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木屑堆上的草菇谈营养生态属性概念(上)

 lyan63 2021-05-31

一位在大型金针菇厂工作的网友,发来照片,问图中这个是不是草菇,能不能吃。我给了他肯定回答之后,他又问,草菇不是草腐菌吗?怎么会长在木屑堆上?这个问题,引起了我要重新理顺一下有关知识的想法,站在食用菌营养学角度,如何看待大型真菌的营养生态类型。这位网友受过专业教育,但毫无疑问,他的老师没有能够给他一个正确的概念。
很不客气的说,目前关于大型真菌营养生态的划分,有很多东西不仅不够完善,甚至可能出现误导。这种现象带来的困惑,一方面是对于研究者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参考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学习者构成很大的迷惑。所以上述例子也不能一味责怪他的老师,而是老师的老师可能就没有弄得很清楚。
在腐生、寄生、共生三大基本营养生态模式的大框架下,实际上还存在一些特别的常见但并非上述关系的营养生态模式。
如双孢菇,我们现在认为它是腐生的,但是在纯培养状态下不能完成生活史,必须有臭味假单胞杆菌作用才能形成子实体,所以覆土并非仅仅提供土壤环境,也包括提供必要的生物因子。这种各自可以完成营养状态,仅仅在产生子实体过程中提供作为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并没有明确定义出来。我暂且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协生”,即它属于真菌发育过程中一种必要的生物协作因子。但它绝对不是各自大量营养物质的来源方式,也不是生存必要因子。
此外,对于暗褐网柄牛肝菌这样的菇种来说,上述三大模式也是不够用的,自然界也存在一些多种生物共同构成线性关系的营养生态模式。
即使这些情况作为非主流的存在,但应用的参考却是相当需要的。目前对于覆土栽培,一方面是能否通过准确的菌剂解决覆土操作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通过菌剂添加提高产率。
对于人工培植的主流种类腐生菌,合理的营养生态类型划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考量原料的选择。这种选择无需实验,只需要考量原料的质地、来源以及价格和处理方法、成本。
过去,对于非寄生和共生的类群,叫腐生菌,但是根据其营养来源主要为高木质素的木材还是低木质素的草本植物残体,划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两类。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菌物营养来源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随着培植原料的不断尝试,不难发现,腐生菌物营养来源,实际上存在两个极端,即木腐菌和土生菌,这个最中间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草腐菌。
按照这样的划分,我们重新定义腐生菌的类群。
以纤维素木质素为主要营养源,存在木质素依赖的类群叫木腐菌。自然界里这类真菌只会发生在木材上,而且树种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征是材质颜色比较深,质地较为坚硬。此类真菌人工培育时,在低木质素配方上,生长较差。甚至发育不理想(木质素依赖)。
以纤维素为主要营养源,但也可以利用少量木质素,也能利用植物残体发酵分解产物的,叫草腐菌。此类真菌自然界发生在地面或者接近地面的位置,偶尔有发生在地下,基质多数为草本植物或材质较软的树木桩上。这类菌物人工栽培基质选料最为宽泛。
以植物残体高度分解物、土壤有机质为主要营养源,存在土壤依赖的类群,叫土生菌。这类真菌自然界一定发生在地面甚至地下,它们不能消化未经分解的植物组织,而人工培育过程无论如何离不开土壤,连配置琼脂培养基都必须用土壤煮出液而不是普通水。
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极少数菌物能够符合上述描述的定义,绝大多数菌物都是在这个线的某一位置上,所以拿这个来衡量很多我们原来定义的木腐菌和草腐菌,会发现,有些显然错了。
在没有进行羊肚菌培植之前,人们很容易因为从表面看,大型真菌不是长在树上就是长在地上,而树上生长营养源肯定是木材,而地上生长理所当然也就认为是草料了,所以这样的划分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
但是,到羊肚菌人工培植和金针菇工厂培植乃至许多工厂化的菇类的培养完成后,我们会发现,往往在应用中效果最好的培植原料,往往并不符合这种划分。这告诉我们,从自然发生的表象对菌物进行营养生态划分的方法是错误的,只有根据其营养来源,和实际使用原料的情况,对其属性进行个别分析,同时再归纳其共同特征,才能作为划分营养生态类型的参照。
营养生态型的本质是酶系统差异。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