员的称呼才演变成“大人”。现在很多影视剧中对包拯的称呼为包大人其实是不正确的,包中丞、包待制才是正确的叫法。

还有就是影视剧中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均为虚构,什么皇子、王爷、太医给皇帝戴绿帽子的桥段更是不可能发生。不管是哪个朝代,男子要进入后宫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而太医去看诊也要经过重重关卡,身边还会跟随不少宫女和太监,就算想发生点什么也是不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