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挖掘和发展漾濞彝族文化之我见

 漾濞彜乡文学园 2018-01-27
作者:杨登堂   发布时间:2018-01-26 17:04:35   


 
杨登堂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漾濞彝族是漾濞彝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漾濞彝族和其他地区所有彝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古老的传统文化,漾濞彝族文化人主要就是毕摩。毕摩文化具有很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天地、精灵、和鬼魂的信仰。毕摩靠念诵经文、做法事来沟通彝族人与天地、精灵、鬼神祖先的心灵,祈求彝族人的平安顺利,也用古老的彝族文字记载各种历史事件,研究天文历法、军事、艺术医药、农耕、迁徙、谱谍等文档资料。古老神奇的彝族文化还包涵五光十色的服饰文化,醇情浓香的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还有漾濞彝族刺绣、漾濞彝族歌舞等等,在漾濞各彝族聚居地民间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在婚丧、嫁娶、祭山、祭水、祭火、祭祖等方面,不断演绎着彝族人民最古老、最庄重、最淳朴,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但是,由于彝族毕摩文化只是由极少数人掌握,在毕摩家支内传承,而泛没有向彝族群体传播,而漾濞毕摩,都只口头传播,没有全面的彝文经书传承,有极少的毕摩彝文经书也只掌握在极少数的毕摩手中,平时基本不用彝语文字。大量的大众文化在同化并取代彝族文化,彝族文化濒临失传,漾濞的彝语文字已经失传。虽然各级彝学学会呼吁要“救文(彝文)、“救人”(彝学人才)“救学科”(彝学科研),各级彝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整理收集了大批彝族历史文化资料。就但是在推广和开发传承运用方面任重道远。为此就挖掘和发展漾濞彝族历史文化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毕摩文化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精髓,要加大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力度。虽然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于2001年开始,认真组织、抢救彝族毕摩文化遗产。根据省彝学会关于全省统一开展整理出版100部彝族毕摩经的安排,由漾濞彝学会牵头,完成《大理彝族毕摩经.西部卷》的整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彝学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抢救整理工作从最具有代表性的瓦厂乡蛇马村四么路村民小组时年85岁的左左尚祥老毕摩(已经去世)入手通过近3年的努力整理出55篇140多万字的毕摩经(漾濞2卷)其中丧葬经42篇,另外还有祭龙经、火把节密枯突经等13篇。漾濞彝族毕摩经是漾濞乃至大理州一笔宝贵的彝族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层次高、内涵深、体系完备、本土特色浓厚的特征,是一笔稀有的宝贵财富。以楚雄州彝学会为主的一百部毕摩经已经全部出版,第85、86卷为漾濞彝族毕摩经,成为全省重要的彝族文化研究成果之一。毕摩经由原来主要以口传为主,变为有彝文记载的较完整的经书。但是由于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逐步淡忘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汉化程度高得惊人。因受到先进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失,在彝族民众心目中最具权威的毕摩文化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就漾濞毕摩的现状看,全县50000多彝族民众中,有40多位毕摩,其中只有2----3人得到老毕摩的真传,而且虽然我县已经系统地收录了毕摩经,但没有几人能够按照毕摩经彝文吟诵,大多都是口授,随意性较大,这样毕摩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上许多老毕摩相继辞世,许多古老的彝文文献典籍已经面临无法解读的危机,彝文古籍正在成为“天书”,这个方面要引起极大的重视,一是要努力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使高等民族教育学校继续招彝语文专业学生,加强民族文化研究队伍力量,解决传承断层的问题;二是加强对民间毕摩及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登记工作,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经济支持;三是传承彝族语言文字,在彝族聚居的乡镇建立彝汉双语教学,营造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与教育部门沟通,在彝族聚居地区增设双语教学,使民间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加上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和师资培训,让熟悉彝语的彝族代课老师或专职教师对本民族学生进行授课,并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建议由教育部门提出方案,每年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报考选配优秀的彝族学生到中央民院或云南民院学习彝语专业,当然也要择优录取,毕业后定向在县民族宗教部门工作和彝族聚居的乡镇小学执教或在乡镇农科部门工作,在彝族地区推广和应用彝语文字,这样有利于彝族自治县的彝文保护、推广,也有利于彝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五是利用学会力量,举办彝语文培训班或毕摩培训班。请专业人才授课传授毕摩文化、彝族礼仪、祭祀、彝医、民俗、传说、神话、地理、天文、历法、卜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一批又一批的毕摩文化传承者,给予这些专业老师或老毕摩一定的经济补助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抓住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大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力度。
立足于彝族民间文化,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浓厚的彝族文化品牌,发展壮大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彝族古镇、古村寨,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注入大量的彝族文化元素,诸如:篝火晚会前的毕摩祭火神、核桃节的祭树神、雨水节中的祭龙神等。加上彝族服饰、彝族风情歌舞特别是鸡街的大刀舞、富恒的“路路责”展示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彝族风情旅游观光村寨,我们彝族大多在山区,区位条件不如其他乡村,建设繁华乡村寨,我们远远赶不上区位好的乡村,恰恰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块是我们的强项,如我县的鸡街、龙潭、瓦厂、顺濞、富恒等彝族聚居的乡镇,想办法建成民族文化乡村,以更多、更具特色的看点吸引游客,发展壮大彝族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上去了,人气就旺了,也就带动了其他各业的发展,经济自然就上去了。县城也可以考虑从彝族特色上作文章,如:县城可以考虑建一个火把广场,供县城人民欢度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联欢,要多设几个打歌场,弘扬漾濞彝族歌舞文化。彝族民居建筑要融入旅游发展规划,在石门关、苍山西坡大花园等风景区,要建设彝族人居风情一条街,在一条街上要建筑彝族特色民居,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还要建筑部分垛木房、闪片房、杈杈房、土掌房以供观尝,还要开发以彝族特色为主的旅游产品,如鸡街彝族刺绣产品:绣花手机包、绣花跨包、绣花凉鞋、核桃工艺品、核桃精加工食品等等。其次,要在每个主要景点的路口要建象征性的传说、彝族民间故事为背景的雕塑,给游客一目了然。再次,要组成彝族现代建筑规划研究班子,班子成员由民族、城建、科研、规划等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同时成立彝族建筑委员会,委员由彝族学者与建筑师组成,主要以当地专家为主。再次,在总体规划进行论证的基础上,从自治县的优势,以立法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不能轻易改变。最后,还要注意空间布局,充分体现彝族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特色。
在漾濞彝族公共建筑方面,要建设与人和广场相对应的北片区的广场,在三十六米大街下段,要建设回族一条街,并建回民公园,上段要建成彝族特色大街,修通连接东南片区的漾江大桥,以南片区为中心建设漾濞物流中心。要结合漾濞的特色产业,以中国核桃之乡的品牌,建设具有彝族风情的核桃集贸市场,形成以漾濞为中心的大理最大的核桃集散地,打造好一江(漾濞江)一河(雪山河)的水文景观带和公园,可以尝试在一江一河两岸建设彝族山歌小调长廊,在漾濞县城四周的虎头山、竹林寺、上庄、桃花园等修筑供人们散步的富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栈道、塔、亭子等,在漾濞入口处和县城入口处设立彝族龙虎图腾的标志性牌坊,在主要街道和十字路口的建筑物的墙上设计代表漾濞彝族标志的图案在显目部位绘上彝族壁画,彝族民居要规范,并形成特色城市和特色经济相互发展的小区,彝族风情园可以建筑各类原汁原味的彝族民居,如土墙房、垛木房、闪片房等。在打造博南古道中要做到修旧如旧,在道上镶上古人的脚印、马蹄印等。博南古道下街段主要以回族人居环境为主,老街子段(雪山河到云龙桥)要保留过去的建筑风格,对县内民族风情保留完好的要予以重点保护,同时,与风情园挂钩,形成城乡一条龙的民族风情风景线。
三、大力推进彝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和传承运用好彝族文化资源。
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没有专业人才作支撑,彝族文化的发展光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文化专门人才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别要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彝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如我县毕摩传承人左志宏、习正文等,鸡街大刀舞传承人吉用伟等,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要关心他们,要鼓励他们为彝族文化事业多作贡献。要加强彝汉“双语”文化人才培养,优化彝族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达到推广和普及的目的。建议多办几期毕摩等各项彝族文化传承人培训班,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文化涉及彝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人生活中,承担着多种角色,他们是彝族人中有知识的尊者,不仅是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在担当“教师”(先生)、“军师”、“医师”和“法官”的同时,又是创造文学,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天文,地理历史的知识分子在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上,应改变过去的家支世袭为彝族人群体传承。传承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科学发展观去保护开展传承运用好彝族毕摩文化资源,使之为推动彝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彝族文化应在中华文化中共生繁荣共同发展。在彝县应重视彝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彝族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训。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民族跨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彝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文字的民族之一。彝族地区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首先,要培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必须加大教育设施资金投入,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彝族的特殊性,实施以汉语和彝语相结合的双语教育。其次,要转变“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加大扶持发展彝族地教育事业的力度。建议争取将彝族自治县优先列为高中义务教育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贫困落后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儿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再次,要加大对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多培养技术人才和新型劳动人才,不断提高彝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第四,改善人口结构,在控制好人口出生率的前提下,全力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彝族人口质量。第五,加大彝族干部的培养力度。彝族干部在彝族地区团结繁荣稳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中央、省、州出台相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选派优秀彝族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彝族干部,同时加大对乡镇和农业一线的彝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在卫生、教育、农业、畜牧行业打造一支以中青年彝族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彝族文化渗透到彝族聚居地区的最底层。
五、充分挖掘境内彝族祖先的遗迹遗址,抢救漾濞彝族历史文化。把彝族历史文化、彝族风情文化、名胜古迹宣传出去,特别是苍山西坡崖画、云龙桥、唐标铁柱、蒙嶲诏(样备诏)遗址等宣传出去,打造自己的彝族文化品牌。特别是蒙嶲诏(样备诏)的遗址在蒙官村这是推不倒的事实,样备诏遗址蒙官村背靠后山,有上水井、下水井、有跑马箭道、有汉武帝时开挖的博南古道从村的附近通过。村内蒙氏祖祠及踏歌场遗址仍可辨认。具老人讲,村中原有一对高大石雕雄狮,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才被人抬走;这些都是蒙官村曾经是样备诏住址的佐证。为我们对它进一步论证提供了实物依据和发掘线索。所以我们要继续挖掘的同时,要极力保护和开发蒙官村中的样备诏遗址----蒙氏祖祠。要不惜注入一定资金,把蒙氏祖祠恢复好,作为漾濞旅游的一个景点,我们彝族祖先的痕迹不多了,这个遗址应该尽最大力量抢救过来,保护好。建议县属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此遗迹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掌握准确的资料,并从各方争取资金,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一是尽快征用几十亩的蒙祠周围的土地,以扩大诏址的范围;二是修建样备诏大殿,塑造蒙嶲诏(样备诏)历代诏王塑像、三是恢复“爬刀杆”、跑马箭道的历史原貌。通过精心打造,使该遗址成为漾濞城内最具有彝族特征的靓丽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漾濞旅游观光,提高漾濞对外的知名度。另河西蒙圣老祖庙(土主庙)蒙官村旁周围可以开辟两百亩的场地打造成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活动场所,开展彝族斗牛、斗羊、射弩、打歌(踏歌)上刀山下火海等万人活动场所,给漾濞彝族提供一个公共祭祖的场所。可大大提升彝族历史文化氛围,成为最具代表漾濞彝族特色的历史遗迹旅游名片。还有唐标铁柱在漾濞的讨论,己有成果,应该继续讨论和探讨。并且可以设想在竹林寺建设唐标铁柱公园。苍山西坡崖画是我们研究漾濞历史的重要依据,应引起各界的重视。这些工作应该是文化部门的首要任务,应抓紧抓好。进一步开发苍山脉地大花园,现在石门关已经火爆了,但是漾濞的旅游点少面窄,多开发几个景点,把它连成一条线,形成一日游、二日游。这样漾濞旅游有一个质的飞跃,彝族文化也得以提升。
六、努力打造彝族的精品文化,漾濞作为彝族自治县,有着灿烂的彝族历史文化,除毕摩文化以外,还有鸡街打歌大刀舞,富恒彝族打歌“路路责”鸡街彝族刺绣等,特别是大刀舞、鸡街彝族刺绣在省州内已经有点名气,我们各级政府要一如继往地支持、帮助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让他们精益求精,成为彝族文化的亮点,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工作帮他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培养发现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国家民族文化殿堂上有一席之地,更好地为彝县的经济社会服务。
总之,漾濞彝族文化是全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漾濞彝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来都把日子放在歌里唱着过,不管是放牛、耕地、砍柴、游玩,不管是欢乐还是悲哀,都用歌声和多彩的舞姿表情达意,用绵绵的山歌唱来爱情,唱出欢乐与苦楚,以山歌相伴一生。在千百年来的生活劳动中,全方位展示着彝族人民的文化底蕴,为丰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挖掘、发展、光大彝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