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茅侃侃35岁自杀: 这个时代焦虑的年轻人, 究竟如何才能越努力越快乐?

 昵称48162239 2018-01-26

孙晴悦

陪你一起在路上

十年前

中国传媒大学有一个

引领者系列讲座

台上

高燃,茅侃侃

曾经的京城四少

意气风发

我从来也不知道其实

曾经二十出头的CEO们

如今也不过35岁

——晴悦

01

朋友圈刷屏了这个消息。

80后创业代表人物茅侃侃自杀身亡,仅仅35岁。

对这个新闻的关注程度还是挺区分年龄的。

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十年前中国最火的四个互联网创业者,在当时被称为是新京城四少。

年纪轻轻,身价过亿。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四个年轻人尤为瞩目。

看到茅侃侃自杀的新闻,我震惊地说不出话来。这个人,我太有印象了。

然后,就收到桃子的微信。她转发给我同一个新闻链接,然后说,这是不是来过我们学校讲座的那个?

嗯,我见过茅侃侃,见过高燃。

十年前。

02

其实,我想不起来是哪一年了,我甚至不记得这四个人是不是全都来过。

十年前,互联网新贵,又或者说,20出头的CEO,亿万富翁还是很稀罕的,远远没有像如今90后年轻富豪们这么普遍。

并且,十年前的一个亿,和现在的一个亿,也完全是两个概念。

十年前,没有全民创业,没有万众创新,普通民众也不知道流量是什么,甚至也不知道一个门户网站原来是赚钱的,而且是能赚那么多钱。

李想,高中学历,在父母的支持下放弃高考。2000年,开始运营泡泡网,成为中文IT垂直网站的领跑者之一,当时仅次于中关村在线,位列第二。05年,创办了后来流量超过所有汽车类网站的汽车之家。

茅侃侃,初中学历,退学后,两个月拿下微软认证专家,系统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三项认真,当年在全亚洲18岁拿下三项认证的只有两人。

23岁,创立Majoy,担任CEO。

高燃,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在经济观察报当记者。后来,创办了国内最早的视频网站MYsee,在那个被称为互联网视频元年的2005年,名噪一时。

戴志康,整个初中,高中时期,几乎席卷了计算机大赛。在大学创办的为社区服务的软件,后来成立公司康盛创想,康盛创想被美国著名风险投资杂志RedHerring评选为未上市的“2006年亚洲百强科技创新企业”。

在那个我们都不懂互联网是什么,不知道流量是什么的年代,

这四个年轻人,都才20出头,意气风发,并称京城四少。

我记得十年前的那场讲座里,他们其中一个的未婚妻也坐在台下。我不记得是谁了,然后台上的那个男生说,

“创业后,虽然变成了媒体吹捧的亿万富翁,但我买过最贵的东西,就是给我未婚妻的钻戒,今天她就坐在台下。”

03

现在想来,他们的奋斗,辉煌,和鲜有聊到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故事吗。

我们都曾经为了自己的梦想,拼了命去努力,拼了命去追求,我记得戴志康说,“我自己没什么爱好,娱乐活动? 没有娱乐活动,我就喜欢编程,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后来,茅侃侃写过一本书,叫做《像恋爱一样去工作》,出版于我毕业的2010年。

后来呢,后来互联网浪潮一波又一波,这四个人慢慢被我们所忘记了,因为我们记住了后来的那些英雄。

我的93年的助理说,姐姐,这个茅侃侃是谁,为什么你们都在转发。

嗯,后来的现在,这些80后,90后一夜暴富,身价过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嗯,后来的现在,我们知道的是马云,马化腾,刘强东,周鸿祎,你是不是突然就看明白了,每个时代,都有他们的英雄。

在搜这个新闻的时候,百度里跳出来最多的不是他们四个当年的辉煌,而是《十年前名噪一时的京城四少,如今都在忙什么?》

04

他们如今很差吗?

其实也不是。

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在追捧一年又一年的福布斯under30富豪榜明星的时候,忘记了当年的京城四少,如今也才35岁。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

一切都来的太快了。

外部环境变得很快,我们所处的行业飞速前进,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水涨船高,我们都在不顾一切地追逐风口,不顾一切地想要年少成名。

我们念着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以至于90后纷纷担忧,身边的同龄人都月入十万了,自己眼看着每年涨5%的薪水,埋怨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

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十年前京城四少身价过亿的故事,我们只能在媒体上,在学校的讲座里看到,然而今天,那个创业成功的年轻人,转手把公司卖了财务自由的年轻人,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上次在杭州和桃子吃饭,她说,如今传统行业的人已经完全看不懂90后赚钱的姿态了,反正70后大叔是怎么也不懂,为什么一个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的95后,一年收入随随便便就是300万。

我也是驻外回国以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节奏竟然已经如此之快,一个96年的妹妹说,

“毕竟在风停下来之前,我们都要再跑快一点。”

后来,慢慢也认识了一些踩上风口,暴富的90后女孩。她们聪明,识大体,情商高,但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姑娘们都说着,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但真正“暴富”,小事业做得很成功的她们并没有享受富有,成功带来的快乐。

一个投资人姐姐说,在北京安定医院抑郁门诊排队的,“都是衣着得体,一眼望去背的包包,穿的大衣都是好品质,说话轻声细语,举止斯文,却又一张面无表情或者程式化微笑的脸。”

05

所以再看到茅侃侃自杀的这个新闻。

我觉得悲痛万分。

我们好像都陷入了一个一定要成功,不成功便成仁的死穴里出不来。

年轻的创业者们谈着一轮一轮的融资,好像一定要等到上市的那一刻,他们才会真正快乐。而除此之外,并没有快乐的第二种模式。

我们必须年纪轻轻,就年入百万,我们必须年纪年轻轻,就自己全款买房,

我们必须年纪轻轻既要年入百万,事业有成,全款买房,又要30岁前结婚生子,儿女双全。

所以,我们越跑越快,越跑越累,好像不管得到了多少,都还是嫌少,眼睛杀得血红,盯着自己还没有得到的那个部分。

社会,舆论,媒体,也给我们越来越大的压力,

就好像很多人说在中国做女人变得越来越难,好像你必须是职场年入百万的白骨精,还得是一儿一女的妈,出门搞得定小学老师,家里搞得定嫌三嫌四的婆婆,还得貌美如花,防得了小三,

稍不留神孩子发烧,最后落得一句,你太自私,连妈都当不好,让多少姑娘万念俱灰。

嗯,我们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拼命往前跑,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

但,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

06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听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他正在讲意大利的歌剧大师威尔第,正在放《茶花女》选段。

他说,

歌曲歌剧进阶到戏剧歌剧的过程,和中国的昆曲,之前是小部分有钱人闲来所听,一唱三叹,进化为后来为大众所接受的京剧,是极其相似的。

我突然在想,

嗯,我们快速地奔跑在成功的道路上,生怕错过了什么发财的机会。其实,我们错过的已经很多很多。

不要说意大利歌剧唱的是意大利语我听不懂,中国的昆曲我又何尝懂得欣赏。绘画,雕塑,音乐,我们统统不懂,这些人类艺术文明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这些快乐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存在的。

我们从未心心念念提前两个月都等待一场新年音乐会,我们只在每一个加班困顿后,还在看下一个目标。

但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有人懂柴可夫斯基,有人懂大提琴,懂当代艺术的美,懂现代雕塑的慧。

他们快乐的频率比我们高太多。

他们会满心欢喜期待一次展览,会因为《图兰朵》里的一个选段,激动万分。

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梦想和前途努力,但也要学会享受路途中的风景和快乐,

不能永远死死盯着别人拥有我们暂时还缺少的东西,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我还是非常欣赏跟上时代,飞奔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在拼命实现,但我们千万不能让焦虑打败我们,千万不能只认所谓“成功”这一条路,钻入另一个极端。

失败了没关系,灰头土脸也要走下去,因为除了成功,这个世界上也还有一万种快乐呢。

平衡健康,努力,财富,成就,快乐,本身就是我们一辈子的必修课。

我看到一个朋友转发的这句话特别好,用来当作结尾。

“幸福取决于频率,而非强度;财富取决于单次的幅度,而非频率;

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此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你们共勉。

孙晴悦

媒体人,原央视驻外记者

纠结的天秤座女生

想要诗和远方,也想要结婚生子

曾浪迹于拉丁美洲

如今依旧在路上

著有《二十几岁,没有十年》

微博@孙晴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