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评弹网

 赵太尉 2018-01-25
                                                                                      传承是源    创新是流
                                                                                                 ——读周良同志《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一文有感
                                                                                                                         华觉平
   “多年以来,有一种认识,认为只有创编书目的演出努力,才是创新。这种认识是脱离创新的实际的,是片面的。”这是周良同志在《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一文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论述。这一论述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苏州评弹艺术工作者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对创新的再认识。
创新与传承是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传统艺木、必须要传承下去,所以传承就是源,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所以创新是流。如果创新离开了传统,何来传承,那么这个创新又从何创起,如果传承没有创新,那么传统艺术又怎能得到发展。所以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助的关系。或许有人会问,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如何来创新?其实,创新是一个广义词。在艺术中的创新,就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能找到自己的风格,那怕个人的风格能出现那么一点点,也就不得了呢。但能做到就这么一点点,亦非一曰之功、能一蹴而就的,是要靠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求,才能水到渠成的。与此同时,发展了的艺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创新周期。
苏州评弹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评弹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书目能一直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有一代代有志的评弹艺人,他们不断地创新,才使传统的评弹艺术得到了发展。要是没有创新、没有各种风格的问世,没有评弹艺苑中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这些优秀的传统书目是不可能流传到现在的,早已被淘汰出局了。
        苏州评弹的老听众,一般来说,他们对评弹的传统长篇书目,如《珍珠塔》或《白蛇传》等,他们对书中的故事内容可以说是熟之又熟,什么时候是“关子书”,什么地方是“软档书”,甚至对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是一清二楚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来听这些书目呢?其实,他们来听书,并不是真正来听故事内容的,而是来欣赏演员表演的艺术风格或富有特色的弹唱。同样的书目,但演出的阵容不一样,那怕在同一副书场,“热接”同一部书,这些老听众还是要听,那是因为每档演员的演出风格吸引着他们。这些风格,都是通过演员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才成为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而且有些演员虽然他们说的是同一部长篇,却采取了不同的风格来表演,也就是评弹界所说的“各家各说”。比如:杨振新和吴君玉(严格的说他们是二代人),他俩都是说长篇评话《水浒传》的,但他俩表演风格各异。杨振新的特点是擅说表,刻画人物精到,行书流畅,表演中又擅用眼神,紧扣书情,他的噱头擅用“小卖”,往往使听众在出奇不意中发笑,再加上书台上的扇子功,堪称一绝。这就是杨振新物表演风格。而吴君玉的表演风格是擅长表演脚色,无论是武松、石秀、李逵等这些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都能表演得维妙维肖,尤其表演人物的情感掌握、拿揑的分寸都十分精准到位。他在“李逵接娘”的这回书中,把一个粗鲁的“憨大”的情感刻画得如此细腻动人,听众亦为之动容。这都是吴君玉用心所至的表演风格。因此,听众听了杨振新的《水浒传》,而对吴君玉的《水浒传》仍是情有独钟。这就是风格的魅力,创新的成效。同样,擅说长篇弹词《珍珠塔》的魏含英单档、“沈薛档”、“周陈档”、“朱郭档”、“饶赵档”、“薛邵档”等,这些跨越三代人的长篇弹词《珍珠塔》,仍有如此的号召力,为老听众所折服,都是因为他们各自结合自己的艺术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才能将长篇弹词《珍珠塔》代代相传。而且,当演员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又能被听众所接受,那他所演出的这部书就具有了号召力,他自己也随之成为了评弹名家。传统书之所以能代代传承,而不败的根本之道,就在于不断地创新。正如周良同志在文中所说的“苏州评弹的长篇书目传承创新的历史,就是发展提高,臻于成熟的发展史。说同一部书的,有了“各家各说”,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艺术的流变,应努力追求愈说愈好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自评弹艺术创始时起就沿续至今。而这些创新,有的是自主创新,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是有他奋斗的目标的;而有的则是被动创新,因为当时的年代,在码头上有“敌档”,相互之间的竞争又异常激烈,演员为了生存、为了在评弹界能争得有一席之地,那就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独树一帜。有竞争,才有进步,有创新,才能发展。评弹的这些优秀的传统书目,是有多少代人的传承和创新的努力,才能发展保留至今。当代人必须倍加珍惜,并具有与前人同样的传承和创新的奋斗精神,才能使这些优秀的评弹传统书目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当然,创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家或响档的,这里有一个基本功和个人的能力问题。因为风格是每个人的事情,而且风格又是平等的。由于个人的能力不同,所表演的各种风格显然是有参差不齐的水平。 但是归根结底创新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创新又必须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由于创新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在评弹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人会把创新解读为创造,或是一种新的革命,把创新变成了丢弃传统书,那就误读了艺术领域中的创新内涵了。以为评弹的传统书目已经没有演出市场了,太过陈旧了,与快节奏的时代已是不协调了,故而创作一部全新的评弹书目而代之,以“拳打不识”的猎奇心态来赢得演出市场,这样就算是发展评弹艺术了。创作新作品,大家都会持欢迎态度,并给予积极地支持,而认为丢弃传统就是创新的话,那大家就很难接受了。
        在目前的评弹演出市场上,已经很难听到由年青一代,包括上世纪80年代时曾拜师学艺的中年一代评弹演员,也很少有人仍在演出由前人传承下来的那些优秀传统书目了。实际上长篇传统书目已处在“断流”的状态之中,只是有一些经典的传统书目选回,在会演或专场演出中偶尔能欣赏到,但演出质量已大如从前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质量的下降也是必然的。所谓的拜师学艺,现在也只有拜名师之名,已无学传统长篇之实。连传承都没有了,那来有什么创新可言。当然,也不是说能坚持演出传统长篇书目的演员绝对没有了,但为数肯定是不多的。有谁能想到,已流传了好几代人的苏州评弹的传统长篇书目,竟会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悄然隐退,在演出市场上逐渐消失了。这些优秀的传统长篇只能成为苏州评弹博物馆中的资料,被束之高阁。反观,现在活跃在演出市场上的那些新编的长篇书目,又有哪些书目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能流传保留的,曾经演出过的码头或书场能“复档”的?这些长篇书目大多是“短、平、快”。在很短的时间里创作,书目质量亦很平常,演出周期很快结束,然后再换一部长篇书目来应付演出。演出业务的好坏,是由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来决定的。所以说,现在的评弹演出市场,是靠演员的战术在维系,缺少的是评弹艺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即使是新编书目,必须要不断完善,日臻提高。同样也有传承和创新的问题。我也曾听过一些新编的书目,听来很乏味,只有故事,没有矛盾;只有叙述,没有细节;只有对白,没有描述,更谈不上刻画了。这就是所谓的“观念艺术”。“观念艺术”,是信息化时代出现了的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它不按艺术规律来办,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犹如有些电视剧的拍攝,没有剧本,只有“剧纲”,拍攝跟着感觉走,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与评弹在书台上的“模标制”如出一辙的。这样的创作方法,能有好作品问世吗!观众或听众他们能有兴趣去观赏吗!周良同志在《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一文中强调,“合规律的创新,是艰难的。随意创新是容易的。合规律的创新,是艺术的发展提高,不合规律的创新,盲目创新,这种随意性,只能加速艺术的衰落,脱离传统的创新,将加速艺术的衰落。”老一辈的评弹演员,因为有竞争,他们为了生存,不遗余力地想方设法要提高自己的书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色,演出自己的风格,希望自己能挤入响档之列。而现在的演出,演员就没有竞争的压力,同样也不愁没有收入的负担了。尤其苏州评弹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政府对评弹有扶持,每个演出书场对演出都有“包底”,再加上团部又有优越的奖励机制,只要能去演出,无论业务好坏,演员的个人收入是不菲的。由于没有竞争,演员业务上,包括收入没有压力,所以滋生了惰性,就缺乏传承和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任何亊情都要以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洞察事情发展的二个方面,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双刃剑”。如何处理好这二个方面,那就要看领导的知慧了。处理好了,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亦就迎刃而解了。
        在《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一文中,还提到了中篇与长篇谁为主体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或者说是观念问题)的争论,还是在上世纪中下叶的时候,当进入了21世纪后,似乎在整个评弹界已有了高度的共识,长篇是评弹艺术发展的主体,中篇则是评弹听众欢迎的一种演出形式,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而现在的问题是各评弹团体的领导和演员,对中篇评弹的创作和演出的重视程度,无论是财力、人力和精力的投入,远远地超过对评弹长篇书目的传承和创新的投入。因为团体要荣誉,演员要晋级,演出中篇评弹是团体和演员能获奖的最佳途经。当今评弹界(包括曲艺界),从全国到省市级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艺术节及评比活动,都是能获得荣誉和奖项的良机。如能获得创作、演出、表演以及新人等奖的其中任何一项政府大奖,就是为今后评定高级职称积累成果。虽然演员的职称能否晋级,领导是综合考虑的,但艺术上有否获奖、获大奖,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创作、或参加演出中篇是最有价值的依靠。至今,还未见到哪一个大型的艺术节和评比活动,能为坚持演出长篇书目,也设立一个什么传承和创新的大奖。虽然在理论上讲评弹艺术的发展,其根本是长篇书目,但从实际来看,演员业务上的晋级,偏重于演中篇,那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择。所以,在演中篇,还是坚持演长篇的二者之间,要是让演员自己选择的话,我相信有更多的演员选择的是中篇。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由此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传统长篇书目的传承和创新。(此段所阐述的观点,仅是对中篇与长篇二者之间的比较。)
        周良同志在《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一文中,谈得十分全面和深刻,本人读了之后深有体会、借此与大家一起交流心得,愿与有志于评弹事业发展的人士,一起为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创新添砖加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