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鹰渊源 --大山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26
     盘鹰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娱乐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 
盘鹰风筝原于何时?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现在已很难考证。但从中国风筝发展史来考察,并结合传世的诗、词、歌、赋来看,可以说至少在明代就已经产生并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风筝的独特风格。 
明王朝建立后,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市场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明间故事,传奇戏曲的传播及社会对娱乐的需求,更促进了风筝的发达。 
在当时的社会中,赏玩纸鸢以成为社会时尚,而制作精美的纸鸢也能因此获得高额利润。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的一种专门防风筝的“赶趁人”在这个时期以变成极受市井欢迎的专门职业。据记载“赶趁人”大都不参与制作,只是专门把握防技的人。这使得能够飞出各种相对复杂技术动作的纸鸢(盘鹰)深手人们喜爱。 
民间对各种纸鸢的需求,刺激了纸鸢的发展,同时,民间艺人间的竞争使得制作者们在提高数量的同时更注重飞行质量的提高。娱乐技术的提高,吸引了当时的大画家徐渭郑板桥等人,他们与民间艺人合作,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纸鸢(盘鹰)作品,广为流传。 
由于风筝是民间娱乐品,很难保存下来。从先存的徐渭等人的诗词中看,纸鸢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鼎盛时期,我们可以从当时留下的笔记中,看到许多关于风筝的记载;这其中也包括纸鸢(盘鹰)的记载。另外,一些医家也认为,放风筝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小儿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明清的纸鸢(盘鹰)无论在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技巧上均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顾录《清嘉录》载:“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飞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今俗作人物、故事、虫介诸式,皆加鹞之名。且作鹰隼,呼曰老鹰鹞,真味于鹞之义矣”。 
当时许多文人也亲手扎绘风筝,除了自己把玩外还赠与朋友,而制作出一件好的盘鹰认为是极风雅的事。这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民国时期,盘鹰风筝在京城内外已相当普遍,当时最大的风筝市场厂甸,几乎每家风筝摊都经营《鹞鹰张记》盘鹰。 
“鹞鹰张”的盘鹰采用锅灰涂彩,黑白分明飘逸感好,深受当时玩家所喜爱。那时京城还一种从天津流传过来的弯脖、盔头鹰。做工精细、绘画有明显的年画特征而为人们所追捧。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北平,这种风筝一度遭禁。 

                                        作者:大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