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舜与上虞

 宁静的学者 2018-01-25

 

蔡德亿

    据史籍记载与出土文物证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与生活。境内出土的石斧、石犁、陶器等生产工具都属新石器时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在其《L辞通纂》中云:“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可见上虞之名颇古。”

    上虞地名的由来与来历,多数记述与传说中虞舜的名字有关。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君,也是原始社会后期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传说舜号有虞氏、姚姓、名重华,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居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

    舜以前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大酋长是唐尧。因尧之子丹朱,傲慢荒淫,尧咨询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作各种考验后,让舜摄位行政,尧死后由舜接位。舜因避丹朱而走南,《五帝本纪》云:“舜避丹朱于河之南。”

    传说舜曾到过上虞,史籍中有多处记载:《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纪》:“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又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娱与虞通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上虞县,秦置。本汉司盐都尉治。

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浙江古代史》(倪士毅著)引用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提到舜在浙江的遗迹:“邑则有上虞、余姚,山有虞山、历山,水有渔浦、三抚;坠则有姚丘、百官;里焉有粟,陶焉有灶,汲焉有井,祀焉有庙。”现在上虞有百官桥、舜江(即曹娥江)、舜山、大舜溪、小舜溪,余姚有历山,上虞有百官等地名。虞舜庙不但上虞有,绍兴、余姚也有。任晌在《述异记》中记载:“会稽山石有虞舜巡狩台,传说:舜曾巡狩到浙江。”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又提到舜的高尚道德给绍兴、上虞的风俗留下良好影响。说:“舜为人子,克诸以孝,故其俗丞丞是效;舜为人杰,克尽其道,故其俗孽孽是蹈;舜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爱而能容;舜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

    史籍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舜的后代封地上虞。《路史》说:“舜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而其地有历山、舜井、象田、陶灶,皆其子孙因舜所属而名之者。”《浙江古代史》云:“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因此传说余姚、上虞都是舜后代所封之地。”

    在上虞民间传说中,有关舜的故事颇多:据传舜避上虞后居住百官之南——隐岭,教民驯服野兽,到渔浦湖(今白马湖)捕鱼,在今上浦镇所属有象田村,舜曾在此耕作,有象给他耕田,村东有鸟山,百鸟飞来布谷除草,山旁有舜栓马石窟。舜还教民制陶,因他年轻时是制陶能手,使上虞成为我国陶器最早的发源地。

    在上虞境内,有多处以舜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与古迹。纵贯上虞全境的浙江第四大河流称舜江(东汉时曹娥投江故事发生后称曹娥江),其主要支流仍称小舜江。在江边有舜山,县城百官有舜井,向北半里有百官桥,向南半里有舜帝庙(文革中被毁)。后人为弘扬舜的道德,在百官便有“明堂”与“教场”为习文练武之处,至今还有明堂弄、教场弄的地名。

    历代著名文人,常来上虞瞻仰这位古代“圣君”,并留下著名诗篇。唐代诗人朱庆荣有《舜井》诗云:“碧梵磷磷有记年,青萝深琐小山颠,回首下视千寻水,疑是苍梧万丈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舜庙怀古》中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清代诗人唐九皋在《百官镇》诗中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现代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1982年来上虞,专门为“舜井”题写井名,至今立碑井旁。

    以上大量史籍记载和上虞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古迹,充分说明上虞地名的来历,与虞舜有关是有依据的。当然由于远古的历史,没有正确的记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来充实丰富古代的地方历史资料,继承发扬古代贤人的优良道德精神。

刊《曹娥江》19951月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