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皇帝的龙袍,竟有这么多讲究!

 知者众乐乐 2015-12-15





十二章纹,是古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图案,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十二章纹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出现在《尚书·益稷》。东汉初,章服制度确立,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纹样,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变化。


十二章纹即十二种图案。.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一系列神话传说。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等优美的神话传说。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山,(即群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




(即龙形)



华虫,按孔颖达的解释,即是“雉”,“华虫者,谓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礼记·王制》孔颖达疏)



宗彝,即宗庙彝器,作尊形。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



黼(fǔ),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fú),是黑青相次的“亚”形。


十二章纹的寓意


十二章纹是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自开始出现,虽历经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义深刻,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形态,几乎没有改变,这也是其他普通装饰图案无法比拟的。


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


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


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古人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封建社会里认为黄帝是“真龙天子”,黄帝的后代都叫龙子龙孙,黄帝的皇袍都巨大威武的龙,是皇权帝位的象征,同时也极显威武、威严。因此,后来皇帝即位也被叫作“龙袍加身”,可见龙于王权的象征地位是极高的。


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譐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


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黼(fǔ):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


黻(fú):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不禁想问:十二章纹寓意美满,然而天天穿着集如此多美德于一身的帝王,真正做到为国为民,福泽万民的贤君又有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