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侃侃已长眠,多少人还没醒

 于俊廷图书馆 2018-01-26

 

 

创业和考研已经成为人生两大避风港。所有和世界无法好好相处的人,都会用这两个借口把自己麻痹在自我的世界里。

 

看过很多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去考研了,好多不想出来工作的人去考研了,好多出来工作一阵觉得不适应的又回去考研了……

 

曾经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一年,在公司里处得一塌糊涂,忽然有天跟我说:我想去考研。

 

我说:你考什么研?你就是受不了现在的社会竞争,想回到学校里躲一躲。但你今天没有解决问题,早晚都要解决。

 

若干年后我离开公司打算创业,一位大哥说:你创什么业?你就是受不了公司里的竞争,准备自己开一个公司躲一躲。你今天没有解决问题,迟早要面对。

 

当时听这话颇为刺耳,但十年过去,再回首,老哥的话一针见血——那时就是如他所说,我受不了公司里的办公室政治,不习惯同事间的人事斗争,每天都在吵架——和老板吵,和同事吵,和所有部门吵……于是就想:老子不干了,再不和傻逼浪费时间。

 

但在当时,我并没有那个觉悟,能听懂老哥的语重心长,去反省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周围人不理解自己,越是拦着我创业,我就越要创业。现在想来,这心态和一个孩子在外受了委屈迫切想回家一样。

 

 

韩寒最近写了篇文《我所理解的教育》,里头对自己的高中年代充满了反思,并坦承不是教育出了问题,而是自己不适应,因为不适应,所以必须寻找另一条路。写到关于自己退学那段时说:

 

以后有陌生朋友再见到我,就别说自己也是学我退学的来套近乎了,我不会感到两颗心因此而贴近一点。我和李想,见面从来只聊汽车工业,聊互联网或者其他,从来没聊过咱俩都没上过大学这件事。这事不值得聊。

 

学人长处难,学人不如意处却简单,你可以轻松学会托尔斯泰得个性病,你永远学不会《战争与和平》。

 

这其实是那一代人在年过而立之后与世界的一次和解,他们会反思自己,并原谅环境。

 

茅侃侃也不例外。

 

刚出道时,他会拍着桌子质问客户的老板“你懂还是我懂?”

 

但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也会说:

 

我就是这两年性格变化大了一些,虽然说话还是那德行。以前我创业的时候我脾气特不好,一天发8回火,现在一年多了就发过一次。

 

我现在睡觉基本靠安眠药,每天来一片儿。平常的压力就忍着,不像以前非得去喝酒唱歌,因为耽误第二天的事儿,你底下有300多号人,你先抑郁了他们还干不干了,所以现在都不需要调整,都习惯了。

 

这不叫转型也不叫转变,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做不下去了就换呗。你一直在坚持,坚持到最后发现是个死胡同,那该换就换。你得接受现实,这很正常。

 

但可惜的是,他只是反思了自己,却从不曾原谅世界。知易行难,有多难?“自古艰难唯一死”,看看茅侃侃,“行”比死还难。

 

 

没有创过业的人才会把创业作为避风港,这就像跳一跳游戏,一万格能登顶,但错一格,就得死条命。

 

看着茅侃侃邮件的截图,心有戚戚焉。这哪里还是当年那个锐利如刀的少年,哪还有一点“混世魔娃”的嚣张,眼前分明是一个跪地乞讨的失意中年人,别说不驯和傲骨,就是尊严和体面也所剩无几。

 

尊严和体面去哪了?

 

它们在每晚一片的安眠药里麻痹了;在辗转发侧的噩梦里撕碎了;在焦虑斑秃时凋零了;在锥心刺骨的嚎啕大哭里宣泄了。

 

薛蛮子在朋友圈说到茅侃侃的事儿时说:我劝所有的创业者都先去花199元做一个科学全面的心理测试,看看你的心理上(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听个过来人的话:创业这个玩意不是每一个人的菜。

 

作为一个投资人说出这个话,可谓良苦用心。真实的情况更残酷:投资人的每一张钱,都是用创业者的血染红的。

 

2018年一月份以来,加上茅侃侃,新闻报道的创业者猝死案例,已经有三位80后,另两位分别是:

 

新三板公司厦门维信科技董事长黄国斌,新闻报道是因故去世,时年32岁。

 

重庆游戏界元老,手游开发公司老总冒朝华突然脑溢血,时年37岁。

 

如果把新闻再往前翻翻,你还会看到:

 

2016年10月5日,春雨创始人CEO张锐凌晨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趋势;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因疾病突发在北京不幸去世,年仅34岁;

 

2016年6月23日,前阿里巴巴数据技术及产品部(DT)总监欧吉良在打羽毛球时猝死,年仅34岁;

 

2015年12月13日,腾讯技术研发中心语音引擎组副组长李俊明在陪怀孕的妻子散步时猝死;

 

2014年2月,比特币交易平台FirstMeta的28岁CEOAutumnRadtke自杀身亡,原因未知;

 

2013年1月的时候,硅谷电商网站Ecomom47岁的创始人JodySherman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3年,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去世,年仅36岁……

 

 

我没有做过那个199元的心理测试,但实践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自绝不是那个能抗住创业压力的人。并非常庆幸,即使在公司生死存亡那刻,我没有All in,并及时醒悟——我不是这块料,老实回家当个手艺人。

 

而遗憾的是,对于自我的认识,茅侃侃其实早有觉悟,只是从未醒悟。

 

很早之前在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他就说:

 

我不适合创业;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我的优势不在管理上,我的优势是在对外打交道,或者研发产品内容上。我是业务型的人;

 

我不擅长资本运作。

 

确切地说,从辍学开始,他就从来没有与世界好好相处过,从第一天上班发端,他六个月换了六份工作;进科委又受不了体制的约束……创业是他性格缺陷的避风港,但他的性格缺陷又让他创业一次又一次失败。

 

即使他早就知道自己所长与所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少年成名的茅侃侃可能早就知道,自己最好的归宿是个技术人才或者业务人才,而不是一个老板。但曾经的光环和荣耀已经让他不愿醒来,尤其是看着与自己一同成名的小伙伴们,他更不能原谅自己的平庸和失败,只能百折不回,蜡炬成灰。

 

这大约是很多人的悲哀——并不是认不清自己,而是不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

 

 

茅侃侃从Majoy离职时用了非常激烈的方式。

 

2010年,由于已经获批的公司项目的立项手续迟迟办不下来,他在一次董事会上拍案而起:“你们这么拍脑门子是想这公司好还是玩完?你们有几个真的关心过项目的具体运作而不是摘花儿的时候才来?老子不干了!”

 

茅侃侃虽然说自己性格改了很多,原来一天发8次火,现在一年只发了一次。但他从来也没有真正改变过,这次他选择了更激烈的方式——“老子不干了”。

 

无数人在唏嘘他的长眠而去,却忘记了自己其实也并未觉醒——我的心理和身体,是那块料吗?

 

熙熙攘攘,很多人唏嘘完,又继续在茅侃侃那条走到黑的路上踟蹰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