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中药如何治疗风湿性多肌痛?

 kbg814 2018-01-24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中医学是怎样认识“风湿性多肌痛”的?

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多肌痛多以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退为发病基础;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或外露风寒,或坐卧寒湿,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袭机体,寒性收引、湿性粘滞,痹于肌肉,阻于筋脉,气血运行受其遏抑,不通则痛,故发为本病。肺、脾、肝、肾皆为风湿性多肌痛的相关脏腑,若机体衰老,肾虚则阳气不足,肺虚则腠理不密,易于感邪,加之肝脾不足,筋脉肌肉失其濡养,故外邪痹阻机体而发本病。本病初起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多为肝血亏虚,肾气不足为本,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人体,阻闭经络气血,属本虚标实证。如病程短,病人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为主,属风寒湿邪偏盛。若病情反复发作,邪气长期壅阻经络血脉,营卫不利,湿聚为痰,络脉瘀阻,痰瘀互结,多为正虚邪实。

综上,风湿性多肌痛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三脏功能减退为本,风寒湿邪痹阻为标。因此要治疗风湿性多肌痛必须从患者病情的整体情况出发,注重患者脏腑的功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再到理发方药来调理,才能使药物更适合患者的病情,才能达到药到肌痛除。

那么具体怎样治疗效果会更好呢?本病总由外邪痹阻经络而发,故治疗原则当以祛邪通络为先,病久体虚,又当补益肝肾为主。

1.若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痛缓,痛处固定,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辨为寒凝痹阻证,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常用制草乌、熟附子、干姜、麻黄、细辛、桂枝、甘草。若见肢体关节肌肉冷痛,游走不定,遇寒通增,或恶风寒,舌质淡,脉弦紧,则为风寒痹阻证,治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选方乌头汤加减,常用制川草乌、麻黄、防风、黄芪、白芍、秦艽、甘草。

2.若见肢体关节冷痛重着,屈伸不利,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缓或沉紧,辨为寒湿痹阻证,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附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熟附子、白术、生苡仁、白芍、独活、秦艽、茯苓、肉桂、细辛。

3.若见肌肉关节烦痛,入夜尤甚,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或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则为肝肾亏虚证,治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选方独活寄生汤合左归丸加减,常用药为: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桂枝、茯苓、杜仲、牛膝、人参、炙甘草等!

4.若患者病程较久,久病入络,疼痛剧烈,有不同程度的脉络瘀阻之象,可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化瘀止痛,常用药如:全蝎、蜈蚣、地鳖虫、乌梢蛇之类。

5.同时,要灵活辨证、随证用药,如:若本为风寒痹阻又见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此为寒热错杂型,宜寒热并用,可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对寒凝湿阻、痰瘀互结型,选用制川乌、桂枝、秦艽、防己、牛膝、制乳没、川芎、地龙、附片、白芍、白芥子、皂角刺、木瓜、并加用蜈蚣、全蝎等虫类药。对肾精亏虚,肝失濡养型,可选用狗脊、生地、川断、骨碎补、蜂房、鹿含草、乌梢蛇、水蛭、皂角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