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功夫百家谈】武术的技击境界:天地之势,手足之微

 文苑书店66 2018-01-27

宏观太极  万象一理

——运合天地之势  行于手足之微




中国大技击家代不数人,近代以来尤至民初时,更是两极分化,上乘者能运合天地之势行于技击之道,其中奥义非当代世界各类竞技技击所能至,孙存周、裘德元、齐公博等先生皆为得此上乘之艺窍奥者,故神乎其艺。绝大多数技击家乃囿于自身筋骨意气的功夫艺境,不知与天地之势相合之道,故其造诣并不鲜见,但其传人众多,从者蔚然,虽其后人及簇拥者多张大其词,然其艺终非上乘。刘子明先生把这类技击功夫谑称为“童戏”。以我四十余年来武林见闻,对各个技击境界皆能略知其皮相,今择要介绍,分享于同好。

中国武术史研究者周剑南先生在其文章中写道:孙存周先生的武功确在水准之上。

(童旭东先生)

我曾问周剑南先生:何谓“武功确在水准之上”?

周剑南先生说:“就是讲在我见过的人里,孙存周先生的武功最上。但是大家都认为他还赶不上他父亲。所以就这样写了,含蓄些。”

1935年《近世拳师谱》记载孙存周先生的武艺绝尘时下。对解放前上海武术界各派人物甚为熟知的鲁景贤先生也认为:孙存周先生武功盖世,其技击功夫远逾群雄。

对孙存周先生的武功高度评价者远不止周、鲁二位先生,这里无需一一例举。在这里之所以以这二位的评价为例,是因为这二位都是吃百家饭的,涉猎过多家武术,且二位注重对武术人物的考察,见识也广,又非孙门弟子。所以在这里用其为例。

子明先生曰:存周先生之技击,能运合天地之势,故匪夷所思。他看天下把式们斗拳,如观童趣。又云:合天之势,行于练神,合地之势,行于练气,将此神气合于筋骨之中,使技击合于天地之势,方能造极。

如今练习孙氏拳的人大多都不练习技击,可谓门风不在。原本孙氏拳是中国武术技击功夫的巅峰,然而自孙存周等先生先后去世后,而今已成广陵散,可叹。

因此今天我们万不可因为自己功夫不到,就妄自菲薄前人。

如今我们更应努力探索技击实践,挖掘孙氏拳的技击要素,潜心研究,交流心得,以资相互启发。

那么何以使技击合天地之势呢?

总的法则就是孙禄堂先生揭示的“极还虚之道”。

数日前,有拳友发给我一篇标题为“猫之妙术”的文章,请我发表意见,我回复道:这篇文章把原本用三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事情,绕了这么大的一个湾子去讲,从讲故事的角度也算不容易。

拳友问:哪三个字?

我答:极还虚。

自100多年前孙禄堂先生首次提出“极还虚之道”以来,真能得其义者甚少。故中国最上乘的技击功夫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因此极易绝传。

那么今人还有没有可能让我们找到合天地之势的练法呢?

从多年来我收集到的孙氏拳残存的一些练法碎片中,大致可寻觅些许合天地之势于技击的路标,入手方法大致有三:

第一准确掌握孙氏拳三拳、三剑的架构,每一式皆要深入其理,即知其内修外用的具体之意,所以然之理。

第二松紧关系要明确且身知,松要松彻,紧要自然,松紧共生。松紧转换,瞬间完成,落位准确。

第三有无并立,有无不立,在虚无空静的状态下用功夫,以后天之法,返先天本能。

将此三者合之为一体可初步体味极还虚之道。

以上所言为荦荦之大者。至于具体练法,需结合各式进行具体讲解,难以泛泛言之。而且我所知有限,需要与同道共同研究,相互交流、补充,以期窥其门径。

常有人来访,多问及发力关窍。对此我在诸多文章中已经写了很多。一要三体式、五行拳等拳架合理且要练对。二要知松紧自然之理,如上述。三要于空静中用功夫。具体有三害、九要、十字、调息、螺旋、六合、起钻落翻等项要求。此为修为劲力的不易之理,捷径也。但来人不以为然,认为这都是人人皆知者,希望得到方便法门。于是我告知,所谓的“方便法门”有,就是在此基础上同时做到两点:一为抖胯、二走穴诀。

抖胯是由足胯协同、两个十字齐开及定肘、重心平动组成,以上要协同一致,同动也。

穴诀为五点对应:百会、风府、命门、长强和印堂相对应。具体为百会要上领,长强要下垂,风府、命门要向后顶靠,同时以“哼”字诀引之打开印堂,有内开之意。以上五点皆是用意,包括“哼”字并不出声,乃是用意,即使出声,其声亦非“哼”声。以上诸要求以意行之,自然而出,不可刻意于某一点上。

抖胯与穴诀要内外同步,同动,协同一致,由“哼”字贯通内外,一气领出。如此发力,气贯毛发,加之螺旋,应敌合点,举手之间发壮汉于丈外,并非难事。

三害、九要、十字、鼻息、螺旋、六合于空静中合为浑圆一气之意,由孙氏三体式、五行拳入手体味,达到身知,谓之练功夫。

抖胯与穴诀是为关窍,其窍要由单操入手,随意击打空拳,待身知其意后,任意各式皆仿效其意练习,并逐渐增加负荷练习,如弹簧板、沙袋等,即得发力之功。

发力关窍一定要在功夫达到一定的基础后,才起作用。否则几为自残之法,因为若骨密度不够坚实、出拳时架构不正确,发力越猛烈,对自己伤害越大,甚至打人一拳,自己骨折。因此前辈们在教徒弟时,若徒弟的功夫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不告知其发力关窍的。这并非所有拳师都是出自保守自密,也确有一些拳师是出自对徒弟的一种爱护。

我对来人讲,功夫不到,得此“方便法门”乃是自残之法。故练习拳术,要先按照规矩能够正确地练习拳式,等身上有了功夫,悟此法门,从静气中求,才能得其方便之处。

换言之,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若兼有一定的悟性,观此文,其发力功夫必然能上升一个层次。若功夫不到,或悟性欠佳,就是手把手的教,也教不会。

前人曰:若得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何谓喉头永不抛?读懂本文可解此言之意矣。

有人问:孙氏拳功夫入门有何具体诣徵?

这个问题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不同的人,答案一定不同。记得在深圳时,支一峰先生说:“有一次顾留馨先生来访,谈到孙家拳的功夫。我父亲说:‘我的体会是周身全体要有感而遂通的功夫,此外手掌有吸力、手指有透力,足从口出,足尖点在硬木楞上点掉一块。达到这些,差不多算及格。’随后我父亲做了演示。顾留馨对我父亲讲:‘这样的功夫,除了您,在上海现在没有人能做到。’”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支一峰师兄讲,他自己身上的感应有一点,手指上的透力有一点,其它的功夫还没有练出来。这是因为文革中他停了一段时间练拳。

肖德昌师兄能用两脚的脚尖站马步,双手合十,眼看太阳,一站一个时辰。肖德昌师兄不仅身体柔如蛇蟒、疾如闪电,而且身上不怕打,他的头、脸、眼睛、太阳穴、甚至咽喉、裆部都不怕重击。他出拳时带着疾风、重如铁锤,一般人看着都怕。张烈师兄练龙形时,前后换腿,身体重心上下不起伏。练习蹲起时,蹲时臀部着地,起落过程身体始终竖直。这种功夫看似平常,但一般拳师做不到。这是功夫。

因此,不要说上一辈,就是以我辈中的这些师兄为标准,我也是属于没有功夫的。而这几位师兄在我同辈中还不及陈冲斗、董岳山、牟八爷、陀五爷、胡六爷等一干师兄的功夫。



没功夫能练习技击否?能打人否?

我认为没功夫也能练习技击,若与对手的实力相差不过大,也有致胜之机。但所练的内容、打人的方式与有功夫的人有很大不同。

没有功夫人遇到有功夫的人,最好的战术选择就是跑,如果跑也跑不动,那就只有挨打了。因此没有功夫,与人格斗,体能是基础。有体能,还要有战术、有技巧、有心法,才有致胜的可能。

因我没有功夫,因此我的战术就是看和跑,看中跑,跑中看。面对对手,不要贸然扑上,而要注意观察对手的动机,保持距离,捕捉时机。步法要自然、活便,要有距离和节奏感。与人相斗时,一般保持1.5米到2米左右的距离,这个距离攻防都在一步之间,在这个距离范围,尤要注意对手的用腿,如高鞭腿、转身蹬腿和下潜抱摔等。对手刚露动腿之兆,要快速进身。对手刚有下潜之意,就要顺势退步下砸。此外,还要避免缠斗,要突进急退。更要有胆气,窥测到时机时,要敢进,敢放。最后,进则攻其要害,放要使之似挨实空,进退不可有任何征兆。周剑南先生曾讲其技击心法——反其道而行之。

此为何意?以我个人的体会,若对手右拳从我的左侧攻击我头部,逼我头向我右侧(即对方的左侧)闪避,这时我不可向自己的右侧方向闪避,因为对方的左拳或左侧高鞭腿早以埋伏在那里与其右拳的攻击相接,形成连续攻击。而要哪里来即由其外侧向哪里进,闪赚的路线甚是关键。

技巧不在多,而在纯熟。平时练拳,要有五、六手得心应手的打法,要练至纯熟,成为本能。至于选择哪些打法练习,因人而异,总之选择自己用着顺手的,有感觉的,同时远近、上下、拳脚都要有一手,每一手要力道充足,能够相互组合。

实战时的心法,一要狠毒,要有吃掉对手的心意。二要沉静,最忌慌乱,尤其在被动挨打时,更要沉静,感知彼意而用之。三要忍耐坚持。实战时,首要避免被对手重击,合理分配体能,沉静、忍耐、体察细微、攻守无心、因敌变化、因势利导这八条是在实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

所以对于如我这类没有技击功夫的人当与人技击时,要义为:体能、身法、步法、力度、速度、组合、位势、心法。

孙门前辈打人只有一,这是功夫所在。我没有功夫,所以做不到打人只有一。因此,讲这些自己的体会,介绍没有功夫的人是如何练习技击、如何应对实战。

有人说,你介绍的这些不也是功夫吗?怎么讲是没功夫呢?

答:相对孙氏拳的技击功夫而言,我介绍的这些体会以及诸多要义都属于没有功夫的人的打法。当然练习这些也需要下番功夫。当年,我向孙剑云老师请学技击。孙剑云老师传授我“一根筋”练法,我练不了。孙剑云老师说:“这个你都练不了,你就是个玻璃人,谈何打人?”

所以,我说我没有功夫,绝非自谦,我是真没有功夫。

有人会问,你的这些技击经验与你练孙氏拳有何关系吗?

答:不仅有关系,而且大有关系。我没有练过别的拳术,迄今为止,我研究孙氏拳28年,但总共加起来只练过大约600个小时左右的孙氏拳。所产生的效果大略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生理特征有了一定的变化,反映在肩胯脊椎松开的程度。

2、提高了气息与运动和劲力协同的程度。

3、劲力的发放模式更加合理。

4、技击技法、打法源自对孙氏拳三拳拳式的体悟与演化。

5、深化了对技击以及技击功夫的认识。

当然,由于我在孙氏拳上没有下什么功夫,所以,我的技击经验是建立在孙氏拳学龄前幼稚班基础上的体悟。

有些人听我这么说,一定非常失望,他们会质疑:你既然没有功夫,还谈什么拳?

遗憾的是,很多人练了大半辈子拳,连孙氏拳学龄前幼稚班的水平也没有达到,对技击完全不懂,其认识南辕北辙。他们对技击的认识上还不如我。所以,我不揣浅陋,将我这些非常肤浅的经验做个介绍,抛砖引玉耳。

有人见我这么讲,一定又要撇嘴,他们认为,打人靠的是功夫,就算你的认识比别人高明又怎么样?到时候动起手来,挨揍的还是你。

果真如此吗?当然功夫是基础,但在差距不是特别悬殊的情况下,胜败并不那么绝对。以我的实践,曾打败过一些功夫比我大的人,其取胜的关键就是在认识上。尤其对练习技击,认识就更重要。我以为,认识是提高技击能力的第一要务。决定着你练什么和怎么练。比如摔跤。

摔跤一般分设场撂地和体育竞技两种,前者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后者有明确规则,这两种实际上属于同一类,共同点都是以把对方摔倒在地,或使对方先倒地为能事。所以,如何把对方摔倒是这类跤师研修的技艺。技击家则不然。技击家也研修摔跤,但目的不是研修如何把对方摔倒,而是研修在摔的过程中如何击垮对方,摔只是手段,是过程,击垮对方才是目的。目的不同,带来的技术也就不同,虽然在某些技术上有交集,但两者的技术体系、训练手段是不同的。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知道我要学哪些摔法,以及如何练这些摔法,而不会盲从,甚至走弯路。

阚春先生给我讲过他的摔法,他的摔法是为实战技击服务的,所谓武跤,用于格斗,这种跤法不能用于摔跤比赛,因为把把伤人,属于犯规动作。其基本技法有20个字:勾别拐踹挑,缠拧翻背靠,撕搓领剪绞,滚崩捅托抱。其特点是,不在乎自己被对方摔倒,而是研修如何利用在对方摔自己的时候,自己怎样打击对方要害,取得一击制敌的效果。阚春先生表演了几个动作,虽年近80,但动作轻快、变化连续、迅疾。如今在门内未见其他人懂这种摔法。

刘子明先生曾对我讲,当年孙存周先生告诉他,太极之理可用于所有拳法之中,不惟粘黏连随,让对方以为得手之时与之势,正是我最佳打击对手之时,即制胜之机势也。

所以,修为预知彼意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刘子明先生讲,察得彼意而用之,乃技击制胜最为省力之道。你打了他,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打的。此中神完、意真、气足、身活、法圆乃技击制胜之五要。技击之理,乃因敌成体,不可拘泥于一派之法要。

刘子明先生的整体爆发,其功力之强悍令人惊骇,我曾问他:“您这种劲力要是打上谁,他不死也废了。”刘先生讲:“那是得打上啊,若打不上,弄不好就得缠斗,那就得用别的办法。”我问:“什么办法?”刘先生说:“一抖、二摔、三擒拿。”我问:“怎么抖?”刘先生演示了一下,呼啦一下,好象周围的空气都在颤动,真如狮子抖毛一般。刘先生又说:“对方抱住你,两人重心未合时用抖。已经扭在一起了就得用摔。摔要有力气,更要有巧劲,高手善于顺着对手的劲摔对手,你摔我的时候就是我摔你的时候,跟太极拳推手一个意思,更要瞬间把摔与拿和打结合一体,顺势合成一个动作,格斗中摔法跟摔跤比赛不同,不在乎谁先倒地,而在乎倒地过程中谁能借势拿住或打上对手,出其不意给他致命一击。这才是真本领。当年我教省府卫队时,教的就是这种摔法。省府卫队那些侍卫身强力壮,有力气,短期受训,一年一期,所以教他们这个。练这种摔法一年下来就练的差不多了。”

刘子明先生还讲:“拿有轻拿、重拿,轻拿是拿对方劲路,使对方不得劲。重拿是摘筋卸骨,这是有讲究的,不讲究的,就是伤筋断骨。好拿不如烂打,这是讲没倒地的时候,如果两人缠扭在一起滚到了地上,会拿的就显出威力。过去练拿经常要满地滚,一些有身份的人不喜欢这个,他们喜欢推手,推手是雅事,但一般那种推手没这个实用。推手也分文武,真正的高手不怕会摔跤的,也不怕会拿的,象孙存周、孙振岱他们,他们二位若沾上对方,对方就完了。”

其实孙存周、孙振岱等先生不怕摔拿,是因为他们都精通摔拿,如同精通踢打一样,其艺本通于此,并高于此。故得其一万事毕。

所以,实战性(非表演性、非竞技性)技击技术要踢打摔拿全面发展,只擅长一样是远远不够的。如今一些武术练习者只注重发力,所谓整劲。有人说发力是技击的核心,这话其实是很片面的,准确地讲发力只是技击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实际格斗中的情况与相互切磋试劲是不同的,对方不会站着不动让你发,对方也不会送过来让你发,对方总是要进进退退、避实击虚,杳渺不定,所以技击技术必须全面,是谓法圆。否则必然要吃亏的。

我讲过技击有高雅的技艺,有高雅的技艺自然就有野蛮的技艺,但高雅常常不如野蛮在格斗中有效,但也不是绝对的,要看各自的功夫以及修为高雅技艺者所达到的境界。

野蛮也有程度的区别,野蛮中最不容易被当代人接受的是咬人,但在实战格斗中咬人占有重要地位,古泰拳中咬人有时能决定着最终的胜负。中国格斗家,因咬人不雅,故多不外宣,但并非不练不传。

咬看上去粗野,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咬人同样需要训练,同样需要有技术、有功夫,需要与踢打摔拿融为一体。咬人的功夫主要体现在咬合力上,有力者可将对手的小臂骨咬断。咬技的技术体现在如何在缠斗中咬对手的致命处,如颈动脉,或咬对手的薄弱处如脉门、鼻子等。咬有切入咬和撕咬两种,各有所用。

有人问,孙氏拳练咬人否?

答:不练这个。

那么为什么不练这个?不是因为这个野蛮不雅,而是这个属于下乘之技。更因为修为孙氏拳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能使内劲充实,内劲充实后,周身如有电流,使对手根本无法咬住自己。咬人对内劲深厚者无用。

有一年齐公博先生回乡行路颇急,在村口突有疯狗自后面扑来,在疯狗咬上齐公博先生大腿的一瞬,疯狗突然松口,就地翻滚,乡人大惊。乡人随齐公博先生回家,亮开衣裤一看,大腿上竟连牙印都没有。齐公博先生说:此内劲之功也。

一百年前,孙禄堂先生就指出:修为内劲者得其一万事毕。所谓化无限为有限,并归于一。孙禄堂先生为此建立了完备内劲的体用体系。这是迄今为止实战技击领域的最高成就。

但是若没有修为到在技击中由内劲统御的境界,那么咬人就不失为制胜之一法。不要因为其野蛮粗鄙就不去研究练习,否则在生死格斗中是要吃亏的。

在当代各派的健在者中未见在内劲上有真实造诣者,所见者巧妙仅体现在推手中,凡全接触式技击无不凭借后天的血气之勇。因此要练体能,练力量,练技法,对于练习实战格斗者,不仅要练踢打摔拿的功夫,还要练咬人的功夫。即使你在生死格斗时仍不屑于去咬人,但也要学会如何对付对方咬你。咬技,技击格斗一大类也,不可不究。

在实战技击上,粗野的技法易学易练,高雅的技艺难入其门,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从下流易,步高尚难。当代所流行的技击技法多为下乘者。习下乘之技击,若体能和力量均有一定基础,则确如刘子明先生所言,年余即成。如拳法,只需掌握一种发力模式,即回旋式打法。腿法掌握两种,鞭腿和踹腿,摔法掌握一种,即潜身抱摔。拿法掌握一种,即锁绞。先将此五种技法掌握熟练,使每种技法都能自然演化出多种变化,再将五种技法能相互组合,形成战术。同时不断提升体能和力量的专项素质,则年余后,技击能力大进,对付一般街上的徒手搏斗,绰绰有余。

那么什么是回旋式发力模式,就是直、抛、栽、钻、劈、摆、挂弹、反背等拳法都是通过一种回旋式动力模式来完成。

同样,鞭腿虽有高低,其发力模式仍是一个。踹腿亦然,正、侧、转身踹等,形式不同发力模式是一个。

抱摔、锁绞也是如此。只有当通过一种劲力模式来支配多种技法的时候,这种技术才便于应用。

而这里的一拳、二腿、一摔、一拿五种劲力模式,都是便于掌握的技术。加以体能和专项素质的力量训练,技击能力会迅速提高。但这种技击能力的基础是后天血气之勇。一旦当体能、力量下降,其技击能力也将大幅度下降。我见过的一些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等所谓的内家拳拳师,他们在技击时,其实也是依仗着后天血气之勇。因此,当他们与只经过短期现代格斗训练的青年人较量时,竟无任何优势可言,并由于打法固化,专项素质不强,造成其劣势明显。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练习现代格斗的年轻人认为传统武术不能打的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法甚多,但大体有四:踢打摔拿。有人加上个靠,其实靠属于打法之一,孙氏形意拳的十六触打中就有靠打,孙氏太极拳的开合手、搂膝拗步等式中也含有靠打。传统武术的技击家要踢打摔拿四艺皆精,只有四艺皆精才称得上是实战技击家。我辈中如董岳山、陈垣、肖德全、肖得昌、牟八爷、胡六爷、驼五爷、张玉书等皆称得上是四艺皆精的实战技击家,其中一些战例在以前的短文中多有介绍,这里无须赘述。

在孙氏拳中踢打摔拿四艺皆以内劲为基础,以内劲为统御,但四艺各自的劲力特点及其练法相互又有区别,各有擅场。孙剑云老师在世时,零零碎碎地谈到过一些。讲的多是老师所见的情景,老师没有讲自己的体会心得。孙剑云老师讲:“家里因为我是女孩,练习踢打摔拿难免要摸爬滚打,多有不便,就没让我练这个,主要让我练习剑术,能用剑防身就行了。”

技击之道,上乘者,内劲统御技法,所谓运合天地之势也。中乘者,拳劲合于技法也。下乘者,力量加入技法也。如今技击流行于下乘,乃时代之大势所趋也。

以前我曾撰文多次阐述过孙氏拳的修为方法是极还虚之道,这里包括空静、自然、和顺、均衡、极致、虚无等,言殊而实一,由此蓄神养气,次第易骨、易筋、洗髓之功候,修为孙氏武学,略得一二即神乎其技。如我辈中董、陈、牟、赫(陀五爷)诸兄之艺高蹈一时,宇内难有企及者。

此外,张玉书力断牛骨,支一峰力透心髓,信手而来,皆出自然,亦属我辈中能者。

然而自此之后,经多年走访各地,访求各派,在劲力表现上未见能步其尘者,时至今日,能者何在?翘首以盼!

当今所见各派擅长发力者,只有强弱之差,而无劲性高低品别,各派之间只存有微异而已,皆流于后天俗劲,如摇肩纵胯、抖擞惊弹、鞭打摔拍、提撞硬楔等,形异质同,至于借声、借念,形色拔张等,华外而粕内,皆不能合于天地之德,不能复本然之性,自然不能超乎实力。此皆在于不通修养之故。

当然,通于修养之人未必就能修得超凡之功夫,而不通修养之人,则必不能修得超凡之功夫。

何谓修养?心性功夫,心性合天地之德,复本然之性体者,武艺才有超凡脱俗之可能,所谓养气化神者,不在站桩、打坐、拳式之形式,全在心性修养,曰恬淡虚无,曰中和。如此真气才能得以充实,达于神明。

何以神明?则如孙振岱先生所言:“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而,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遂臻此境也。”

然而世上习武者,多不明技击功夫与心性修养的关系,以为是牵强附会之说。心性修养的功夫不济,即使下功夫苦练,其功夫亦不能脱离血气之勇,而流于俗。如某拳家,练了一辈子功夫,虽自成一派,到老屡被他人所辱,而无能为力,只能自叹“被猫欺”。再如某氏对自己的劲力始终不够自信,想靠非常之法来增强自己的爆发力,结果年仅33岁就英年早逝。此二位皆好标榜出新,而实际却入于流俗之功夫。

然而世事激变,时至今日,谈心性修养,如白昼问月,早已时过境迁。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习武者趋之若鹜的多是一些流俗的功夫,故流俗功夫大盛于今日武林。

大雅者质朴,流俗者浮华,武艺之流派、之修为亦是此理。

拳艺质朴者,动作平实,气力和顺,无剑拔弩张之态及赫赫抖擞之威,而是于无声无臭中效用神妙。

近人流俗,不近真道。因此孙氏技击这一卓绝之艺、武学真道早已随着孙存周先生而去了,即使尚存些许遗迹也大多被今日的俗尘所埋没,难见真容。

记得当年问孙剑云老师,如何练习发力?

师曰:“我不懂发力,用时还要发力那就晚了。我们家的拳其劲周流无始无终,感而遂通,刚柔变化皆出于自然。”

师又云:“发力是给人看的。只有赚人入瓮时那一下管点用。过去有的拳师招揽生意,多用此引人耳目。”

可见在剑云老师眼里发力乃流俗者所为。惜乎,如何才能在技击时其劲周流无始无终、感而遂通呢?因我功夫未到,不敢妄言也。唯有研修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以寻答案。

近来又有人谈“凌空劲”,张兆麒先生谈孙振川先生从他身边闪过,上了房檐,其步履之无声、启动之突然、身法之迅疾、劲势之强大,使他看不见人影,却感受到巨大威胁,无以抗拒,以致全身发麻。有人竟将这理解为是凌空劲,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孙存周、裘徳元、齐公博等先生也有孙振川先生这种能耐,齐公博先生人称“活电瓶”,某形意拳名家称齐公博先生:“简直碰不得。”但是,无论孙振川先生还是孙存周、裘徳元、齐公博等先生,他们这种能耐只是对人有效,对山石土木恐怕就无效了,至少我没有听说过。

有人说杨班侯的凌空劲能令五丈外的土墙摇动,我对此执疑。原因有三:第一我的知识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能够作用于土墙的只有机械力,杨班侯通过出拳将自身的生物能转化为具有如此大的机械力的风能,这在生理构造上不可能实现。第二与史料中记载的杨班侯差异太大。第三假定就算有这种功夫,也非上乘功夫,为什么杨班侯要练这个?这与太极拳的功夫有关系否?说明编这种故事的人,对拳术理解的境界太低。杨班侯的造诣还是在巧劲上,虽然无缚鸡之力,却能跌千钧之士。这才是太极拳的造诣,该是杨班侯之所长。

有人说,都是前人的传说,人家写杨班侯的凌空劲能五丈外摧动土墙,你说不可能。那为什么孙振川、齐公博身上如有电流,你就认为是事实?难道你亲身体验过?

答:虽然两者我都没有体验过,但隔空五丈摧动土墙,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地球上的生物界也没有先例。此外也不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身体带电,尤其在遇到危险时放电,就人体的生理构造来说具有可能性,在地球现有的生物中也有一些例子,如电鳗等。因此,虽然两者都是传说,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支一峰师兄对我讲,他父亲当年一个惊打,虽未碰到对手。却令对手身上出现乌青。被对手认为是凌空劲的作用,其实这是对手在一惊之下,自己的肌肉突然收紧,身体机能准备不足,自己伤了自己。

功夫纯熟之后,表现出来的效果常常很神奇。


支一峰先生对我讲过一件事,有位练十大形的拳师来看他父亲,谈到了形意拳的三体式,对方认为站三体式不如站马步桩稳。支燮堂先生说:“站三体式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起来即稳又快。”来人颇不解,于是支燮堂先生离开那人五六米之外以三体式站定,说声“看好。”话音未落,支燮堂先生已经到了那人面前,前手到了那人脸上,还是一个三体式。那人一惊,说:“没看见你动,你就到了。”再试一次,还是如此。那人说:“你这个三体式能练出来神行太保的功夫。动起手来,有你这一手就够了,谁也不在话下。”

孙振岱先生说齐公博先生“进步势如山飞”,指的就是这种架子不动、整体飞移、疾不见形的功夫,支燮堂先生也练到的这一步。有了这个功夫,威力就大了,动静一体,这是孙家形意拳的特点之一。

怎么练出来?

还是从基础练起,在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上下足功夫。

孙振川先生倏忽间身如电闪一般上了房檐,其基础也是孙氏形意拳。孙振川先生教人都是从孙氏形意拳入手。

当代同门中后藤英二有一点整架子移动的追求,不过是跳来跳去,速度没有出来,有画虎不成之讥。更大的问题是他的架子虽整,但太过刻意,身不松,松整未能统一。因他不懂站孙氏三体式之意,所以虽然刻苦练了多年,还是没有练出孙氏形意拳真功夫。要练出孙氏拳的功夫,一要明理善悟,二要心定持恒,三要修养心性。其中明理第一。如此拳脚之道可通天道,天道呈现于拳脚中,自能运合天地之势,行于手足之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