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秦岭之尖 2018-01-27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根据文献资料,夏商周三代时就设置有“三公九卿”。

《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

殷商也设置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初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 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在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 以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为九卿 。

其中“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西汉初承秦制,设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庶政,设御史大夫监督百官,设太尉管理军事。但太尉不常置。

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倡导礼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但西汉古文经学家根据《周礼》认为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今文经学家则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汉武帝晚年,想方设法限制丞相权力。到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的重臣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均担任过大司马大将军。于是大司马权力超越丞相。

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到与丞相相等,基本确立了大司马、大司空与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

不仅如此,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位高而无实权。

西汉未年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王莽建立新朝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27年后才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司空的职能已经从往日的监察“改行”去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仍以太尉居首位。

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成为他们的党羽和亲信。

按照经学家的解释,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怪异灾害,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一旦怪异灾害皇帝就将罪责推给三公,所以当时每有水旱等灾害,三公常被罢免。此时的三公或许是史上最悲催的三公了。

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就直接指出三公有名而无实,“备员而已”。

到东汉末年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直接罢去三公复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从此,两汉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暂时中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