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菌物是一种低等的真核生物系群,包含真菌、黏菌、卵菌三大类别。菌物具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和其他的光和色素,大家熟悉的蘑菇就是大型菌物的一种,营养体是丝状的而且具有分支结构,其株体的细胞壁成分有几丁质或纤维素两种。产生孢子,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生物群。 菌物和植物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菌物没有叶绿素,植物有叶绿素;菌物是异养方式,不进行光合作用,摄取它们体外周围的有机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满足生长需要,属于自养方式。菌物的细胞壁中含有甲壳质,而植物细胞壁中含有的是纤维素。所以说菌物既不能归类与植物,也不能归类于动物,它们是一种独立的类别,与动物界和植物界共同组成地球上的生物群体。 我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菌物作为食物及药物的国家,其历史发展自仰韶文化就已经开始,考古发现的遗迹距今已有6000多年。菌物的生长繁殖和利用已历数千年,直到今天依然作为药物之用的茯苓、冬虫夏草、雷丸、蜂花、灵芝等,都是历史悠久的菌物。被分别记载在《礼记》、《淮南子》、《史记》、《神农本草论》等古代药学书籍中,其种类繁多,品种多样,我国有记载的药用真菌达450余种之多,其中药、食兼用的菌物有250余种。菌物的细胞微小,较之动植物药物的观察更具困难。同时在药物研究历史中,对真菌的研究不多,人们对其了解也不全面,因此在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历史上,人们习惯把真菌的大型子实体、菌核等入药,使菌物研究和药物研究人为地出现了脱节现象。并且限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菌物药物研究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这成为菌物转变为药物的一个障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申报和生产。 从1729年开始,几百年间,各国科学家不断进行着科学的探索和研究,菌物药物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菌物的分类困难重重,已有的分类系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化,所以可以把菌物药物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比较形态学的真菌分类,Micheli 在1729年的《植物新属》中首次提出真菌分属检索表。到1735年提出了齿菌属、笼头菌属、鬼笔属等。一直到1832年《真菌系统》出版。这一时期的研究是以比较形态学为基础,没有建立进化概念视野下的分类系统,仅靠菌物的形态鉴定种和属。 2.近代实验生物学的菌物分类。这一时期是从1962年开始到1978年,植物病理学创始人及真菌分类奠基人德巴利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黑粉菌》、《真菌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地衣》等,这几部著作,成为后人研究菌物的分类基础学。到了近代,也就是从1845年开始到1920年之间,意大利学者P.A.Saccardo 用拉丁文编写了《真菌汇编》26卷,这一宏篇巨著,为菌物学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3.现代真菌分类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进一步分为2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初至60年代,第二时期是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这时,学界已经把真菌类作为形态学和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应用了生物显微镜等工具,但是这一时期的藻状菌纲比较混乱,分类变动主要在这一时期形成。中国真菌学者邓淑群、戴芳澜等为这一时期的学界代表。实验生物学开始了对菌物的系统分类,这时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和应用,使菌物学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来源:王 典 赵 雪《菌物药物的研究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