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芳草屋845 2018-01-24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这些年,围绕学校发展,“特色”一直是个热词。有谈学校发展必言特色者,认为“特色”是好学校应有之意,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颇有“不创特色誓不罢休”之势。

亦有不以为然者,认为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国家规定了基本的课程和培养目标,学校之间共性大于个性,既难以形成所谓的特色,更无强调特色之必要。更有校长宣称,“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特色”,针尖对麦芒,直接和“特色”扛上了。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特色”受到追捧,背后不无行政力量在做推手之故,各种评估往往将“特色”作为加分项目,领导视察学校最爱问的大概也是“你们学校办学特色是什么?”创“特色”成为学校不得不为的选择。也正因为有“行政”强迫的影子,一些校长和教育学者对“特色”表示质疑甚至嗤之以鼻。

“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特色”对否?学校到底需不需要特色?在我看来,学校自然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也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关键在我们怎样理解或界定特色。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有将“特色”简单化、庸俗化之嫌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立足于比较,其潜在意思似乎只要别人没有,我有的就是特色;别人有的,我做得更出彩一些、有一些区别也是特色。于是,学校创特色,最快的捷径便是挖空心思找别人没有的东西。

如创建艺术特色,葫芦丝、手风琴、陶笛、二胡、笛子人家都有了,我就找个冷门的,比如箜篌,人家或许没有了吧?我就做箜篌,至于箜篌能否普及、学生是否喜欢、能否成为学生带得走的技艺,皆不在考虑之列。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若想象力不够,找不到别家没有的,或者即使找到了、自家也做不来,那就得在“人有我优”或“人优我特”上下功夫了。谁优谁劣,不好比较,标新立异则比较容易,于是你全校跳绳是特色,我就来个花样跳绳,你也有花样跳绳,我就来几个团体跳绳……总之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方显特色。

在“人有我优”或“人优我特”上下功夫,倘能遵循教育规律,严守教育良知,立足学生发展,真做实干,倒也不失为可行之道。可虑者,有的学校为特色而特色,走的不是正道。有的学校做传统文化特色,穿汉服,诵《弟子规》,讲忠孝之道,学生集体为父母洗脚,行跪拜礼,场面热热闹闹……

如此特色,还是教育吗?有的学校为展示某项特色,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搞训练,为的就是展示特色时的“震撼”效果。特色展示结束之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学生不过是学校展现特色的道具罢了。如此特色,形同做秀,其影响恰恰走向教育的反面。

把“特色”建立在与他校的对比上,显然走入了误区

这些年,每每看到那种全校性参与、整齐划一、气势如虹、让参与者甚至旁观者或热血沸腾或感动莫名的“团体”表演,我都要表示怀疑——那样的展示需要怎样的高强度训练?需要怎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它能成为常态吗?全校学生都乐于接受吗?激情过后它还能留下什么?教育是慢功夫,是浸染,是熏陶,是潜移默化,要让人心澄净,向美、向善,而不是让孩子学会炫耀,倾慕昙花一现般的虚华。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把“特色”建立在与他校的对比上,显然走入了误区。特色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之间进行合理选择,取得平衡,将有益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又有能力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更大的空间,这就是学校特色。

这种特色既可以是学校管理方面的特色,也可以是学校文化上的特色,是资源整合和应用上的特色,当然更可以是课程建设上的特色,等等,不拘一格,不被某些教条束缚,更不因和他校比较而显现。

“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貌似对过度强调“特色”的反讽,似是而非

“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貌似对过度强调“特色”的反讽,似是而非。有论者这样解释:一些优质学校,方方面面都很出色,齐头并进,因而掩盖了特色,就是所谓“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此说未免牵强,方方面面都很出色,谓其特色很丰富岂不更恰当!

其实,如此看待特色,一方面,仍是走入比较的误区,似乎学校“特色”就应当与众不同,哪怕相较本校其他工作,也应当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另一方面,是将“特色”窄化,把特色视为某个具体的项目或某方面的工作。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事实上,一所学校方方面面都很出色,必定有其文化基因在发挥作用:学校总有让人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初识者也许说不清道不明,但那个“不一样”却又若隐若现,弥漫在学校中。这种文化基因构成的学校特质,才是学校最重要、最当自豪的特色。一如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精神才是学校永不褪色的特色,其他的特色在这个特色面前已经不那么重要和耀眼了。

“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也可能成为平庸的托词。有些学校领导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缺乏文化自觉,自甘平庸,既无变革的热情,也无推动学校良性发展的智慧;教师缺乏职业热情;学生缺少有效能的学习支持——导致学校发展停滞不前。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这样的校长,与其说是学校的领导者不如说是“维持会”的会长,或忙于应付各式各样的检查评比,或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这样的学校的确毫无特色可言,“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也常常成为其遁词。

如此看来,特色是构成一所学校“之所以是这所学校”的重要基因。学校还是可以有特色的,也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办学特色不是迫于外在的要求,不是因为功利需要,不是为特色而特色,而是基于学校良性发展内在的追求,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先生称学校变革为“静悄悄的革命”,我喜欢这个意境。学校办学就应该如此,不喧哗,不浮躁,不攀比,静悄悄地,就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孙民云

创学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