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穿戴创业?先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10个问题(原创)

 静净生莲 2018-01-24

可穿戴设备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原先火热的概念炒作,到如今已慢慢落地的产品,无不在昭示着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行业。然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瓶颈期,可穿戴设备行业也不例外。

那么,目前可穿戴行业到底存在哪些瓶颈?


1
 市场前景美好,当下迷雾重重


最近,总能看到全球各大知名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有关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报告,从这些数据中能看出,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市场一片利好,前景广阔。无论是出货量还是增长率,都在告诉市场,赶紧进入。


许多传统的IT厂商纷纷开始转型研发、生产可穿戴设备。目前,市面上最多的可穿戴设备就数智能手环了,然而根据笔者的监测数据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的智能型手腕产品出货量在45万只左右,这与分析机构的数字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市场的数据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市场并未到真正爆发的阶段,还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这对于欲进入这个行业的各个厂商而言,更需要冷静看待各组数据,思考自身的产品定位与核心竞争力。


2
 缺乏直击用户痛点的杀手级功能及应用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市场调研而获得用户的需求,比如去询问一些人,他需要一款具有哪些功能的智能设备,基本很难给出真实的需求答案,即便给出了一些建议,也未必是真实的需求。


我们看到苹果就是一个智能硬件领域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智能手机未诞生前,用户并没有主动去寻求这样功能的手机,而乔布斯首先洞察到了用户的这些潜在需求,进而打造了一部iPhone手机,颠覆了整个世界的通信、社交,甚至生活方式。


笔者曾在《如何让可穿戴设备真正火起来成为刚需?》一文中剖析了目前用户的一些抱怨,而用户真正的需求往往潜藏在每个用户浅层需求的背后,需要深度开发与挖掘才能被觉察,之后再将其转化为设备上可触可感的功能。从目前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功能来看,其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还不知在哪条道上晃悠。


3
过于局限的产品形态


在目前所有的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中,智能手表、手环占据的份额最多,其次是智能眼镜及智能戒指,剩下的还有智能臂环、智能跑鞋、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


有时候人们会疑惑,为何IT界的商家推出了一款又一款功能几乎相同的智能手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愈演愈烈,大家都一窝蜂往一个地方砸资金,却忽略了这个行业其他诸多的产品形态。


能够穿戴在人身上的东西,形态各异,手表、手环从传统角度而言还只是首饰,以“戴”为主,或许还可以想想怎么把设备从头至脚“穿”在人身上,这其中能够延伸的产品形态会数不胜数。


4
 任何绕开功耗而谈用户体验的产品,都是耍流氓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广告打得最响的就是其五花八门的功能。不乏一些用户暂时被功能所吸引,迅速入手一部设备,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功能马马虎虎,续航能力更是骗人,大大影响了用户体验。


显然,从智能可穿戴设备本身而言,功能与耗电量成正比,功能越多,设备的耗电量就越多,但目前电池蓄电量由于受到体积的限制而无法得到改善。


功耗是所有智能设备都绕不开的第一大硬伤,对可穿戴设备而言,如果功能应用败给了手机,续航能力再败给手机,试问,用户花钱买它做什么。


或许精简功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有助于集中精力提升用户体验。


5
 可穿戴设备必须是科技与设计的融合


相信许多人在选择一种佩戴于身上的物品时,不仅要求佩戴舒适,其“长相”也非常重要。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手腕类产品的美感造型并没有体现科技的魅力。


好看的概念产品很多,一些工业设计师经常会创作一些很具有用户价值的概念设计产品,但从未见过实物。在可穿戴设备行业,如果能真正地通过创新将科技与设计融合到一起,换言之,就是什么时候好看又好用走在了一起,可穿戴设备就又实实在在上了一个台阶。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摩托罗拉的Moto 360和苹果Apple Watch。


6
 如何通过产品痛点实现营销继而提升性价比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创业门槛并不高,只需要百万元级别即可与代工厂合作,实现起订量2000台,每台芯片、图像传感器、存储、显示、电池以及运营总成本不过500元的可穿戴设备的生产,但这样的形式在与大型ODM厂商的已有原型产品竞争中将不具优势。


不仅如此,目前可穿戴行业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硬件设计、外观设计、算法应用、芯片、蓄电池、传感器、显示屏等都有专业的厂商,甚至连技术方案都有专业的公司提供,这反而导致了厂商难以形成属于自身独特痛点的产品。


在产品自身缺乏痛点的前提下,要想获得销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营销宣传,加大营销费用投入。同时,如果要实现差异化的设计,嫁接于第三方服务的基础设施上,也将会直接促使成本上升,这也给诸多初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可穿戴设备唯有创新,才能打造产品力。也就是笔者经常讲的,做简单、细分、可靠、实用的功能,哪怕只有一项功能,将其做到极致,就能打造产品力,从而提升性价比。


7
 缺乏可穿戴设备界的Android和iOS平台


未来,能够在可穿戴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必是平台商,而非单纯的硬件商,当然最完美的是硬件与平台的结合。


现在的可穿戴产品由于过于碎片化,用户体验也打了好几个折扣,出现可穿戴设备界的Android或iOS平台,是一种必然趋势,也唯有这样,才能将零碎的设备及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挖掘其作为流量新入口的价值,从而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谷歌的Android  Wear目前就在做这样一种尝试,此外健康医疗平台如苹果的HealthKit、三星的SAMI、谷歌的Google Fit都在开拓各自的领地,未来谁将赢得最多的用户,我们将拭目以待。而中国目前在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中还未入席。


8
 扎堆的运动保健类可穿戴设备,其他的呢?


社交娱乐、运动保健、健康医疗、移动通信、金融支付、军事工业……这就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涵盖的功能,其中最多的是社交娱乐和运动保健。社交娱乐,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很强大,而运动保健应该算是可穿戴设备比较占优势的地方,所以瞬间引来一大片商家扎堆生产功能相似的设备,“克隆”让可穿戴产品失去了思想。


未来如何有效融合可穿戴的功能,达到基于一个硬件实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比如,不仅能监测健康状况,还能进行社交分享,同时进行金融支付。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一个硬件的多种应用,而这些应用并非是一种功能叠加,而是精简的用户需求,这才是方向。


帮助用户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健康状态,让用户从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才是可穿戴设备真正的价值所在。


9
 数据监测不精准,用户信任度呈下降趋势


目前可穿戴行业的发展速度之快确实有点超越了笔者的思考速度,一些新的技术以笔者掌握的情况是还处于探索或者测试阶段,但市场上这种功能的产品已经在销售了。比如,可时时监测人体心率、血压、血糖,运动过程中的热量消耗、步数等功能的产品。


笔者曾经问过很多团队,发现这些团队中没有一个是相关方面的医学专家,全部是硬件、软件专家在搞具有医学专业的事情,这样的产品可想而知。再比如智能手环,被爆其测量的数据并不准确,传感监测位置与算法都还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一些产品来看,其数据存在着误导用户的嫌疑,更谈不上用于医学层面了。高精度且低功耗的感测中心是可穿戴设备一大有待突破的重点,如果数据不准,之后的数据应用便无从谈起,用户的信任也将被大大伤害。


10
 商业模式雾里看花


终于,大家开始关注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商业模式了,笔者在出席国际、国内的大小会议时,每次都会呼吁可穿戴商业路径的问题,因为笔者发现传统的智能设备商业路径与模式并不适合可穿戴设备行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在国际和国内都存在一个现象,即推动可穿戴行业发展的力量一方面来自资本,另一方面则来自技术型团队。而国外的技术型团队相比国内的,其优势在于他们并非只是单纯的硬件、软件型团队,而是真正学科跨界型的综合团队。


在真正地能理解用户,并且打造出一款有清晰商业路径或模式的产品方面,跨界型团队比资本型或技术型团队的成功概率要大。而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是传统的通过销售硬件获得利益,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商业行为。如何通过产品的设计来设置可持续的商业路径,如何通过一种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关键。


本文为华章管理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选自《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