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教师是支教工作的一块“宝”

 那年花正红 2018-01-24
          一段 时间以来,一些地区存在的乡村教师紧缺问题备受关注。个中原因,有人认为,与乡村地区生活条件、乡村教师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相关。为此,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并拓宽补充、引进教师的渠道。然而,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事情的另一面:有城市老教师想去乡村学校任教,却被“45岁以下”“学科带头人”等硬性规定挡在门外。在有的地方,基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惜重金,希望能够招聘到高水平教师到乡村任教,并设置了不低的门槛;如此一来,名师难以招来,却把一些有热情、有能力到乡村学校任教的老教师挡在门外。
     乡村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而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众所周知,由于城乡地域差异和资源差异,一方面因为补充渠道并不十分通畅,有些地方最终招聘上岗的乡村教师数量有限;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学校即便能够补充到数额不等的年轻老师,还面临能否留得住他们的问题。如何从根夲上缓解乡村教师紧缺的现状?笔者以为,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特岗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首先解决“下得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并且让晋级晋升、评先评优向乡村教师倾斜,夯实“留得住”的基础。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实施支教,然而支教对象差不多都限制在中青年教师层面,通常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正承受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他们到乡村学校支教面临一些现实困难。而城市中的一些老教师则不同。他们已经有了多年教学的积淀,拥有了浓厚的教育情怀,少了些浮躁和功利思想,因此能够更加心无旁鹜地扎根于乡村教育土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鉴于子女大都长大成人甚至参加工作,老教师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和后顾之忧。
       在笔者看来,要建立和完善支教机制,不能忽视城市老教师这支重要力量。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到乡村学校支教,对口帮扶乡村教师,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达成所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保护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让更多愿意去而且留得住的、真正有乡村教育情怀的老教师去乡村支教,有利于补充和壮大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育快速发展。假以时日,相信一片生机勃勃的教育支教之花就会在乡村大地上竞相绽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