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史记中学写干部考察材料

 笔如剑 2018-01-25

王斌

我国有着悠久的史传实录传统,史家“秉笔直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司马迁写《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颜师古注云:“实录,言其录事实。”所谓实录或录事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博采精选,翔实可靠;二是善恶必书,纪实征信。干部考察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干部考察评价的直接载体和重要依据,从内容上看,干部考察材料主要记录干部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作风、个性特征等,与记述行状、品评人物的史传类似。因此,史传的写法对于撰写考察材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文直,讲的是行文风格。考察材料要直书其事、不枝不蔓、直截了当,语言要平实、简洁、明快,表述准确,画像生动,不含蓄委婉,不打“文艺腔”,避免空话套话、大话虚话。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考察材料也是如此,既不能浮华,也不能呆板。要多用反映干部个性特征、容易理解、生动活泼的语言,注意把握好分寸和尺度,防止前后矛盾,防止避重就轻,防止以偏概全。

其事核,讲的是内容要经过核实、准确无误。考察中得到的信息是海量的,考察材料要“考其行事、综其终始”、“考而后信”,绝不能“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对于从谈话记录、述职述廉报告、现实表现材料、实地考察等诸多渠道获取的信息,都要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方面要保证客观真实性,特别是要合理界定领导成员在班子中、个人在集体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求全”思维,注重抓住干部重要行为特征、抓住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抓住知情人提供的重要信息,了解具体情况和关键细节,确保人选有血有肉、具体形象。

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的核心要义。不虚美讲的是不能添枝加叶、锦上添花,充满溢美之词,不隐恶讲的是不能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掩饰缺点不足。撰写考察材料时,有的同志担心不足写多了、写重了影响使用,本来有不少缺点,但落在纸面上多是“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与大家沟通交流思想少一些”等不痛不痒的几条。写好考察材料就要做到有什么优点就说什么优点、有几分好就说几分好,有什么缺点就写什么缺点、到什么程度就写什么程度,而且要有事例支撑。

“不虚美”“不隐恶”是撰写考察材料的价值观,前者从正面讲,后者从反面讲,体现的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文直”“其事核”是撰写考察材料的方法论,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强调的是辩证分析、精益求精。考察材料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对干部的评价就能准确精当、恰如其分,其形象就能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作者单位:全国总工会组织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