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父母不如近闺蜜,真的吗?

 龙叔文馆 2018-01-26

1

深圳工作的女友某日抱怨,案头文件都快堆成山了,归家后疲惫如山倒,还要天天接妈妈电话,敷衍她说自己一切都好。

“真希望她哪天别再这么烦我。”

女友抛出这句话时,语气带了一点恨,背后更满是失落。原本是父母热忱的关心,初衷甚好,对于忙碌的年轻人而言,反倒成为了负担。

我们要赚钱,得为自己的未来生计考虑。

爸妈,为何不能理解一下呢?

前有职场万朵春雷炸来,后有父母举着大红盖头追击,这日子是没法过了。

最怕不是老板劈头盖脸的“做得真烂”,而是父母那句“我是为你好”。

女友上一次失恋,心情郁结,躲在深圳的房子里无力动弹,母亲的电话催得百折不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劝她好好吃饭,以后脾气不要太暴躁,不然把男人都吓跑了。

闺蜜却悄声送来一碗热粥,在粥盒边附了一张卡片“要快点开心起来”。

女友一下子哭了出来,身在异乡,父母纵有牵挂,可实在鞭长莫及,还是朋友最为靠谱。

2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爸妈他们好像不只是在追问着我们的近况,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还送来了爱。

以前在写字楼里上班时,某日,在楼下看见一位穿着土里土气的农村老阿姨,双手抱着一只巨大的木桶,桶里装了两袋衣服,衣服一看就是城里孩子不会穿的那种旧款式。

问阿姨您找谁,老阿姨不答。

后来看见邻座妹妹急匆匆地跑下来,接过老阿姨手里的桶,抱着她大哭,才知道原来这是她妈妈。老阿姨头天晚上看见女儿朋友圈,说孩子的盆不合适,洗澡不便,会着凉,她便心有牵挂,第二天就去镇上赶集,买了洗澡用的木桶,和一堆孩子穿的衣物,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巴士,才赶到城里。

老阿姨不敢上楼来找,怕自己乡里来的,丑着女儿。

听见这话后,我鼻子都酸了。

那位邻座妹妹,偶然从繁忙的工作,零碎的家庭生活中抬起头,看见妈妈于千万人群中追来,只为送上一只木桶。乍一眼还感到有些尴尬,毕竟别人的父母都是淘宝直接送货,可拿在手里时,却能感受到妈妈实实在在沉甸甸的爱。

再看着妈妈挥一挥手,独自远去的背影,那一刻才懂: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必追的只是我们,父母他们一直追着我们,是因为牵挂,更因为爱。

3

父母其实很爱我们。

可我们却总是不那么理解他们。

我曾问妈妈,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呢?

妈妈说,妈妈这一辈子所积攒的福报就是想要你健康成长,想要你子孙绕膝,想要你一生幸福。

我们总想给父母买最好的衣服,住更大的房子,却忽略了一点,他们最想要的只是,我们好。

身边有位好友做材料生意,常年不着家,和父亲关系颇为紧张。她一度认为,是高考那年自己没有填报医学专业,女承父业,父亲耿耿于怀,才就此产生隔阂。直到父亲这两年罹患癌症,把她叫到病床前,说了最后那番话:

“爸爸不是不支持你,只是社会人情世故太复杂,你不在爸爸眼皮下,爸爸实在不放心。”

好友泣不成声,原来,是我们误解了。

他们的夺命连环call其实只是想多了解一点我们的近况,我们却总借由工作忙推脱;他们的催婚催二胎,初衷也只是希望我们生有所靠,老有所依,我们却放弃了与他们沟通。

他们的观念或许陈旧,但也不可因之忽略背后的爱,从此疏于关心,疏于交流。

4

我们无数次的嫌厌,就仿若在父母面前垒就了一扇巨大的门,他们被冷冰冰地关在了门外,不仅感到了不安,也感到了不被需要。

年少时,我们经济尚未独立,父母教管我们,能通过经济支持感到被需要,感到与子女之间的连结。后来,我们逐渐有了钱,有能力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却没有考虑过,是否能带给他们切实的温暖。

想起头一次带妈妈去星巴克,妈妈很高兴,因为她印象中的星巴克一直挺高端。妈妈不喝咖啡,当时我在赶稿,提议妈妈可以点茶。

妈妈兴冲冲地跑去柜台,她好面儿怕服务生觉得自己老土,就随意点了一杯冰摇茶。

“您不是不能喝凉的么?杯里这么多冰。”我皱了皱眉,心里一惊。

“可以将就一下。”妈妈有些不好意思。

后来妈妈胃疼,我愧疚不已,为了赶那一点时间,少了几分耐心。

面对许多新兴事物,她们是真不懂,也没有更多勇气尝试。我们也不愿意花时间解释。

懂得是很难的。

但至少,还可以陪伴。

我们可能无法跟父母聊AI,聊年轻人的乐趣。

但是,

妈妈想要哭泣的时候,我们的拥抱在;

爸爸老了,想听孩子夸夸他的厨艺时,我们的赞美在;

父母面临老一辈人的离开,悲痛难过,感觉人生再无来路时,我们的支持在;

最美丽的“世界性语言”,既不是音乐,也不是绘画,而是父母眼波里温润如潮汐一般的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