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丰:悲伤的故事与10万 后遗症

 浮生偷闲 2018-01-26


我不认识茅侃侃。朋友圈里有几个认识他的,都对他的离世感到悲痛。他最后一条朋友圈,看上去是对我们的告诫:“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


媒体报道,这位著名的80后创业者是由于抑郁症而自杀。据说,茅侃侃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美女照片,在希望逗朋友们开心的时候,他自己又是多么痛苦啊。在我们和他之间,存在一条无比深刻的鸿沟。不管你写怎样的纪念文章,表达怎样的惋惜,都会被他最后那句话化解: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他爱着这个世界,但又充满了绝望。


这种爱,他到死都仍然拥有着,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已经没有了。


前央视主持人、同样也是知名创业者王利芬,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写了一篇《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发在自己的公号上。靠着前央视主持人的身份,王利芬在微博上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在微信公号上的作为很有限。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10万+,这是这位前传统媒体人第一次收获10万+,于是,她在微博上写道:“……努力皆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先高兴一下。”


王利芬的感言让很多人愤怒,不少人指责她吃“人血馒头”。但是,在我看来,王利芬人倒不见得有多坏,她只是不小心表达了自媒体普遍境况:谁不为10万+高兴呢。王利芬只是有点笨,不知道掩饰自己而已。相比之下,有公号马上写上一篇《我的10万+准备好了,就等你创业失败了》,只写了几百字,反而透露出一种想赶紧抓住热点的欲望。


王利芬事后道歉的微博


我想起自己公号第一篇10万+时的情景。那是一篇失败的写作,本来是写给一家媒体的专栏,但是到凌晨一点,也没有勇气传给编辑。等早上起床,怀着一种糟糕的心情,把它随便发在了公号上。飞速上涨的阅读数和赞赏,让我狂喜,甚至毁掉了我在图书馆阅读的心情,每隔几分钟,就会打开手机刷新一下数字。那一刻,我和王利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没有发微博而已。


但是,我知道那是一篇糟糕的文章,这就是关键所在。张小龙这个发明了微信的理工男,肯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但是,微信公号呈现阅读数,“10万+”成为一个门槛,却深刻改变了很多写字人的命运,甚至摧毁了一大批传统作家。


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对一篇文章的价值评判,本质上是含混的。到底什么才是好文章?人们为此争论不休。几年前,冯唐提出过一个“金线论”,如果真有这条线的话,它也是模糊的。直到公号时代,10万+才真正成为了那条“金线”,它不但是一个明晰的标准,也意味着钱。一篇文章最后的成果,表现为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数字。



此前,不管是纸媒的发行量还是电视的收视率,都只是一个大概的统计。你可以知道报纸卖了多少份,但是你永远无法知道有多少人阅读了它,更不会知道人们喜欢的到底是哪个人的作品。但是,如今的新媒体技术,不但知道一篇文章有多少人读,甚至可以知道有多少人读完,多少人认可并转发。那种传播的含混性彻底消失了,作者再也不能欺骗别人了,你到底受不受欢迎,数据会说话。不管是咪蒙还是六神磊磊,其成功都是无可辩驳的,质疑他们的人,首先要怀疑自己:你的文章,可以到10万+吗?


微信公号的推出已经有5年,它可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也就是今天,我刚刚看到有人这样嘲讽报纸的总编辑:“连怎么关注公号都不知道,怎么转型找新的工作?”搞不出10万+,已经不是能力问题,甚至变成了一种人格缺陷。新媒体时代的写作,本质上就是“为10万+”的写作,成王败寇,有人嘲笑王利芬“第一次写10万+”,有人则质疑她“靠这样蹭热点不可能经常有10万+”,也有人嘲笑她不懂互联网生存,为一次10万+太过兴奋——但是,很少有人再敢质疑“10万+”本身了。


这种对数字的崇拜,甚至已经影响到大多数媒体机构。很多报纸做公号,会把阅读数与编辑的考核挂钩。即便是腾讯大家这样的“最好的互联网专栏平台“,也不得不认真对待10万+,尝试为阅读量更高的作品付更高的稿费。我的印象中,除了流沙河这种级别的作家,很少有人能不被10万+所影响、所控制。



现在我要说,这对作家是很大的摧残。作家高于读者,这样的观念当然傲娇而过时,但是,在被“10万+”控制的时代,作者已经远远低于读者了。作者不在为自己写作,而是必须琢磨如何才能刺激到大多数人的感情。那种私人的或者隐秘的感情,越来越不值钱,悲悯、同情或尝试理解别人,远远抵不过愤怒、辱骂和帮大家发泄。王利芬的“先高兴一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10万+后遗症“,阅读数带来的开心远远战胜了一个人的死亡带来的悲伤。


如果你想写出10万+,就不能太理性,也不能太中立,也不能太客观,最终必然带来感情的扭曲。因此,追求10万+的写作,本质上不是“创作”,而是一种“制作”,是一种在数据引导下的研究、揣摩和投机,是一种商业。写作不再是私人的事情,你的文字也不再属于你。“多就是好”,这种经济领域的数据崇拜,最终彻底荡平了文化领域。



但是,说到底,“10万+”只是一种传播的结果,而不能作为写作的开端。即便从传播的角度看,一篇公号文章,最终除了阅读数之外,也包括转发数、点赞数和评论数,后三个数字,很明显比阅读数更高级。转发可以为公号带来转化,点赞反映读者阅读后的认可(不看文章就点赞的毕竟是少数),而评论,则代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欲望——这三个数据,都能反映读者真正的参与,更多地体现了人性。


想想茅侃侃那句话: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这可以用于对一篇文章的评价。读了文章不后悔(没被标题党欺骗),也看到了文章的结尾。茅侃侃一定是一个好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