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38)

 爱雅阁 2018-01-27

 (四七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朱邑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存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异,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平不苛            苛:苛刻。

B.未尝笞辱人          笞:抽打。

C.迁北海太守          迁:升官。

D.亦安所施            施:给予恩惠。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     

B.足下以清明之德

C.可谓淑人君子            

D.以爱利为行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笃于故旧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       

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C.①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             

②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D.①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

②直敞远守剧那,驭手绳墨,胸臆约结。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⑥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字仲卿,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他廉洁奉公,深受所辖区内百姓爱戴,因此被提升为北海太守。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向朱邑诉说心中的不快,希望自己像陈平、韩信那样被推荐,为国效力。

C.朱邑位居高官,他将俸禄及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无多余财产,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父亲遗愿,将他安葬于最早为官的桐乡城西的地方,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年年祭祀。

6.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答:

 

参考答案:

1DD施:施展)

2CA故事:古,先例;今,文学作品的一种。B清明:古,清正廉明;今,二十四节气之一。D爱利:古,仁爱安利;今,贪图利益)

3DD替/被。A对。B凭借。C依靠)

4D(②说的是敞的事。③是敞的陈述,没有谈及廉洁之事。⑤陈述的对象是民)

5A(不是直接升迁)

6.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本题主要应正确翻译“居处俭、亡”等词语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州人。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品行仁爱而安利,从来不曾抽打侮辱他人,相反地慰问老年孤寡的人,所遇之人都能得到他的恩惠,故他所辖区域内的吏民都非常爱戴他。朱邑后来被提升担任太守卒史,举贤良担任大司农丞,后升任北海太守,凭政绩品行第一担任大司农。他为人淳厚,对老朋友忠诚,但他秉性公正,不能用私心和他打交道。皇上器重他,朝廷内尊敬他。

    这时张敞为胶东郡相,他给朱邑的信中说:“英明的君主注意远古,广招贤人,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职尽力的时候。正值我远守政务繁忙的郡国,为法度所约束,就像马被驾驭一样,胸怀屈结,所以没有奇谋。即使有,那在什么地方施展呢?您以清正廉明之德,掌管司农大业,就像饥饿的人认为粗劣的食物好吃,丰收之年认为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这是有与没有的情势不同的结果。过去陈平虽然贤能,但必须有魏无知的推荐然后才能到朝廷;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过去的士大夫让当时才智出众的人都能施展其才,假若一定是伊尹、吕望这样的人然后才推荐他,那么这人不依靠您就能自己显露其才了。”朱邑感激张敞的话,被推荐的贤能的士大夫中,有很多得到过他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死。皇上怜惜,下诏称赞他说:“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操,减食以示节约,没有多余的交结,没有十条干肉的馈赠,可称得上是善良人和君子,他遭遇凶灾,我非常同情。特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祭祀他的父亲。”

    起初朱邑患病快死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说;“我原来担任桐乡官吏的时候,那里的百姓爱戴我,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我的后世子孙祭祀我,将比不上桐乡的百姓。”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百姓果然共同为朱邑修建坟茔,建立词堂,每年祭祀,到现在没有中断。

(四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⑴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⑵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⑶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⑷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  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    ③逆探:预先了解    ④张:扩大,扩张   ⑤遭值:遇到、碰上。

1.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3.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       

4.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第⑵段论述                                                    

第⑶段论述                                                     

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名家为苏子瞻苏东坡)。

2C    

3.侈(傲慢自大、残暴放纵)(答“固”算错,“固”尚不足以体现作者最深刻的认识)

4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2、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5.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四七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 。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荫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谓许公宇文述日:“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许公对日:“故蒲山公李宽子密也。”帝日:“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他日,述谓密日:“弟聪令如此,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密大喜,因谢病,专以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桂于角上,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读之 。尚书令、越国公杨索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日:“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日《项羽传》。越公奇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日:“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

    大业九年,炀帝伐高丽,使玄感于黎阳监运。时天下骚动,玄感将谋举兵,潜遣人入关迎密,以为谋主。密至,谓玄感日:“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无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问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日:“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计遂不行。玄感既至东都,频战皆捷,自谓天下响应,功在朝夕。及获内史舍人韦福嗣,又委以腹心,是以军旅之事,不归密。福嗣既非同谋,因战被执,每设筹画,皆持两端。玄感后使作檄文,福嗣固辞不肯,密揣其情,因谓玄感日:“福嗣既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必为所误,请斩之以谢众,方可安辑。”玄感日:“何至于此!”密知言之不用,退谓所亲日:“楚公好反而不图胜,如何?吾属今为虏矣!”后玄感将西入,福嗣竟亡归东都。

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聪令若此                令:同“伶”,伶俐

B.潜遣人人关迎密             潜:暗中.隐秘地

C.从后按辔蹑之               蹑:踩

D.福嗣竟亡归东都             亡:逃走,逃离

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专以读书为事                 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

B.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已得履, 日:“吾忘持度。”

C.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必为所误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下列各组均能够说明李密有智谋的一项是

①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②专以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

③今公拥兵出其不意

④据险临之,固当必克

⑤福嗣竟亡归东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③⑤

 

参考答案

1C(意为“跟踪”)

2D(D“为”均表被动,A“以”分别是 介词“把”,表目的连词“来、用来”,B“乃”分别是“表判断”,连词“才”的用法,C“而”分别表转折、表并列)

3 B(①是杨素对李密的评价,②表现李密读书之专注勤奋,⑤表明李密有识人之明,有洞察力)

文言文译文:

李密,字玄邃.籍贯是辽东襄平。是魏国司徒李弼的曾孙,到后周时李弼被赐姓徒何氏。李密的祖父是李曜,后周时期官至太保,受封魏国公。李密的父亲是李宽,隋朝时担任上柱国,受封蒲山公,他们全都闻名于他们所赴的时代。后来迁居到京兆长安。李密蒙他父亲的荫(对官高功大的人,可以直接授予他们的子孙一定的官职)做了左亲侍,曾经在隋炀帝的仪仗下,被隋炀帝看见,隋炀帝走回去问许公(爵位)宇文述:“刚才那个在左侧仪仗下面长得挺黑的小伙是谁?”许公答道:“是以前的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说:“这个人的眼神与常人不同 ,别让他担任宿卫了。”另一天,宇文连对李密说“你如此聪明,应当靠才学来取得一官半职,这做侍卫的地方,不能使你成长为人世才。”李密很高兴,借这个原因称病离职,一心一意读书,当时人们很难见他一面。有一次要去找包恺,骑着一头黄牛,铺着草席,仍把一本《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牛,一手翻书。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在道上看见他,就在他后面慢慢骑马跟着他,等到追上他以后,就问他“你是哪的读书人,这样爱学习?”李密认识越国公,于是了牛拜了两拜,自己说了姓名。扬素又问他看的什么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越国公觉得他很奇怪,就跟他谈了一番,很高兴,就跟自己的儿子扬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知识和气质,是你们都比不上的。”于是杨玄感与李密倾心结交。

大业九年,隋炀帝征计高丽,任命扬玄感在黎阳监督运输。当时天下蠢蠢欲动,杨玄感想要计划起兵,秘密派人入关迎接李密,要跟他一起计议。李密来了,对杨玄感说:“现在天子出征.远在辽东地区。距离幽州远远的隔着一千多里,南面有广阔的大海,北面有胡戎(少数民族)的威胁,中间这一条道路,极其危险。现在您领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州,遏制天子的咽喉。天子前面有高丽国,后面又没有退路,用不了一个月,粮食物资一定告竭。到时候举旗招降,一定不用作战就能擒获天子,这是计策中最好的一个。关中四方都是要塞,是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用在意。如果从各城经过但不攻取,向西直捣长安,攻击他没有准备的地方,天子即使回师救援,也失去了侧翼。我们占据险要之处应对他们,一定会打赢,这是中等的计策。如果就近攻打容易占领的地方,先向东都(进军),停驻在坚固的城池下,那胜负实在不可预料,这是下等的计策。”扬玄感说:“你的下等的计策,就是上等的计策。现在文武百官的家人,都在东都,如果不去攻取东都,怎幺能惊动百官?况且从各城边经过,却不攻打,怎么能展示威武呢?”李密的计策就没有被采纳。杨玄感到了东都以后,连续几场战役都获得了肚利,自以为天下都响应他,很快就会胜利。等到俘获内使会人韦福嗣以后,杨玄感又对韦福嗣推心置鹿,从次军旅中的事情,就不全都归李密管理了。韦福嗣既然不是杨玄感的同谋,只是因为战败被俘,每此筹划计策,他都是持中立态度。杨玄感后来让韦福嗣写檄文,韦福嗣坚决推辞不写,李密猜测到韦福嗣的内心所想,因此对杨玄感说:“韦福嗣既不是我们的同伙,且内心是持着观望态度。您刚开始你的大事业,可是身边却有奸臣,你一定会被他耽误的,请你把他斩首来告慰众人,事业才能安定。”杨玄感说;“还不至于这样!”李密知道自己的话不能被采纳,就退出来对亲信说:“楚公(杨玄感)信任与我们作对的人而不思如何取胜,怎么样呢?我们早晚都成俘虏了。”

后来扬玄感想要向西进攻时,韦福嗣竟然逃归 东都了。

(四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

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有删改)

【注】①秦: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②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悟,旋令就第                               旋:立刻,随即

B.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              条:列举

C.董其事者贱籴湿恶                           董:监管,督办

D.人不敢干以私云                               干:为,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十二年,李浩和秦熺同时考中进士,秦熺凭借特殊身份在众多士子中排名第一,士子们出于种种考虑都去拜见这位宰相的公子。

B.奸臣秦桧当政,言路被阻塞。等到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后,激励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于是直言敢谏的习惯风尚随即形成。

C.李浩任司农少卿时,朝廷向老百姓收购议价粮,有人借机营私舞弊,李浩上报揭发。皇上非常信任他,后来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D.李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心存国事,忠心耿耿,直言不讳。曾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但皇上却不以为然。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

 译文:                                                                                                                                                  

2)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

 译文:                                                                                                                                                  

 参考答案

1 D

2 B

3、(1)(李浩)就逐步查出那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

  2)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参考译文】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当时秦仗恃是宰相的儿子就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年考中的都拜见他,有人拉着李浩一起去,(李浩)坚决不去。

奉诏轮流向皇上陈述政见,(李浩)首先陈述《无逸》篇的告诫之意,而且进言:“宫中值宿警卫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待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杨存中回自己的府第。自从秦桧掌权,阻塞言路,等到皇上总揽大权,激发扬励忠诚正直之士,(但)不敢言论的风气还保持着,朝廷上臣子大多保持缄默。到这时皇上命令百官轮班进言,李浩和王十朋、冯方才接连上言国事,听到的人都振作起来。

过了一年,浙江水灾,下诏郎官、馆职以上的臣子陈述当前政治的失误,李浩说皇上忧虑劳累像这个样子,现在怎能不说话?就上奏疏指斥议论皇上身边的大臣,连带论及宰相执政只知道遵命行事,台谏官经常奉迎附和,众多执事人员顾虑畏缩。李浩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千字,竭尽所知,看见的人都吓得打哆嗦。皇上不认为是触犯,掌权的人十分忌恨他。

(李浩)请求补外,被任命到台州。州里有被选中充任禁军的五百人,训练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法分子因而谋划叛乱,突然间在庭院中抽出刀子,李浩对他们说:“你们打算造反吗?请先杀了我吧。”众人害怕地说:“不敢。”(李浩)就逐步查出那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授任直秘阁。沿海一带很久以来就有强盗,长时间抓不到,李浩招募他们的党羽,准其捆绑自己赎罪,就抓到了为首的人。

第二年,授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议价向百姓收购粮食八万石,主管这事的人贱价买潮湿的坏米,偷偷克扣公家的钱,户部不敢质问。李浩上报揭发里面的勾当,(皇上)交给有关部门追究到底。适逢大理寺上奏其他结束的案子,皇上回过头来对辅佐大臣说:“大理寺的官员应当让刚强正直像李浩这样的人去做。”不久大理寺卿的位置空缺,又说:“没有人能代替李浩。”于是授任他为大理寺卿。

李浩任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抚使,到了任职的地方,以前原有灵渠可通航和灌溉,年深月久无人修治,他命令疏通开浚它,百姓依赖它,非常便利。邕管隶属的安平州,那里的首领依仗天险,阴谋聚集部队成为边疆祸患,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首领当天就磕头谢罪,焚烧撤掉水栅,听从太府长官的约束。

李浩生性质朴直率,涵育修养深厚,不因利害动摇自己的意志。在朝廷上慷慨地把时政大局作为自己的责任,忠诚忧愤激扬,言辞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不曾给人好话好脸色,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很傲慢,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皇上说:“这人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也是这样,不是故作傲慢的人。”小人害怕他,用禄位财利引诱他,他脸色端重不肯回头一看。谋害他的人没有空子不钻的,只依赖皇上明察他的内心,始终保护他。(李浩)任地方官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不携带南海的一件东西。一生食用都和当普通人的时候一样,风格一贯高迈,别人不敢因私利请求他。

(四七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议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帝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  窳:(zǐyǔ),疏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B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5.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2)游手之徒,托名皇帝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译文: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C.载:充满。

2 C  解析  A.两个“者”都作“……的人”讲;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C.第一个“以”意为“因为”,第二个“以”意为“来”;D.两个“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3 D 解析  A.不能直接表现“吏治混乱”;B.不能直接表现“民生维艰”;C.不能直接表现“民生维艰”。

4 C   解析  “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错。

5、(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解析  1)重点词语有:非(不是);理(处理);犹(尚且);九重之上(皇宫禁地)。(2)重点词语有:游(游荡,不务正业)、托(假托)、津(渡口)、张(设)、市肆(店铺)。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在京城。四岁就能写直径达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试他,非常高兴,抱着他放到自己膝盖上,赐给他水果和纸钞。后两次召他讲授《尚书》大义,很合皇上心意,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十八岁,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一职。多次升迁担任侍讲学士,又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天下发生旱灾,皇上征求谏言,李东阳分条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附上时政得失,共计数千言,上奏皇上,皇帝称赞(他写得好)。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完工,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疏说:臣奉命速行,恰好遇上大旱。天津一带,夏天的麦子已经枯死,秋天的庄稼还没有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农夫面有菜色。盗贼横行,青川尤其厉害。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江一带流亡的灾民充满了道路,人口减少,军队空虚,仓库中没有十天的存粮,官员被拖欠了几年的俸禄。东南一带是为朝廷提供财物赋税的地区,一年灾荒就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北方人疏懒,平常无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歉收,怎么熬过去呢?(会不会)发生事变,恐怕不可预料,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臣一路上访问百姓,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财用不善于管理,徭役频繁,摊派重叠。京城大兴土木,供役军士、财力竭尽,每当遇上操练,(百姓)宁死也不去。豪族大家,田地遍布几个郡县,还请求不交税赋。分封的亲王,供俸达二三十万。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东南一带供给,商贾受惊逃散,绝对不是小事。更有织造内官,纵容无赖寻衅闹事,管理河道的官吏无不惊骇奔逃,商贩贫民到处骚动,这又是臣亲眼看到的情况。

里巷的情况,郡县不了解;郡县的情况,朝廷不了解;朝廷的情况,皇帝也不了解。从包庇隐瞒开始,发展到蒙蔽。包庇隐瞒事小,蒙蔽的祸患却很严重。臣在山东时,听说陛下因为灾害多次出现,下诏群臣畅所欲言,不必忌讳,动不动遭到牵制、阻挠。经年累月,都遇阻碍作罢了。我确实担心今天的谏言,又成为空文。请皇上拿出从前朝廷内外的条陈奏章,细加选择采录,断然实行。

皇上赞赏他的谏言,全部交付主管官员(去办理)。

当时,皇上多次召见内阁大臣面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人尽心献纳,内阁的奏疏起草大多委托给他。奏疏写出后,天下人争相传诵。

(四七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耿纯: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曾率族人二千多人马投奔刘秀,后帮助刘秀称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从夏侯惇拒之      拒:抵御

B.自请愿徙诣魏郡      诣:圣旨   

C.屯安民              屯:驻守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走:赶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船运军粮           臣以供养无主

B.遂北渡河,攻蕃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C.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击管承于长广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整死后,李典接管了他的军队,官至中郎将、离狐太守,这一方面体现了家族的荫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典颇有才干。

B.李典与程昱运送军粮时,没有听从太祖的命令,他担心太祖降罪于自己,于是主动提出率宗族部曲迁徙到魏郡。

C.在与刘备的一战中,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告,率军追击,结果中了敌军埋伏,后经李典营    救才得以摆脱敌军。      

D.李典认为战事征伐还没有停息,应该加强郊野地区的军事防务,来控制四方,这一想法得到了太祖的赞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

 译文:                                                                          

(2) 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B(诣:到、往)

2BA 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遂”:副词,于是,就。C 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D项“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3B(李典提出率宗族部曲迁徙到魏郡,并不是担心太祖降罪自己。)

4、(1)李典生性驽钝怯懦,功劳低微,但封赏的爵位和受到的思宠太重,确实应该全宗族的人都来贡献才能。

2)李典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怎样,我怎么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呢!”

参考译文: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李典的叔父李乾,有雄霸一方的气概,联合了宾客门人数千家,聚集在乘氏。吕布叛乱时,太祖曹操派李乾回到老家乘氏,慰劳安抚民众。吕布的手下别驽薛兰、治中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打算一起叛乱,李乾不听从,薛李二人就杀了李乾隆。太祖就派李乾的儿子李整率领李乾的部队,和各将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整因跟随曹操平定兖州诸县有功,不久任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任颍阴令,任中郎将,统率李整的军队,(后来)调任离狐太守。

当时太祖与袁绍在官渡两军相峙,李典率领族人和军队运输粮食布匹供给军队。袁绍被打败后,(曹操)任命李典做了副将军,驻守在安民。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二人,派遣李典和程昱等人用船只运送军粮。恰逢袁尚派遣魏郡的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河上,断绝了水路。太祖吩咐李典和程昱说:“如果船只不能通过,就下来走陆路。”李典和各位将领商议说:“敌军虽然装备少,却倚仗着水上的有利地势,有懈怠的心理,(如果)攻打他们肯定攻破。军队(在外)可以不受朝廷的控制,如果对国家有利,专断一次也是可以的,(我产)应该迅速攻打他们。”程昱也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在北边渡河,攻打敌军,大破敌军,水路得以打通。刘表让刘备往北入侵,到达叶城时,太阳派遣李典跟随夏侯抵御刘备军队。有一天刘备烧了军营离去,夏侯率领人马追逐攻打他,李典说:“敌人无缘无故退兵,(我)怀疑具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茂盛,不能去追。”夏侯不听,和于禁追杀,李典留守。夏侯等人果然进入了敌军的埋伏里,战事不利,李典前往营救世主,刘备看见救兵来了,这才撤退。(李典)跟随太祖围攻邺城,邺城被平定,和东进在壶关城包围高干,在长广攻打管承,都打败了他们。(后来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封都亭侯。李典的宗族军队三千多家,住在乘氏,(他)主动请求希望迁徙到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打算效法耿纯吗?”李典向太祖谢罪说:“李典生性驽钝怯懦,功劳低微,但封赏的爵位和受到的恩宠太厚,确实应该全族的人都来贡献才能;加之战各征伐还没有停息,应该充实在效野地区,来控制四方,(我)并不是效法耿钝。”于是带领自己的军队族人一万三千多口住在邺城。太祖嘉奖他,升迁他为破虏将军。后来(李典)与张辽、乐进驻扎合肥,孙权带领众人围攻他们,张辽打算遵循曹操的指示出战。乐进、李典、张辽三人一向都不和,张辽担心他们不听从命令,李典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怎样,我怎么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呢!”于是率领众人和张辽一起打败赶跑了孙权。

(四七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勉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勉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搪伏之名。

    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啐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啐,飞表上闻,啐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啐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啐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大历四年,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番禺贼帅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阻洞为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勉至,遣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翎饼力招讨,悉斩之,五岭平。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故末年至者四十余。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

    十一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卒,诏加勉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建中四年,李希烈反,以他盗为名,悉众来寇汴州。勉城守累月,救援莫至,谓其将曰:“希烈凶逆残酷,若与较力,必多杀无辜,吾不忍也。”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诏以司徒乎章事征。既至朝廷,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勉引过备位而已。无何,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日:  “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及在相位上二十年,禄俸皆遗亲党,身没而无私积。其在大官,礼贤下士,终始尽心。以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卒于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于筵次,陈膳执酹,辞色懂恻,论者美之。或曰:“勉失守梁城,亦可贬也。”议者曰:“不然。当贼烈之始乱,其僳悍阴祸,凶焰不可当,天方厚其毒而降之罚。况勉应变非长,援军莫至,又其时关辅已傲扰矣,人心已动摇矣。以文吏之才,当虎狼之队,其全师奔宋,非量力之耻也。与其坐受丧败,不犹愈乎!

(节选自《旧唐书 李勉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多其正直                     多:称赞

B.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资:资助,辅助

C.悉众来寇汴州                     寇:进犯,侵犯

D.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     除:清除、去掉

2.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啐遂获宥,而勉竞为执政所非

②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①勉乃哀之。上言曰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①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勉是唐朝宗室,有政治远见,在灵武任监察御史时,认为对俘虏不应全部处斩,应该让他们洗心向善,归于王化,否则就是把天下的人都推向敌人。

B.李勉爱惜人才,认为他的老部下王啐勤奋能干,让他代理南郑县令,当王啐遭到诬陷,被皇帝下令处死时,他停止执行诏令,奏表上报皇上,使王啐获救。

C.李勉在广州时,海上贸易开通才四、五年,到李勉离任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他生活简朴,为政廉洁,离任时,他把家人携带的南货犀角、象牙等物,全都投入江中,更为难得:

D.李勉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时,李希烈来寇汴州,他守城累月,救援莫全,只好潜师突围,丧失了汴州。朝廷用担任司徒平章事这个职位的名义把他召回朝廷。李勉回到朝

廷,穿上白衣请罪。

4.联系全文,下列对文末一段评论的理解,小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勉做大官时能够礼贤下士,尽心不变,世人多有称赞之词。

B.李勉在守梁城时不擅应变,加上援军没有到,关中人心已经动摇,李希烈的军队过于强大,导致梁城失守。

C.议者认为李勉守城失败和带队伍逃奔宋州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耻辱。

D.作者对李勉的性情、为人和为官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认为梁城失守实属无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

译文:    

                                                                 

(2)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译文:   

                                                                   

6. 把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沽客之一瞥;疏八珍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古微堂内售·学篇》)

译文:

                                                               

【参考答案】

1D(除:任职)

2C(以①来,连词;②用、拿,介词。A、而 :然而,表转折。B、于是,就,副词。D、况且而且,连词)

3C(“海上贸易开通才四、五年,到李勉离任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说法有误。李勉到任时,每年来广州的船只有四、五艘,他到任后的几年,每年来广州的船已达四十多艘。)

4C(意思反了,议者认为李勉带队伍逃奔宋州与守城失败相比,不是量力而逃的耻辱)

5(1) 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说坏话而杀无罪的人呢?

   (2) 肃宗将重用李勉,适逢李辅国受宠任,他想让李勉降低礼节面见自己,李勉不为他

屈服,结果被李辅国排抑。

6.译文:翻阅五岳的地图,就以为知道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夫(在山上)走过一趟;能高谈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了海,(其实)还不如航海商人看上一眼:能分条说明八种名菜的菜谱,就以为知道了菜的滋味,(其实)还不如厨师尝过一口。(“披”、“一足”、“沽”是翻译要点,)

【参考译文】

    李勉,字玄卿,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李勉幼年勤读经史,长大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玄虚。因皇亲陪位典礼,历任至开封县尉。当时天下太平已久,况且汴州是水陆交通的汇合处,民居庞杂,号称难治。李勉与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至德初年,随肃宗到灵武,拜官监察御史。当时关东献上俘虏百余名,诏书命一并处以斩首。有一个囚犯仰天长叹。李勉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我被威胁不得不在那里任官,不是反叛者。”李勉于是哀怜他,上言说:“首恶尚未灭绝,受玷污为这官的人居天下之半。他们都想洗心归化。如果将他们杀尽,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资助凶人奸逆了。”肃宗急命驰马前往宽释,于是每天都有归化者前来。   

    李勉因为他的旧吏前密县县尉王()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县令。不久有诏书命将王()处死。李勉询问原因,才知是被权贵们诬陷。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作为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说坏话而杀无罪的人呢!”于是停止实行诏令,同时拘禁王(),迅速递表奏给肃宗。王()于是得到宽宥,然而李勉竟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催促入朝担任大理少卿。谒见肃宗时,李勉当面陈述王()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是个尽力的官吏。肃宗嘉许他的恪守正道,于是授官太常少卿。王()后来、因有推究演绎的才能,拜官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肃宗将重用李勉,适逢李辅国受宠任,他想让李勉降低礼节面见自己。李勉不为他屈服,结果被李辅国排抑。

大历四年,授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广州盗贼首领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依据山洞为乱。前后数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派遣大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翻合力征讨,全都斩杀,五岭平定。在这前后西域泛海而来的船舶一年才四五艘,由于李勉性情廉洁,有船舶来全都不检查,因此到他在任的后几年,一年来船四十余艘。在任数年,没有增加车服与用具。到离任返京,在石门停船,将家人贮藏的南货犀角象牙等财物尽数搜出,投进江中。

    大历十一年,汴宋节度留后田神玉死。诏书加李勉官为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建中四年,李希烈反,以征讨其他盗贼为名,倾其全军来攻汴州。李勉守城数月,援兵不至,李勉对他的大将们说:“李希烈凶恶反逆,十分残酷,如果与他较劲,必然有许多无辜者被杀害,这是我不忍心看到的。”于是悄悄率军突围,南奔宋州。诏书以司徒、平章事征李勉入朝。勉到朝廷后,穿白衣请罪。诏书宽恕,恢复他本来的职位,但李勉只是引咎自责、在位充数而已。

    不久,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授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停罢诏书持表不发。于是援卢杞为澧州别驾。一日,德宗对李勉说:“众人都说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回答:“天下都知道卢杞奸邪,唯独陛下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奸邪之处。”当时人称赞他的正直,然而从此被德宗疏远。屡次上表辞去职位,于是停罢知政事,加官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李勉性情坦率素淡、喜好古风、崇尚奇异,为政清廉简易,是宗室大臣的表率。善于鼓琴、爱好写诗,精通音律,能自己制琴,又有巧思。等到地处相位,近二十年,俸禄都送与亲友,身死而没有私下积蓄。他在做大官时,以礼接待贤士,始终尽心不变。任用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直到他们死于幕府。三年之内,每当宴饮时,一定在宴席上虚设二人座位,摆上膳食洒酒祭奠,言辞容色凄枪忧伤,舆论赞美此事。有人认为:“李勉失守汴州,也应该批评。”议论的人说:“不是这样。当贼李希烈开始作乱,骠悍阻险肆为祸害,凶焰不可抵挡,上天正要加重他的毒害而降罚于天下。何况李勉不擅于应变,援军也不到。又当时关中已开始受骚扰、人心已经动摇了。以文吏的才能,面对虎狼般军队,他能保全队伍南奔宋州,就算不上量力而逃的耻辱。与其守城遭受丧败,不是这样更好一些吗?

(四七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

太祖得巢湖水师,善长力赞渡江。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太祖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为帅府都事。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七年擢善长弟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九年以临安公主归其子祺,拜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修妇道甚肃。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帝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B.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   董:监管

C.京民坐罪应徙边者     徙:迁移

D.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艳:羡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B.又娴于辞命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四年以疾致仕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B.李善长表面宽和而内心刻薄,奏请朝廷罢免了和他争权的李饮冰、杨希圣,又逼迫和他发生矛盾的刘基告老辞官。

C.定国后,李善长光宠赫奕,弟弟李存义擢为太仆丞,侄子李伸、李佑都担任了地方官员,儿子李祺成了驸马,拜驸马都尉。

D.胡惟庸因李善长推荐,一直做到丞相,后来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杀,李善长自己也因受胡案牵连致使自己连同妻子以及其他亲属七十余人被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译文: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译文:                                                                

3)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

译文:

 

参考答案                                                                

1C(流放)

2D

3A

4.(1)攻下城池后,(李善长)就把禁令张贴在大街上,大家非常害怕没有人敢去触犯。

2)(李善长)富贵到了极点,逐渐变得骄纵、傲慢,皇帝开始暗中讨厌他。

3)皇帝很生气,下令查办丁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于是说出李存义等人以前与胡惟庸勾结的情况。

(四七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身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外汇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开皇八年,终于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①每以振施为务              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C.①士谦家富于财              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3.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补出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赵郡王睿举德行,(睿)称疾不就    

B.(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C.为(债家)设酒食,对之燔契   

D.(己)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

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参考答案

1A[B项中的“致谢”,今义为“表达感谢”,文中义为“表达歉意”。C项中的“贫乏”,今义为“贫瘠的、匮乏的”,形容词;文中义为“贫困的人”,名词。D项中的“终于”,今义为“到底”,副词;文中义为“死在……”,“终”“于”是两个词。]

2D[A项中前“之”为助词,取独;后“之”为助词,提宾标志。B项中前“以”为介词,“把”;后“以”为连词,“用来”。C项中前“于”为介词,“在……方面”;后“于”为连词,“比”。D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表顺承的连词,“就”。]

3C[A项:(士谦)称疾不就。B项:(士谦)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D项:(所谓阴德者)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4C[①句表明“孝”;②句表现尊崇古礼,道德高尚;⑥句表现不慕虚名。③④⑤三句均为人物如何面对利益和道义的。]

5B[“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有误,原文“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和“有兄弟分财不均”之间无因果关系。]

(四七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土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钦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钦不得已,欲候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日:“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城意。姬私语侯生日:“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②,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干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③。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④。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日:“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注】①论城旦:被定罪判刑。城旦,古代刑罚名。②世望:家世和名望。③下第:指侯方域应试未中。④东汉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以职称名中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工:擅长

B. 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偿:偿还

C. 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昵:亲附

D.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赞:赞赏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一组是

①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②能辨别土大夫贤否 

③少,风调皎爽不群 

④歌琵琶词以送之 

⑤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李姬母亲有侠气,是为了衬托作为养女的李姬乃有其母之风,为后面直接写李姬的“皎爽不群”买下了伏笔。

B.皖人阮大铖者依附魏忠贤,论城旦,为清议所斥。当时王将军不断拉拢,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后在李姬的劝说下,侯生与王将军断绝了来往。

C.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为聘,邀李姬见面,李姬断然予以拒绝,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李姬孤标傲世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D.这篇文正风格质朴刚健,选材凝练,笔致含蓄。透过语言,李姬美丽绝伦、不慕荣利、不屈服权势、对社会政治保持清醒认识的歌伎形象跃然纸上。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译文:                                      

2)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B(偿:回报,报答)

2D(①是李姬母亲贞丽结交朋友,⑤是李姬送别侯生的神情嘱咐,⑥是田仰恼羞成怒,制造流言中伤李姬。这三项与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无关)

3AB项,“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错,原文是说阮大铖试图拉拢,但侯方域并未屈服;C项,李姬断然拒绝是处于对爱情的忠贞,并不是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且文章未提及这方面;D项,文章没有写到李姬的美貌)

4、(1)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

2)而今如果未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公子!

参考译文

李姬姓李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夜之间输尽千金。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屡次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

    商丘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得很有力。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于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

    没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

    侯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以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她始终不肯与田仰相见。

(四八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

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去幽州尚千里,南限钜海,北阻强胡,号令所通,惟榆林一道尔。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  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节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公杨素适见于道                   适:恰好

B.顿兵坚城下                            顿: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                  会:时机,机会

D.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           却:稍稍休息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②公之不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⑥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到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

 

2)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

 

参考答案

1D  

2D  

3C

4.(1)现在百官家属都在洛阳,(我们)当先攻取洛阳,来动摇百官思想。再说经过洛阳却不攻下它,凭什么显示我们的军威?

  2)现在(我们)粮库中见不到粮食,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

(四八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母忧去职                忧:忧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薨于郏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6.给划线部分断句标点:

  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6.断句: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

 [参考译文]

    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人。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阮籍与王浑是朋友。王戎十五岁时,跟随父亲王浑在郎舍。王戎比阮籍年轻二十岁,而阮籍与他结交。阮籍每次去王浑处,一会儿就走,去看王戎,很久才出来。阮籍对王浑说:“冲清洁高尚,非你可比。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交谈。”等到王浑死在凉州,旧交的官吏赠送几百万钱,王戎推辞不接受,因此名声远扬。王戎曾与阮籍饮酒,当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座,阮籍因为酒少,不给刘昶斟酒,刘昶没有遗憾的样子。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怎么样的人?”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不能不和他一起饮酒;如果不如公荣,就不敢不一同饮酒;惟独公荣可以不和他一起饮酒。”王戎常与阮籍作竹林之游,王戎曾后到。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的兴致。”王戎笑着说:“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

    钟会讨伐蜀,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王戎说:“道家有这样的话,‘做而不居功’,建立功业不难,保住功业就难了。”等到钟会失败,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有见解的言论。

    召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用五十端筒中细布贿赂王戎,被司隶纠劾,由于知道但没接受,所以没有论罪,然而议论的人指责他。皇帝对朝中大臣说:“王戎的行为,难道是怀有私心贪得吗?而是不愿做异于他人的事罢了!”皇帝虽然以这样的话解释,然而被清廉的人所鄙视,王戎因此损害了名名声。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他生性极孝,不拘于礼法,饮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裴去吊唁,对人说:“如果悲痛伤及人身,冲免不了受到居丧而减性的批评。”当时和峤在为父亲服丧,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但哀伤没有超过王戎。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哀伤超过礼制,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所谓的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王戎先前有呕吐的疾病,居丧呕吐更重。皇帝派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了宾客。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四八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累举,补下主簿。时姚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及吏部侍郎郑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俄而崔、郑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管

B.竟推雪李师等                       竟:最终

C.非为慎四知也                       慎:小心

D.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去:离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尚隐,其先赵郡人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B.①湜等既死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时议甚以此称之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D.①思问遂流岭南而死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①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

⑥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湜、郑愔滥用职权,李尚隐和同事李怀让不畏权势,在朝廷上弹劾他们,结果被下狱治罪,并遭到贬谪。

B.冯昭泰刚愎自用,诬陷好人,在众御史畏缩称病的情况下,李尚隐挺身前往查办案情,最终为李师等人昭雪。

C.因刘定高造反,李尚隐受到牵连。皇帝对李尚隐一方面贬官加以惩罚,一方面又赏赐财物以示安慰。

D.李尚隐刚正不阿,处事明断,先后三次担任司法官职,帮助朝廷惩治坏人,伸张正义,受到时人的称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译文:                                                                  

(2)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译文:                                                                 

                                                                       

(3)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

译文:

 

参考答案                                                                  

1D(去,除去。)

2B(B中的两个“既”用法相同,相当于“已经”或“……以后”。A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作定语,他的;后者作从句中的主语,他。C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承接。D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结果,后者表转折。)

3C(①是早年经历,④是因故被贬,⑤是写其清廉,均不说明“刚直”。)

4A(A原文中被“下狱推究,竟贬黜之”的是崔浞等人,不是李尚隐他们。)

5(1)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2)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诚,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

【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近代又移家到京兆的万年。李尚隐二十岁时已通晓经书,多次被举荐,补任下主薄。当时姚担任同州刺史,对尚隐很是以礼相待.

景龙年间,李尚隐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和吏部侍郎郑一起主管官员选拔,他们依附权贵,提前三年使用官员缺额,官民叹息怨恨。不久他们先后主持朝政。李淌隐与同事御史李怀让在朝廷上弹劾他们,崔等人于是被立案查办,最后被贬官。当时又有一个睦州刺史叫冯昭泰的,上奏诬陷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家,说他们是妖人叛逆。皇帝下诏让御史台去审察案情,众御史害怕冯昭泰刚愎自用的性格,都假称有病不敢前往。李尚隐叹息说:“怎么可以让好人遭受冤屈而不替他们申明冤情呢!”于是他越级请求前往,最终为李师等人昭雪。不久崔、郑等人又被起用,李尚隐由殿中侍御史降职,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做了魏县县令。崔等人被处死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提拔任命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任命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历次升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御史王旭滥施威权,被官民怨恨。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查获王旭非法所得大量赃款,王旭由此获罪。尚隐不久转任兵部侍郎,又调任河南尹。

李尚隐性格一向刚正不阿,说话从没有什么隐瞒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他对待下属,大度宽容。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景龙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夜里进犯通洛门,李尚隐因为犯了没能察觉所治理地区问题的错误,被降职担任桂州都督。临走的时候,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心耿耿,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于是赐给他一百匹杂彩布帛以示安慰。不久他又调任广州都督,并仍充任五府经略使。等到离任时,有个人怀揣金钱要赠给他,尚隐坚决推辞,说:“我这样做是出自我的天性,没办法改变,并不是出于小心害怕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最终没有接受那人的金钱。他多次调职转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银光禄大夫称号,被赐予高邑伯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取代王任御史大夫。

当时司农卿陈思问引荐大批小人担任他的下属官吏,暗中偷盗金钱粮食,累积达到数万。李尚隐又检举查究陈思问,陈思问最后被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李尚隐先后三次担任司法官职,总是铲除朝廷上下憎恶的人,当时的舆论因此而非常称赞他。景龙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景龙二十八年,转任太子宾客。任职后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