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员上朝,手里拿的板子能救命?

 巴黎艺术沙龙 2018-01-25

央视百家


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古代官员在上朝时,手里拿着一个板子。官员每次讲话的时候,都会将板子举起,头挡在板子后面。



很多人都感觉奇怪,官员手里拿着的板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其实,他们手里的板子被称为笏板[hù bǎn],可别小看这个板子,笏板有时候还是官员的救命稻草呢!


笏板救人命

宋太祖赵匡胤手下有位大将叫党进,曾随赵匡胤南征北战,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党进虽然军功无数,但他是个文盲,大字不识。

赵匡胤


有一次,赵匡胤委派党进领兵去守卫边疆。党进向皇帝辞行的时候,礼仪官在党进的笏板上写了要对皇帝说的客套话,不料党进看着笏板上的文字,由于不认识,半天也读不出来。要知道官员在面见圣上时不说话,或者说话话吞吞吐吐的,那都是大不敬,是要挨打的。

党进


最终党进将笏板上认识的几个字,磕磕绊绊地读了出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意思是“微臣听说上古的帝王崇尚简朴节约,希望皇上你能够休养生息。”这句话尽管文绉绉的,但驴唇不对马嘴,朝堂上的皇帝和大臣们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关键时刻,笏板算是救了党进一条命。


笏板体现官员身份

笏板除了当笔记可以救人性命,还能体现官员的身份。官位高低不同,笏板所用的材质也有区别。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九品用槐木笏。在古人的眼中,谁家的笏板多,也能表明这家人当官的多,体现这一家人大富大贵。

郭子仪


比如说,唐朝名将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这就是典故“满床笏”的由来,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宋朝时,笏板还含有非常重要的礼仪之用。古代皇帝高高在上,他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威严和权威,给臣民们一种神秘之感,所以即使是可以入朝议事的中央官员,也不能随便挺直了腰、高抬着头去看皇帝的真容,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也是臣子对君上的一种尊敬。所以这个时候、大臣们就可以用笏板遮着自己的脸,即使是奏事的时候也只需要眼睛盯着笏板看就可以了。



笏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朝时期开始使用,一直到清朝,历经了上千年。



清朝官员不用笏板,主要是因为满清入关以后把延续了数千年的笏板制度废除了。另一方面,据说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手里总要拿着鞭子和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板,于是就不用了。笏板从此以后就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