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郁鸿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AB向往神鹰 2018-01-27


周郁鸿 ( 1951—) ,女,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35 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尤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周郁鸿教授对体质学有很深入的认识,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从辨证与辨体质结合来治疗。一起来学习吧。


辨证要点


本病主要病机为: 肾虚为本,阳气衰,阴分陨,阴阳俱羸,痰瘀为变。其基本证型为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


肾阳虚证方选右归丸加减; 肾阴虚证方选左归丸加减; 肾阴阳两虚证方选左归丸与右归丸合方化裁。


该病病情缠绵,骨髓空虚,脾胃虚弱,水湿不能运化,易生痰湿; 肾虚气化不能,脾中水谷精微不能入心化赤为血,故气血亏;血于脉内运行不畅,则血瘀; 脾虚不摄血,出现离经之血亦为血瘀。


因此,部分患者较易出现痰瘀的病理改变,日久则出现痰瘀互结的变证。针对痰瘀互结之变证,周老师主张化痰健脾药与活血祛瘀药同用。


辨体质要点



周老师认为本病体质多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


01

气虚质

患者多肌肉松软不实、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易患感冒、不耐风寒暑湿。多易脾气虚损,运化失常,气血亏虚; 气不摄血,则脾不统血。


较易出现齿衄、鼻衄、肌衄、咯血、血淋、便血等。虽暂无出血,周老师亦常于补肾基础上加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龙眼肉等取归脾汤意以健脾统血。


患者亦多见卫表不固,易患感冒,临证在补肾同时,固护卫表以为常,常合用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旨在纠其气虚质,防治外感导致的伤精劳髓而影响骨髓造血,强调 “既病防变”。


02

阳虚质

患者多肌肉松软不结实、平素畏寒、手足不温、喜热饮、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易从寒化、耐夏不耐冬。


根据其肾阳虚体质不易化热的特点,加茯苓、桂枝、白术、干姜等纠正体质偏差; 如兼脾阳虚出血者加灶心土、炮附子、白术以温阳健脾止血。


长期使用环孢素或糖皮质激素患者常免疫力低下,肺感染予抗生素和化痰药治疗后,仍咳嗽、咯痰反复或迁延不愈者,除辨证施治外,阳虚质后期调护必加蛤蚧温肾纳气以纠体质,尤宜呼吸浅快者。


03

阴虚质

患者多形体偏瘦、肌肉坚紧、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嗜辛辣、发病易从热化、耐冬不耐夏。


阴虚质患者虽初发时可为肾阳虚证,却易进展为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证,此类患者肾阴虚证多见, “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周老师在疗效平台期时,在补肾基础上合用生脉饮以纠阴虚体质。阴虚质外感后,易入里化热,易伤津,常加入金银花、连翘、水牛角、紫草等清热解毒以升血小板,阴虚质患者血小板上升较难,周老师尤其中意紫草,常用量 30g 左右。


04

痰湿质

患者多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或易出汗、喜食肥甘甜腻、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较难适应; 


如合并湿热则多面垢油光而易生痤疮,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夏末秋初气候及湿热较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难适应。


对于痰湿质,常补肾同时不忘合用自拟调胃方 ( 柴胡、升麻、党参、茯苓、阳春砂、玉竹、麦冬、乌元参、绿梅花、枳实等) 加减,健脾益胃,行气升阳,助脾胃健运,以阻断生痰之源,纠正痰湿体质。


湿热者常于黄连、黄柏中稍佐干姜、半夏,取半夏泻心汤意调理湿热体质,防单用黄连、黄柏伤脾肾之阳而影响骨髓造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多以中药联合雄激素治疗,常出现女性男性化、闭经、多毛痤疮等,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周老师注重对患者情绪疏导的同时,予柴胡、白芍、香附、玫瑰花疏肝; 闭经者加益母草、泽兰、茜草等。


05

血瘀质

患者胖瘦均可、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口唇暗淡、易烦、健忘、不耐寒。本病血瘀质患者多见于病程较长,或输血性血色病患者。


血小板低下时易致皮肤黏膜出血,出现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即为血瘀; 贫血致脉道不充,血行不畅亦为血瘀。


常于左归丸或右归丸补肾基础方中酌加三七、当归、鸡血藤、丹参、牡丹皮、赤芍、红花等,避免使用破血之品以防出血。周老师多中意三七,认为三七有化瘀与止血双向调节作用, 三七亦能补虚损; 


根据《神农本草经》 中论述当归“主咳逆上气”结合本病久病必瘀的特点,周老师善用当归调理血瘀质,认为尤宜血瘀质患者肺炎抗感染治疗后见 “咳逆上气”者。


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



体质是素体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而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周老师认为 “质”为 “先受者”, “证”为 “后受者”, “证” 之于 “质”,相当于 “标”之于 “本”。


该病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从改善不适症状来看,近期疗效尚可; 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病情易反复,血象回升易出现 “平台期”。


因此应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施治,当辨证与辨质在用药上相左时, “急则治其标”,当以辨证施治为主, “缓则治其本”,当以辨质施治为主。

验案举例

患者,女,24岁,2013年6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乏力2个月余。2013年4月感冒发热后,出现头晕乏力,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5×109/L,血红蛋白62g/L,血小板计数25×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39%;骨髓常规: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细胞∶有核红细胞=1.8∶1,粒系增生低下占30%,红系增生低下占17%,环片一周见巨核细胞1个,血小板少见。西医治疗予环孢素75mg,每日两次,口服;十一酸睾丸酮胶丸80mg每日两次,口服。


刻诊症见:面色无华,时有低热乏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咽红,四肢可见散在陈旧性瘀斑瘀点,舌瘦小、淡红、少苔,脉细数。


患者形体偏胖,肤白,皮肉松软,头面易生油脂、眼泡微浮,性格偏温和,喜食肥甘,经常熬夜晚起,少运动,梅雨及长夏时胃纳减少、带下易增多。


西医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断:髓劳,痰湿质,证属肾阴虚。嘱清淡饮食,根据四时调整睡眠时间,适当运动。


治以滋阴补肾,凉血止血。处方:生地黄10g,牡丹皮10g,白芍10g,知母10g,山萸肉6g,炙鳖甲10g,仙鹤草15g,连翘10g,甘草3g,紫草15g,白茅根15g,蒲黄10g,炭白芨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3年6月18日二诊:辨证无明显变化,继予守方90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3年9月18日三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109/L,血红蛋白63g/L,血小板计数35×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44%;予环孢素75mg,每8小时一次,口服;安特尔80mg,每日两次,口服。


已无低热,偶感手足心热,仍感乏力,咽不红,舌红苔薄白,脉细弱。初诊方中去连翘、蒲黄、炭白芨,加阳春砂6g、党参12g、陈皮6g。9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13年12月23日四诊:西药同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7×109/L,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计数55×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09%。面色少华,乏力较前好转,时觉腰膝酸软,无手足心热,胃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迟,尺脉重按无力。


处方:牡丹皮12g,白芍12g,熟地黄9g,龟甲15g,石斛9g,淫羊藿12g,巴戟天9g,补骨脂9g,仙鹤草30g,茜草9g,紫草30g,黄芪15g,党参12g,茯苓12g,鸡内金9g,每日1剂,水煎服。期间多次复查,辨证无明显变化,继予守方105剂。


2014年4月8日五诊:西药同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7×109/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计数93×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31%。症见:面黄,诉偶觉右胁闷胀,脘痞,带下色黄量多,月经延迟量少,舌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


处方:白芍12g,北柴胡9g,黄芩6g,黄柏6g,制半夏12g,干姜6g,茯苓12g,芡实9g,山药12g,鸡内金9g,车前子9g,益母草12g,每日1剂,水煎服。期间多次复查,辨证无明显变化,继予守方78剂。


2014年6月25日六诊:西药同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5×109/L,血红蛋白111g/L,血小板计数99×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09%。偶有腰膝酸软、乏力,胃纳尚可,经带正常,脉滑,尺脉重按无力,舌淡红,苔薄微腻。


处方:牡丹皮12g,白芍12g,熟地黄9g,龟甲15g,石斛9g,淫羊藿12g,巴戟天9g,补骨脂9g,仙鹤草30g,茜草9g,紫草30g,黄芪15g,党参12g,茯苓12g,鸡内金9g,阳春砂6g,每日1剂,水煎服。期间多次复查,辨证无明显变化,继予守方90剂。


2014年9月24日七诊:环孢素改早上50mg、中午75mg、晚上50mg口服;十一酸睾丸酮胶丸80mg,每日两次,口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3×109/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计数118×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2.47%。症见:牙龈增生出血,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细。


处方:党参10g,白术15g,炙甘草6g,当归15g,陈皮10g,麸炒山药18g,炒柴胡6g,升麻6g,茯苓15g,麦芽15g,阳春砂3g,玉竹15g,麦冬12g,玄参12g,绿梅花12g,肉苁蓉9g,三七9g,紫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期间多次复查,效不更方,守方治疗2年余,并逐渐减少西药用量。


2017年4月14日门诊随访:环孢素减量至25mg,每日一次;十一酸睾丸酮胶丸已逐渐减量至停药。血常规∶白细胞5.2×109/L,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计数139×109/L;


骨髓常规: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有核红细胞=2.6∶1,粒系增生活跃占52%,红系增生活跃占20.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环片一周见巨核细胞13个,其中产板巨细胞4个,血小板中小簇可见。


皮肤肌肉较前明显紧致,已无明显头面部出油,经带正常,无明显牙龈增生出血。中药仍以七诊方加减调理痰湿体质.

按语

初诊根据患者形体偏胖,皮肉松软,头面易生油,眼泡微浮等特征,辨体质应为痰湿质;因外感邪毒,侵犯骨髓,致骨髓空虚,阴精亏少,阴不养阳,故表现为低热乏力,手足心热,舌瘦少苔脉细数等一派阴虚内热之象,肾虚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本,多有腰膝酸软,故辨证当属肾阴虚证。


其痰湿质为本,肾阴虚证为标,痰湿质在治法上化湿、燥湿、利湿等均与阴虚证相左;现阴虚内热之象突出,急则治其标,当先辨证施治。故嘱其在饮食、睡眠、运动上调理体质;治以滋阴补肾,凉血止血。


方中鳖甲、知母滋阴潜阳清虚热;山萸肉、白芍滋阴敛阳;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紫草、蒲黄、炭白芨、仙鹤草止血,仙鹤草兼有补虚强壮之功;佐连翘清热利咽;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三诊时阴虚内热明显好转,乏力、苔薄白脉细弱为气阴两虚证;病情尚平稳,当辨证辨体质同施,治以滋阴益气同时兼顾健脾祛湿。故加党参、甘草益气;阳春砂、陈皮健脾祛湿,助脾胃运化,而调痰湿质。


四诊症见腰膝酸软、脉迟,尺脉重按无力为肾阳虚证;考虑其痰湿体质,温肾填精止血同时仍须兼顾健脾益气。故方中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助阳;龟板、熟地黄、白芍、牡丹皮、石斛滋阴补肾填精,与温阳药同用,以阴中求阳;黄芪、党参、茯苓、鸡内金健脾益气而调痰湿质;佐仙鹤草、茜草、紫草止血之品;化瘀之牡丹皮、茜草与健脾药同施,寓“痰瘀同治”之意。


五诊时以肝经湿热以湿为主,治以疏肝清热,健脾利湿。方中柴胡、黄芩、白芍疏肝清热;黄芩、黄柏、半夏、干姜辛苦同用,消痞散结;芡实、山药、鸡内金健脾祛湿消食;茯苓、车前子、益母草利湿,湿祛则热无所依,又调痰湿体质;益母草与柴胡、白芍同用疏肝调经。


六诊时已无湿热,仍为痰湿质,脾肾两虚之象,于四诊方中加阳春砂,以健脾化湿,增强调痰湿体质之效。七诊病情平稳,牙龈增生为环孢素副作用。当辨体质为主,兼顾辨证;为痰湿质兼肾虚瘀阻,治以健脾胃兼化痰瘀。脾胃健运则痰湿无源,故常用能调痰湿体质,以治病求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