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成华:特色学校建设的认识、误区及路径

 tjsdhxx 2016-01-22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走了一条“重点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前后经历了两年时间,国家曾调集300位各行各业的专家献计献策,其中提到了三个高频率词语——教育的选择性,办学特色,适合的教育。就学校层面来讲,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逐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也正由“千校一面”向多样化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也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突围,落实“三个词语”所体现教育精神的有效策略。本文拟从特色学校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阐述,即:什么是特色学校?为什么建设特色学校?如何建设特色学校?

一、什么是特色学校

关于特色学校的概念和内涵,专家们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界定。那么究竟如何给特色学校下一个概念?在认识上常见的误区有哪些?特色学校的类型有哪几种?汇总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全国300余所基地学校,具体阐述如下:

1、特色学校的概念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认为,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其核心要素在于:独特、优质、稳定。教育部全国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指出,办学特色是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的反映,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的教师特长与学生特点的集中体现,是一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持久稳定和被社会公认的特征,是学校形成品牌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行为,必须站在实践的视角对特色学校进行概念界定。特色学校概念应该具有差异性和包容性,应该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校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不能让特色学校建设成为少数学校的专利,更不能让多数学校望而却步。为此,我们提出狭义和广义特色学校两个概念。

狭义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整体上形成了某种特色,深深地打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这个定义有利于引导特色学校建设站在文化的视角进行整体和系统设计。广义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整体、局部或某一项目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或品牌。广义特色学校包括整体特色学校、局部特色学校和项目特色学校。广义特色学校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降低特色学校建设的门槛,提高特色学校建设的包容性,引导更多的学校投入到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中来。(教育专家聂成华: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是学校个性的文化和文化的个性,广义定义基于学校个性的文化,狭义的定义基于学校文化的个性。)

2、特色学校认识的几种误区

“特色学校是个筐,啥东西都往里装;特色学校像雨又像风,弄得大家云里雾里中……”对于特色学校曾有人这样戏谑。显然,纵观时下一些校长对特色学校还存在表面化、浅显化的解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几种常见的误区为:

(1)泛化的将我有你没有=特色。以前有媒体披露某校曾作出“一学期,学校中青年教师至少泡一次吧”的规定,校长企图将“教师集体泡吧”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进而称之为学校特色。显然,这种有特点没内涵、有违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不能称之为特色。

(2)功利化的追求“一校一特色”。时下我们会很经常的听到三年(或几年)内实现全区(县)“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等的响亮口号,并且出台“没特色的校长下课”等的规定。我们能看到行政部门对打造特色的决心,但是决不能忽略对“特色”内涵、本质与特点的理解。如人的千差万别,学校也是千差万别的,几年时间便成特色学校,对于底子差的学校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校内涵是无法打造的,需要多年的培育和养成。)

(3)有特色土壤=特色学校。有些学校身处大环境是革命老区,便认为自己就是红色文化特色,现实却是没有从自己学校的“根”出发,无论是老师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没怎么打上“红色”的烙印。(华师教育研究院院长房涛:革命老区到处是,但是植根“红色教育”的学校却很少。拥有好的环境、土壤是外在优势,但缺少“根”内生长,一厢情愿将将未开化的土壤当成特色,那就偏离了真正的特色学校建设。)

(3)有了特长生就成了特色学校。(河北省保定市美术中学校长贺宇良:学校的根本是育人,是育“学校中全体的人”,是育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方面,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学校以前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开设了特长生班,之后响应国家特色学校建设的号召,于是把有限财力、物力、人力都投入到请名教师、挖省内优秀艺术尖子生上,结果是也拿了不少全国、省市冠军,但教学质量、校风校级等都不理想,违背了学生“全面、全体”发展的育人根本。

(4)校园特色=特色学校。(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特别的学校硬件设施对于营造学校外显文化氛围是很重要的,但根本还是要立足于内涵。)不少学校花巨资营造所谓的“校园特色”,修中华名人浮雕墙、刻古诗词到墙上、把兵器模型搬到校园等,认为校园环境有特色了就成特色学校了。校园有特色对于特色学校建设固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5)办学优势=特色学校。不少学校具有小班化教育优势,认为小班化就是自己学校的特色,自己学校就是特色学校。类似的也很多,我们知道办学的优势是打造特色学校的基础,但绝不等于就是学校的特色本身。(教育专家成浩: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的中心语是“特色”,它是学校工作某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的,可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特色学校”的中心语是“学校”,着力于学校整体,它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

(6)移植过来便是特色。特色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简单移植或模仿,而是要植根于本校的土壤。(教育专家聂成华:移植与嫁接是一种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形式,如同习书要临帖一样,这有利于立足优秀基础上更快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移植和嫁接不能光从形式上,而是要立足自我发展需求和方向从精神、思想和内涵实质上实现切实性、深层性、辩证性借鉴、吸收、内化。)

(7)哪个先提出就是哪个的特色。有校长很搞笑的认为只要先提出便是有特色了,于是请专家弄几个新词,申报一下就成了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是需要培育、孵化,需要业界和社会所认知的,需要具有学校名称般的符号意义的。(天津市普育学校校长梁峰:有名无实,名不副实,是伪特色。)

3、特色学校的类型

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形成的特色在整个学校中的比重和影响范围分为整体特色学校、局部特色学校和项目特色学校三种类型。

整体特色学校是指整个学校形成了某种特色。整体特色学校包括某种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引领下的具有整体特色的普通中小学校,如上海市建平中学“适合教育”为特色、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以“和谐教育”为特色、重庆市朝阳中学“精神育人”为特色、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信息化教育”为特色等。整体特色学校也包括一些学校整体形成某方面特色的专门学校。比如,单一性别的女子学校、男子学校,多语言教学的双语学校、外国语学校、国际学校,贫困优生为主要生源的宏志学校,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红色学校,以及专门的体育学校、武术学校、艺术学校、民族学校、特教学校等。

局部特色学校是在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某一个方面或者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文化创新、科技活动、学生社团、书香校园等局部系统形成了鲜明特色的学校。比如,山东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下的“生命课堂”、江苏宜兴实验中学的“两类结构教学法”、天津市普育学校“三真”课堂教学等改革特色。

项目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校本研究、心理教育、国际象棋、习惯养成、写字绘画、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某个项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清华附中的“领袖训练营”、 北京四中的学生“模拟联合国”、北京二中的“金帆舞蹈艺术团”、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人生远足”等。


二、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建设特色学校的背景和主观出发点各不相同,除去教育行政部门督导下的无奈和争名逐利的投机外,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基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1、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培育特色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满足国家多样化人才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不同智能的发展不是均衡的。中小学生智能的发展是自身潜能的释放和环境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特色学校建设有利于满足某些特殊智能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有利于培养更多学生在某些智能方面的积极发展。

2、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现今,学校办学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千校一面”是人们对普通中小学同质化现象的一种形象表达,“千校一面”的结果是“万人同语”,学生没有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特色学校建设可以在某些方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3、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孩子能够有学上,还要求孩子有好学校上,更高的要求是有符合自己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好学校上。为此,《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不仅要求学校之间软件和硬件的均衡,更对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特殊需求。特色学校建设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4、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平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特色学校建设有利于教育全局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因而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适合是最好的特色。适合教育就学校而言便是“规范+落实”,对于学生而言便是“合格+特长”,是均衡之下的特色化教育,有利于推进整体均衡。)

三、如何建设特色学校

如何建设特色学校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建设特色学校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这一首要原则,坚持项目战略、改革战略、文化战略、品牌战略、坚持战略等(教育专家朱洪秋提出特色学校建设五战略:项目战略:传统项目、优势项目、潜力项目;改革战略: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德育改革;文化战略:校长主导、教师主体、核心价值;品牌战略:提炼升华、深化拓展、传播分享;坚持战略:一不折腾、二不懈怠、三不动摇。)来实现。具体的方法为:

1、归纳法提炼学校特色

是指学校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在某个项目、某个局部或学校整体形成了一定特色,在专家指导和广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总结、提炼、升华,形成凝练概括的特色名称、理念、概念,并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和操作系统。

2、演绎法生成学校特色

是指校长根据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需要,通过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提出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想蓝图,然后,通过广大教师的讨论学习并逐步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理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学校的特色。

几种有效的途径为:

1、突破“五育”创特色

学校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一般来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是基本内容。学校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一“育”作为“突破口”,对学校实行整体优化,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成功案例如重庆市天宝实验中学的“星光教育”培育学生自信。(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原校长滕春英:学校建设“五育”是重点,而且进行学科德育是一种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突围策略,即:通过各科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牵动课堂教学整体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2、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树特色

学校是育人的机构,校园文化是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文化管理。文化建设上应避免“假、大、空”形而上学的浮浅文化,必须打造一种独具特色的强势校园文化,使他的教育、启迪、约束、激励等诸多功能得到全面的彰显和充分的发挥。(教育专家聂成华:强势特色校园文化是构建特色学校的根基。)

3、创新教育思想展特色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校长吕红军:“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立足于信息化而解放校长办学思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的新教育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特色学校突围的有效路径之一。)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有些校长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形成了学校的某种特色。如魏书生的“民主管理”教育思想等。 

4、探索教研教改、师资培训立特色

教研教改是推进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一所学校想持续健康蓬勃发展,就必须不遗余力的推进教研教改。(山东省无棣县教育局原副局长王炳新:教研教改可以立足于某一学科,进行学科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学科,进而促进学校整体建设。这种以点带面,以面促体的特色学校建设思路更具务实性。)我们熟知的诸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以及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都是教研教改的成功范例。“名校需要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实施立足本校的名师兴校战略是时下许多学校的共同选择。

5、优化校本管理建特色

在校本管理中通过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原校长郝日达:学校管理是一项精细工程,方方面面、环环套套都必须按标准做精、做细,要让每一个部门和人都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创建管理特色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路径。)等实现学校管理特色。

总之,在建设特色学校的过程中要系统思考、本质把握、突出重点、简约表达,立足于学校内涵发展和文化提升才是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