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帝国从此走上不归路

 文史馆579 2018-01-27


石原到参谋本部上任不久,就遇上了“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6日,陆军皇道派下级军官带领1400多名士兵发动政变,包围了首相官邸、国会议事堂、陆军省、参谋本部和警视厅。杀死了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大将(陆大17期首席)。叛乱军的主要目标是首相冈田启介海军大将,但是杀错了人,把冈田的小舅子松尾传藏陆军大佐当作冈田本人给杀了,真的冈田躲在浴桶里逃过了一劫。

石原是26日早上从铃木贞一的电话里听到政变消息的,立即赶到参谋本部上班,被任命为警备参谋。27日*令下达后,又出任*参谋。石原很明确地给“二二六事件”下了定义:紊乱朝宪的反乱。

与此同时,海军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米内光政立即命令海军陆战队登上军舰,封锁东京湾;联合舰队也派第一舰队封锁东京湾,第二舰队封锁大阪湾,准备*叛乱。

当然海军行动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娘家人冈田首相还生死不明,一旦知道了首相还活着,就想方设法救人,人一旦救出,立即打道回府。剩下你们陆军拉的屎,你们陆军自己去擦屁股,美其名曰:陆海不相斗。

而陆军呢,一直稀里糊涂的立场不明,看陆军发表的公报就知道了。第一天称政变参加部队是“出动部队”,第二天称是“蹶起部队”或者“占据部队”,第三天成了“骚扰部队”,一直到第四天,才好不情愿地称之为“叛乱部队”。而海军则从一开始就称之为“叛乱部队”,为什么陆军到第三天开始才扭扭捏捏地表态呢?因为听说天皇发火了,扬言说要是陆军*不了叛乱,就亲自带近卫师团去御驾亲征,这才不得已而卖卖力。

米内光政后来一直做到首相,日本战败后是仅有的一位可以安心在家,不必担心美军宪兵去请他喝茶的高级官员,因为他真的为避免战争尽力了。

说起这位米内大将也是一个怪人,日本军人都是剃个锃亮的光头,这位则一直是三七开的小分头,加上高个身材,特潇洒。我们要是看到一张长发飘飘的日本海军军官照片,不用问,就是米内光政了。哪个国家都一样,海军不像陆军那样土头土脑,比陆军酷得多了。当时东京的欢乐街最受小姐们欢迎的就是米内光政,其次是山本五十六。据说米内死后,他儿子米内刚政最头疼的就是,老有女人找上门来要钱,说是他的娘,爹死了不养娘还行?在叛乱被*以后,陆军也还是要想方设法保护为首者。直到昭和天皇又发了一次火,一定要杀首犯,这才把几个为首的和两个帮腔的愤青文人给枪毙了,但还是保下了幕后黑手真崎甚三郎陆军大将,只是把他转了预备役。

二二六事件和这次事件所牵涉到的“皇道派”和“统制派”之间的争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通过二二六事件就能知道,昭和军阀们为什么要接管政权和为什么能够接管政权的原因。

先来看看当时日本的社会情况,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日本用大清支付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偿建成了八幡制铁所(现在的新日铁的前身)等工业设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10年后,日本又在1905年赢得了日俄战争,虽然这次没有得到经济赔偿,但却让西方列强承认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当时日本一直在和西方列强交涉修改过去被迫和西方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问题,但一直被西方列强所顽固拒绝,但在日本获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以后,英美等西方列强纷纷同意修改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日本成了列强世界里的平等一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更是身列英美法日意五大协约战胜国,成为了一个列强大国。

但是,这个列强大国实际上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样光鲜。当时日本的国威国力,确实比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没有解决或者找不到解决方法的国内问题却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明治初年相比并没有什么提高。两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带来的利益没有还原给老百姓,反而因为日俄战争的借款和一次大战后劳民伤财的西伯利亚出兵,更加增重了国民的负担。当时普通日本人的生活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穷”,如果还要再加一个字的话,就是“苦”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不景气影响日益扩大,日本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1931年的物价比1925年下落了35%,国民收入和股价指数也下降了30%,工业生产下落了25%。在上升的就一样东西:失业人口。光1931年一年,日本全国工厂矿山就解雇工人76万。

当时的日本工业雇用人口基本上是农民的老二老三和女儿,没有了工作就只能回农村老家。因而此时的日本农村更是惨不忍睹。1930年日本农业大丰收加上通货紧缩,两大主要农作物中的大米价格暴跌到一半以下,蚕茧价格更是跌倒了1/3以下。但这种情况下,来自朝鲜、台湾的比日本本土便宜两成左右的殖民地大米还在冲击日本市场。

《日本农业年报》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1931年山形县卖女儿的农户有四五千户。举最极端的最上郡西小国村作为例子,该村15岁到24岁的女性467名中,被卖掉的有110名,占23%。另外还有150名出外做女佣或女招待。”

“*”后最早在中国公开上映的日本电影《望乡》,反映的就是这个时代。

比如在辻政信出生的石川县山中町东谷奥村,一百多户人家中,能够吃上白米饭的就只有三户,像辻政信家里平常吃的是“豆米饭”,就是用大米和豆子混合起来做饭。但就这样,辻家还不是最贫困的,辻政信的姐姐出嫁以后,用在娘家的老规矩,直接就把豆子倒到大米里面,省得做饭时还要再混合一遍,结果被婆婆大骂了一顿,原来婆家根本就吃不起大米,大米是用来招待尊贵客人的,媳妇把豆子倒进了大米,就把仅有的一点大米给糟蹋了。

军队的士兵,下士官和下层军官基本上都是农民的老二和老三,对于农村的惨状有切肤之痛,想要变革。要求变革是正当的,问题是如何变革。政党政治的无能,政治家的*和资本家的贪婪,使得军人们对政治家和产业界失去了信心,认为只有比较清廉的军人才能领导这个国家,军人应该取代只会夸夸其谈的政治家,应该取缔那些不管雇员死活、一心追逐利润的资本家,只有这样日本才有出路。

应该说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专有的,这就是世界上充满了军事政变的原因。话说回来,军事政变说明了在那个国家里,军队还没有完全*,一旦军队也开始*,那就连军事政变都没有了。

军队下层官兵是从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体会出发,而对于北一辉等人鼓吹的国家主义学说产生共鸣的,认为政治无能,应该“清君侧”,把重臣、财界要人全都杀了,由天皇来“亲政”,组织以军方为主体的政府。在军队下层,这种皇道派思潮很有市场。

但上层,尤其是陆大毕业的那些精英军官们,对这个问题不这么看,他们是从专业出发考虑问题的。从克劳塞维茨开始,德国人一直有“总体战”的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使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而且其他国家也接受了这种观念,1935年鲁登道夫的《国家总体战》一书出版以后,这个名词更是流行一时。

日本陆军本来就是学的德国人,“言必称普鲁士”,再加上希特勒上台以后所实行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使德国所发生的变化,使日本的高级参谋军人们特别欣赏这种“所有的物质资源,所有的国力都必须服务于战争”这种论点,这就是所谓“统制派”的由来。

这些高级参谋军人,就是那些从幼年学校通过士官学校进入陆军大学校,然后在陆军省、参谋本部的那些人,对他们来说,国家存在的理由就是战争,他们自身存在的意义就是打仗,为了进行战争,政府必须由军队来控制。

不管其目的是什么,在组织一个由军队控制的国家主义政府的问题上,“皇道派”和“统制派”其实没有争议,仅仅是在如何组织上的争议。“统制派”不主张采取当时流行的政变方式,捧出几个像荒木贞夫这样的人来组阁,而是主张军内统一起来向议会施加压力,从而组织以军队为主导的国家总动员体制来做到这一点。所以其实“皇道派”和“统制派”的思想根源都是军国主义,仅仅就是一个“个人”还是“组织”的区别。只要看到后来在东京国际法庭上,皇道派的老大荒木贞夫陆军大将和统制派扛把子的东条英机并排坐着就知道了。但当时就是互相斗得死去活来。让人想起《格里佛游记》里面的“大头党”和“小头党”的争斗。

这就是“二二六事件”的历史背景。

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人都同意,“二二六事件”在日本现代史上是一次最大的政治事件。这句话不能从“如果没有二二六,日本就会怎样怎样”这种角度来理解,而要从“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意义上来理解。

“二二六事件”本身被*下去了,随之而来的“肃军”运动使得“统制派”完全控制了陆军,极右翼的皇道派虽然从此一蹶不振,但政党政治也从此完全退出政治舞台,政府也就沦落成为军部的一件工具,以后的日本就在军部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地冲向了侵略战争,一直到全国毁灭的终点。

那么如果皇道派政变成功了呢?结果也是一样,就是说“二二六事件”是日本帝国正式完成向军国主义蜕变的一个完全的标志,从此以后,日本帝国就正式走上了不归路了。

然而“二二六事件”以统制派的全胜而胜利的结果,也带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特殊标志:就是参谋们在军内爬上了近于变态的高位,可以说“二二六事件”是参谋军官们的胜利。

如果说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大纲》是皇道派的思想纲领的话,统制派的参谋军官们就仅仅只有行动纲领而没有什么思想纲领,这个行动纲领就是当时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课员池田纯久中佐(陆大36期)起草的,只有薄薄50页的《国防的本义及其强化》这本俗称“陆军小册子”的东西。

这篇东西的内容十分简单,只有五部分:

一、国防观念的再检讨;

二、国防力量的构成要素;

三、现在的国际局势和国防;

四、国防国策强化的提倡;

五、国民的觉悟。

极其典型的参谋文笔,一个没有说明、没有分析的行动计划,就像这些参谋平时起草的作战命令一样,从这本“陆军小册子”的行文,基本上就可以看到这些参谋们将来为战争而战争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了。

而“二二六事件”以后所进行的“肃军人事”,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1936年8月的人事异动一下子调动了3000多人。其中军事参议官荒木贞夫(陆大19期首席)、真崎甚三郎(陆大19期军刀组)、林铣十郎(陆大17期)、阿部信行(陆大19期军刀组)、西义一(陆大21期)、陆军大臣川岛义之(陆大20期军刀组)被编入预备役,侍从武官长本庄繁(陆大19期)、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陆大17期)辞职,陆军一下子炒了八名大将的鱿鱼。

接任的是陆军大臣寺内寿一大将(陆大21期),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中将(陆大23期首席),教育总监杉山元中将(陆大22期)。时任关东军宪兵司令的东条英机少将,也因为在事件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地把满洲的军内军外皇道派分子全部一网打尽,而荣升中将。这时陆军几乎没有了现役大将,这就是太平洋战争开始时,陆军中不但没有参加过日俄战争的将官,连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寥寥无几的原因。

中将和少将们晋升的大好时机到来了,内部已经整顿完毕,思想得到了统一,现在只要寻找机会就能争取立功、出人头地了。

“二二六事件”在日本近代史上就有这么重要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