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之路】

 文文ap25 2018-01-27


01




          “新三届”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实可以用“如饥似渴”形容,我也不例外。五年的大学生活让我领略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饱汲了中医中药的理论精华。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的学习成绩中医各课都是优秀,西医科目却成绩一般。


02


        从1983年8月走出校门,至今已35年。一路走来,共辗转了三个城市、五个单位,却从未离开过中医的临床工作。毕业后先回到老家江山工作。记得当时自己好像浑身充满了学有所成回报乡梓的激情,会在业余时间骑上十多里路的自行车,为素不相识、瘫痪在床的病人出诊;晚上带上针灸针赶到患者家里,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紧急扎针止血;还常常结合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小窍门为病人综合施治以提高疗效。毕业第二年就光荣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江山报》以“黄毛丫头名大夫”为题专门介绍了我的事迹。在江山时也曾有两次机会差点离开医院:一次是因我平时经常给报社写中医科普文章,报社副总编邀我去做科普版的编辑;另一次是卫生局有意向调我去局里做行政工作。最终都因自己舍不得离开中医临床而放弃。



03


        1990年10月,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我调至慈溪工作。当时,慈溪还没有中医院,所以先调入慈溪人民医院,被医院安排在传染科工作。说实在的,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是因为方言不通;二是因为整天接触传染病人,为避免交叉感染尽量不上厕所也因此尽量不喝水,很不适应。而最主要的是担心从此会脱离中医。但我转念一想,事在人为,父亲三次血吸虫病住院都挺了过来,我眼前这点困难又算什么。消极埋怨不如积极应对!于是,就在之后的肝炎门诊治疗中,我尝试着把中医中药很好地结合了进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西医西药单用,由此我很快就赢得了很多病人的信任,也为我以后开设中医肝胆专科打下了 扎实的基础。


04


        1992年8月,慈溪中医院成立,我随即转入中医院成了创院元老之一。虽然当时慈溪中医院只是切了慈溪人民医院的一角来创办,规模小、条件差,但在中医中药的氛围中我如鱼得水,工作忙碌但心情舒畅。在慈溪的十多年中,我辛勤耕耘、努力探索,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运用中医中药为主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许多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开设肝胆专科以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肝胆疾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木植于土”的原理出发,提出了“肝病治疗顾护脾胃”的新理念,肝脾同治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研究出了如清肝解毒汤、柴胡利胆汤、柴苓白术汤、化脂燮肝汤等一系列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等疾病的经验方;还有四逆乌贝汤、理肠汤等治疗胃肠疾病、加味止嗽散治疗顽固性咳嗽、枣仁逍遥散治疗顽固性失眠、泻黄导赤汤治疗顽固性口疮等独特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慈溪及周边百姓中赢得了较高声誉。先后荣获慈溪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慈溪市跨世纪十佳医学新秀、十佳健康卫士、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卫生系统行风标兵、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妇女十标兵,和宁波市首届十佳青年医生、浙江省中医临床技术骨干等。两次当选为慈溪市党代会代表。入选慈溪市“115”人才计划第一层次,享受当地政府津贴。先后晋升副主任中医师、主任中医师。事迹被选录在《宁波巾帼风采》一书中。



05

        2004年3月,在丈夫调入宁波工作两年后我又工作调动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中医科。得知我即将离开慈溪,慈溪的老病号都希望我能定期回慈溪以方便他们就医,而我心里也实在放不下对他们的牵挂。于是,从调离慈溪开始,每周回去坐诊一天。自己开车,清晨出发,当夜返回。门诊量多时一天一百七八十号,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直至2012年因身体出了严重问题方才终止。而初到宁波时,由于换了工作环境,在病人中的知名度一下子翻篇归零。既往组织对我的肯定中曾有“爱心、耐心、细心、专心”的评价,我将它作为自己的行医法宝,用心践行,一步一个脚印、默默耕耘,渐渐也赢得了宁波城区不少患者的信任。期间,从2006年开始,我还作为兼职教授,一直担任宁波大学医学院的中医教学任务,直至退休。


06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拟在全国选拔200名50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临床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并在全国进行统考选拔。我有幸参加并被录取。在三年的研修期间,聆听了多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亲自授课和指点,如邓铁涛、任继学、王绵之、朱良春、何任、王洪图、张琪、路志正、张学文、颜德馨等等,从他们言传身教中学到了许多在基层无法学到的宝贵经验,使自己的理论、业务水平得到了质的升华。三年期满,考核合格,200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称号。2009年又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


07


        2017年5月,我年满55周岁,因身体原因办理了退休手续。回想自己的中医之路,一靠父亲的启蒙引路,二靠名师名医的传教指导,三靠中医可靠疗效给我的自信,四靠病人患者对我的信任鼓励。到李惠利医院七、八年后,我因病人多会常常拖班,为此几乎吃不上食堂的热菜热饭。而我的胃又不好,因此有时也会烦恼吐槽。一位住医院附近的病人看在眼里,主动在家里烧了热饭热菜送来。以后每当我门诊日她都掐好时间送来饭菜。如此整整6年,从未间断。虽然我也会硬塞给她一些钱物,但这份情谊值得我用一生来回报了。基于患者对我的信任和情谊,我的中医临床生涯肯定是无法因退休而终结的。根据医院要求,现在每周两个半天回医院门诊,其他选了几个老病人相对集中的区域恰好设有中医诊所,当他们来邀请我时,就答应了去各坐个半天。当然,退休后自主的时间也有所增加,于是,就抽空将父亲宝贵而独特的治病方法整理出来。开了微信公众号,差不多每周编发一篇,至今已发了28篇,拥有了七百多位固定读者。父亲看了很高兴,亲戚朋友更是纷纷点赞。


        父亲常说,他对中医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酷爱!我虽不能与父亲相媲,但也是个铁杆中医!我在临床时始终以中医的仁爱之心为宗旨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总纲,即使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坚持以中医思维为主导。

        我打算,从今天开始,对父亲的病案治法整理发表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梳理总结自己的中医历程和心得,文章重点放在中医中药常识类的科普和自己养生保健方面的一些技巧介绍上。


        特写下这段文字,作为公众号内容转折的一个自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