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子后面,横跨两个柳条编的带盖儿的大篓子,为了不进尘土,盖儿的下面又蒙一块见不着本色儿的豆包布。一只小脸盆儿大小的葫芦瓢挂在前车把上,吆喝起来高门大嗓儿,爱拉长音儿,一嗓子喊出去,整个胡同都听得见。他们卖豆汁不用秤约,三分钱半瓢五分钱一瓢,顺手一崴多少就是它。那时没有缺斤短两的概念,更没有往豆汁里兑水的念头,稠稠糊糊泛着晶亮的豆青色。

![]() 老北京人甭管是吃炸酱面、汆儿面、还是卤面一般只吃抻面,似乎对于机器切面没多大兴趣,好像对于抻面有一种偏好,总觉得抻面吃到嘴里利落爽口,软硬适度,而且有股子咬劲儿。 抻面不但要有技巧,同时两条臂膀还要有把子气力才行。拿大块和好的面团揉成长条,提溜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的转,要拧的越匀越好,然后执其两端上下甩动溜上两三个来回就要蘸点碱水再溜,碱水多了面色泛黄碱水蘸得少了又伸张不开。等面溜够劲头,大面柱由一变二,二变四......一直拉下去。粗细可以分帘子棍、家常条、细条、一窝丝几种,行家可以做到粗细由心。这样的抻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 大多自己家里不会抻,于是抻面条成了蒸锅铺的经营项目之一。老年间的蒸锅铺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主食厨房,专门卖馒头、花卷、豆包等以蒸食为主的铺子。可惜的是,现如今要想吃到抻面是正经的不容易了。 老北京每年八月开始卖豆汁儿,分生熟两种。北京人称熟的为豆汁儿粥,豆汁儿一般在下午卖,如同老北京人的晚茶。小贩们挑着一副豆汁儿担子,一头儿挂着饭台,另一头儿挂着一个带铁锅的火炉子。蓝花瓷筒里插着二三十双筷子,饭台中间是一大盘红辣椒丝拌的咸菜条,下层的木盒子里放着炸好的焦圈儿,饭台四周用小铁钩挂着五六只白木小板凳儿,供喝豆汁儿的歇脚。 小贩们在胡同里一站,吆喝着:粥,豆汁儿粥,从各个院里就跑出一些孩子,大人们跟在后头,齐集摊儿前,大伙围坐在饭台四周,就着焦圈儿、辣咸菜丝,喝一碗从锅里现盛出来的热豆汁儿,但是觉得五脏六腑都舒坦。没座的大人们只好端一碗在边上站着喝,老太太们大都端着家伙出来盛点儿,回家慢慢喝。 那时一碗豆汁儿是二十文的铜圆一个,老北京统称之为“一大枚”。由卖豆汁儿的配给您咸菜一小碟儿,假如您要吃好咸菜,他也用小碟给您用筷子夹些酱黄瓜之类,另外还奉送金红好看的炸辣椒油。 在工地做工的小工儿往往买两个小米面贴饼子,来他一碗豆汁儿,坐在挑子旁边(豆汁挑儿预备有小板凳儿),就着咸菜喝着豆汁儿就把饼子给顺在肚子里了,真实经济实惠。老北京有句俗话:“豆汁儿开锅真多给,咸菜白吃不要钱” 外一篇: 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二荤的叫法有不同的解释: 有的讲猪肉、羊肉合为二荤; 有的说是以肉和下水共称; 有的人认为店家售卖的是一荤,顾客带来材料由店家加工而成的“炒来菜”又算一荤。 不过老百姓大多认可的是肉和下水共称。二荤铺就是这种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鱼虾等也很少卖的小饭馆。 ![]() ![]() ![]() ![]() ![]() ![]()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