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袍很正经?其实我们都误会了

 掌染草2012 2018-01-27

清宮劇雖然火,但電視上的皇帝總是亂穿衣:五爪金龍變四爪、前清變後清,龍袍配朝冠……

比如,劉愷威就曾演過康熙,但他身上的龍看起來好像和他壹樣、有點“方”:

我是谁?

我在哪儿?

刚刚发生了什么?

其實不管在哪個朝代,皇帝的“龍袍”都不只是壹件衣服那麽簡單。作為禮制的集中體現,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粗制濫造,龍袍上面的圖案都是很有講究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十二章紋”。繪繡在皇帝禮服上的它們,寓意著皇帝政治權威的至高無上和道德智慧的完美無缺。


那麽,“十二章紋”裏都有些什麽呢?下面用村口乾師傅的這套龍袍舉個栗子,大家壹起來漲漲姿勢——

清乾隆 明黃色緞繡彩雲黃龍夾龍袍



【日】
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鸟
【月】
即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


【星】
常以几个小圆表示,以线相连
【龙】
威武的龙纹,是皇权帝位的象征

【山】
其图案即为群山形、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华虫】
华虫非虫,而为“雉”。它象征着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
尊形祭祀器物,通常是一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
即水藻,为水草形。象征着皇帝的品行应冰清玉洁

【火】
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
即白米,为米粒形。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黼】
读作fǔ,是黑白相次的斧形,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
【黻】
读作fú,是黑青相次的“亚”形。代表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十二章紋裏的龍紋在數量上也很有講究,壹般為9條: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裏藏1條,於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的“九五之尊”。


同樣是龍,它們的模樣和姿態也各不相同。在清代,龍紋基本分為正龍、行龍、立龍和團龍四種。


正龍常見於帝後朝袍或龍袍的兩肩、前胸及後背,行龍常見於下擺,團龍多見於皇帝袞服和皇後龍褂的兩肩及前胸後背,立龍較為少見,多飾於皇後的朝褂上。


這些姿態不壹、性格迥異(?)的龍熱熱鬧鬧地擠在壹塊兒玩耍,於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常常發生這樣的對話——




一看就知道你们不是啥正经龙!


除了紋樣,龍袍的顏色也有講究。按照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壹般“色用明黃”。

清雍正 黄纱绣彩云金龙纹单朝服


但在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穿藍色,日壇朝日穿紅色,月壇夕月時則穿月白色(淺藍)。

清 蓝色地织锦龙袍


另外根據不同的季節,龍袍還有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等多種質地。比如像現在這樣寒冷的冬季,皇帝出行就得這樣——


戴壹頂可愛的小紅帽

毛毛領很暖很時尚

霸氣外露的貂皮大衣可以有

加厚的棉襪可以有

最後再來壹件

毛茸茸的保暖內褲

捯飭好了!

朕去上朝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