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 弟 的 别 名
编著:田家双 兄 弟 的 别 名 伯季 兄弟。唐 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薛公神道碑文》:“近世诸薛群从伯季,死丧犹相功缞者数十人。”宋 释心月《送李国史》:“父翁伯季忠清节,凛凛同班立圣朝。次第到孙孙又子,老僧屈指日非遥。”宋 陈傅良《酬蕃叟弟韵》:“朋游同一辈,伯季自相师。”另,指兄弟排行里的老大和最小的。《孔丛子·连丛子下》:“吾闻孔氏自三父之后,能传祖之业者,常在于叔祖;今观《连丛》所记,信如所闻。然则伯季之后,弗克负荷矣。”明 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謇祖生三子,长钺,仲即镇季釴……镇豪宕任侠,不事生产,又弗业儒,然骞祖顾独爱之,逾于伯季远甚。” 伯仲 兄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郑玄笺:“伯仲,喻兄弟也。”唐 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呜呼!分同伯仲,古则拜亲。”宋 苏轼《和王斿》:“迟留岁暮江淮上,来往君家伯仲间。”宋 尤袤《全唐诗话·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清 钮琇《觚剩·佞佛》:“魏里丁清惠公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另,亦指兄弟的次第。前蜀 杜光庭《虬髯传》:“问其姓。曰:‘张。’问伯仲之次。曰:‘最长。’”又,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清 孔尚任《桃花扇·骂筵》:“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王季思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意指朋党。”清 曹寅《秋饮》:“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又,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汉 班固《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又,喻不相上下。晋 王羲之《与谢安书》:“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宋 秦观《代贺王左丞启》:“学穷游夏之渊源,文列班杨之伯仲。”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西山兰若,碧云、香山相伯仲。” 常棣 木名,喻兄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宋 黄庭坚《黄颍州挽词》:“脊令鸣夜雨,常棣倚春晖。”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常棣之华’,《小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唐棣之华’,逸诗也。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而因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及攷《尔雅》诸书,乃知常棣,棣也,子如樱桃,可食;唐棣,栘也,似白杨,凡木之华,皆先合而后开,惟此花先开而后合,故曰偏其反,而反则不亲矣,岂可以比兄弟乎?” 弟昆 弟兄。唐 杜甫《彭衙行》:“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宋 苏轼《东坡》:“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宋 黄庭坚《古豪侠行赠魏邻几》:“琅玕乃未赠,交好如弟昆。”宋 李洪《送子都兄赴建康粮料》:“登临怀古情何限,想对三茅忆弟昆。”宋 项安世《都下次韵酬松阳叶叔文》:“羡君金玉好弟昆,况有百年闾里恩。”元 师严《大阅》:“既同事王室,于义如弟昆。” 弟兄 兄弟。《墨子·非儒上》:“丧父母,三年其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唐 杨巨源《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滕大尹鬼断家私》:“我爹做过太守,止生我弟兄两人,见今哥哥恁般富贵,我要一件衣服,就不能勾了,是怎地?”另,弟。《元典章》:“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贵。”元 无名氏《赚蒯通》:“我与那相识每会合,宾朋每同坐,都是些羊弟兄,狗哥哥。”又,哥。《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三国志平话》:“玄德归宅,与二弟评议……张飞言曰:‘弟兄放心,我独自去破董卓,诛吕布。’”又,对同辈表示亲切的称呼。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弟兄休作外,几盏儿淡酒,聊复致谢。”《水浒传》第九十回:“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又,不相上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无辱又无荣,论文章是弟兄。” 棣蕚 喻兄弟。《晋书·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悴荆枝,性合则华承棣萼。”唐 杜甫《至后》:“梅花一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仇兆鳌注:“棣萼,以比兄弟也。”唐 李峤《被》:“孔怀欣共寝,棣萼几含芳。”唐 方干《上越州杨严中丞》:“连枝棣萼世无双,未秉鸿钧拥大邦。”明 陈汝元《金莲记·归田》:“似这般桑榆景逼,怎能彀棣蕚荣归?” 棣华 喻兄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因以棣华喻兄弟。《晋书·张载传赞》:“载协飞芳,棣华增映。”唐 张说《息国长公主神道碑》:“恨棣华之半缺,悲瑶草之先化。”宋 王禹偁《寄状元孙学士》:“唯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宋 郭应祥《点绛唇》:“棣华辉映,相对开三径。” 鄂棣 喻兄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以鄂棣喻兄弟。鄂,通“萼”。清 郑鉽《送族弟瀛洲之官安县七十韵》:“未敢散萍蓬,何时聚鄂棣。” 萼跗 喻兄弟。萼,花萼;跗,通“柎”,花萼房。比喻兄弟。唐 张愿《秀士张点墓志》:“痛萼跗之不禄,悲涕泗之无从。”
二季 指兄弟。唐 李白《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唐 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宋 陈师道《赠二苏公》:“一翁二季对相望,奇宝横道骥服箱。”另,指夏殷两代的末世。《晋书·秦秀传》:“周公吊二季之陵迟,哀大教之不行,于是作谥以纪其终。”又,两个季度。《新唐书·王彦威传》:“坐祝辞误,夺二季俸,削一阶。” 匪他 兄弟的代称。《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谓都是兄弟而非他人,后用为兄弟的代称。三国 曹植《求通亲亲表》:“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晋 卢谌《赠刘琨》:“义由恩深,分随昵加,绸缪委心,自同匪他。”唐 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几年一会面,今日复悲歌。少壮乐难得,岁寒心匪他。”宋 文天祥《第一百七十一》:“天衢阴峥嵘,岁寒心匪他。平生独往愿,零落首阳阿。”宋 韩元吉《远游》:“赠以白玉环,绸缪期匪他。” 跗萼 喻兄弟。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赵郡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唐 李峤《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另,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北周 王褒《送观宁侯葬》:“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唐 刘禹锡《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清 乐钧《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行雁 指兄弟。谓如雁之飞翔有序。清 赵翼《吴门喜晤王述庵司寇》:“繄余年亦七十七,幸附殷兄列行雁。”成行的飞雁。唐 李溟《无题》:“向月片帆去,背云行雁来。”另,谓平行、平列。《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郑玄笺:“雁行者,言与中服相次序。”《北史·薛叔传》:“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使义均行雁,次若贯鱼,勘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 华蕚 喻兄弟。同“华鄂”。晋 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华蕚相光饰,嘤鸣悦同响。”吕延济注:“华蕚,喻兄弟也。”唐 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见千条之绿杨,折一枝以相赠,则华萼情在,吾无恨焉。”宋 苏轼《赐皇弟大宁郡王佖生日礼物口宣》:“乃眷贤王,笃生兹日,本枝之庆,华萼相承,宜分廏库之良,以致乔松之寿。”另,指唐玄宗所建的花萼楼。唐 元稹《连昌宫词》:“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华萼废。” 脊令 喻兄弟。亦作“脊鸰”。即鹡鸰。水鸟名。《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毛传:“脊令,雍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耳。”郑玄笺:“雍渠,三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后因以喻兄弟友爱,急难相顾。宋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清 卓尔堪《题脊令图》:“脊令飞鸣声不息,先急后悲何凄恻。” 鹡鸰 喻兄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唐 韩愈《答张彻》:“冏冏抱明琏,飞飞联鹡鸰。”宋 叶适《送巩仲同》:“天催鹡鸰玉楼去,漱流不并龙洲旁。”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不为雁序而作鹡鸰,明知弟幼弱,不加防护,任其独行,不饱豺虎,必遭颠坠。”另,鸟。晋 葛洪《抱朴子·守塉》:“鲲鹏戾赤霄以高翔,鹡鸰傲蓬林以鼓翼。”《水浒传》第一二○回:“双双鸿雁,哀鸣在沙渚几头,对对鹡鸰,倦宿在败荷汀畔。” 鹡鸰枝 喻兄弟。宋 黄庭坚《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 少小看飞腾,中年嗟远屏。风撼鹡鸰枝,波寒鸿雁影。” 金兰 指结义兄弟。明 许自昌《水浒记·党援》:“为救金兰,奔走直如飞电,取道到 忠义堂 前。”另,指契合的友情,深交。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易》美金兰,《诗》咏百朋,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自昔把臂之英,金兰之友。”吕延济注:“金兰,喻交道,其坚如金,其芳如兰。”唐 岑文本《冬日宴于庶子宅》:“金兰笃惠好,尊酒畅生平。”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倅》:“气味已投,金兰分定。”又,酒名。宋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酒》:“使虏至燕山,得其宫中酒,号金兰者,乃大佳。燕西有金兰山,汲其泉以酿。” 荆花 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前蜀 贯休《杜侯行》:“雁影参差入瑞烟,荆花烂熳开仙圃。我闻大中咸通真令主,相惟大杜兼小杜。”宋 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伯兄乃汉司徒掾,季子亦唐行秘书。只愿荆花常烂漫,莫令瓜蔓稍稀疏。”明 陈汝元《金莲记·同梦》:“坡(苏轼)对颍(苏辙)介:‘分离累岁,多萦棣萼之怀;相聚一堂,实切荆花之喜。’”另,紫荆花。观赏植物,春天开花,花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唐 白居易《晚春重到集贤院》:“满砌荆花铺紫毯,隔墙榆荚撒青钱。”明 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荆花春风正暖,知甚时腾翥,笙簧圣治,徜徉天馆。” 荆枝 喻兄弟。南朝 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唐 杨炯《恒州刺史王公神道碑》:“兄国卬,谷州刺史;弟国稀,仁州刺史:荆枝擢秀,棣萼生光。”唐 黄滔《送人往苏州觐其兄》:“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 荆株 指兄弟。南北朝 庾信《别庾七入蜀诗》:“由来兄弟别,共念一荆株。”清 孙枝蔚《赠汪舟次》:“三冬辞裙布,万里隔荆株。” 具尔 兄弟的代称。《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具,犹俱;尔,通“迩”。本为都很亲近之意,因上句有兄弟二字,后遂以为兄弟的代称。晋 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李善注:“具尔,兄弟也。”唐 卢照邻《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心灰两寂,长无具尔之欢;形木双枯,将有终焉之志。”唐 赵征明《回军跛者》:“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孔怀 兄弟的代称。原谓兄弟间甚相思念。《诗·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郑玄笺:“维兄弟之亲,甚相思念。”《隶释·汉慎令刘修碑》:“建宁四年五月甲戌卒,二弟龙纯,挛哀孔怀。”后用为兄弟的代称。《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叙》:“辰不以暗浅,得因孔怀之亲,数与辂有所谘论。”管辰,管辂之弟。《晋书·熊远传》:“尧取舜于仄陋,舜拔贤于岩穴,姬公不曲绳于天伦,叔向不亏法于孔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与长沙顾母书》述从祖弟士璜死,乃言‘痛心拔脑,有如孔怀’。心既痛矣,即为甚思,何故言有如也?观其此意,当谓亲兄弟为孔怀。”唐 李峤《被》:“孔怀欣共寝,棣萼几含芳。” 昆弟 同昆仲,指兄和弟。喻亲密友好。《史记·荆燕世家》:“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汉书·邹阳传》:“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汉书·匈奴传上》:“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欢。”《东周列国传》第九十二回:“今秦楚嫁女娶妇,结昆弟之好,三晋莫不悚惧,争献地以事秦。” 清 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墓志铭》:“友于昆弟,雍穆无间。” 昆季 兄弟。长为昆,幼为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于诸昆季,友爱弥笃,呼宁王为大哥。”宋 曾寓轩《沁园春》:“记适遵昆季,迭行沙路,育充伯仲,并在金瓯。”宋 曹勋《王德言枢密生日》:“庆源淮渎正滔滔,昆季中间誉最高。”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终日品诗论画而已。更有夏淡安、揖山两昆季,并缪山音、知白两昆季。” 昆友 兄弟和朋友。唐 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清 曹寅《饮浭酒》:“眷言酌昆友,陶然知水奇。”唐 李乂《饯许州宋司马赴任》:“地惨金商节,人康璧假田。从来昆友事,咸以佩刀传。”宋 刘子翚《六言》:“黄卷箧中昆友,白醪杯裹圣贤。我愿长闲足矣,人怜独处萧然。” 昆玉 称人兄弟的敬词。元 关汉卿《单刀会》:“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供荆州以为养军之资。”《二刻拍案惊奇》:“快不要行礼。贤昆玉多是江湖上义士好汉,下官未任之时,闻名久矣。”《再生缘》:“王亲,你又并无昆玉,想到了高年父母,就该应保重身体了。”另,昆仑山之玉。多用以形容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南朝 刘孝标《辩命论》:“琎则志烈秋霜,心贞昆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南朝 陆倕《新刻漏铭》:“陵机之赋,虚握灵珠;孙绰之铭,空擅昆玉。”李周翰注:“灵珠,昆玉,喻文章之美也。”唐 陈陶《寄兵部任畹郎中》:“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又,对别人兄弟的美称。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继》:“(继)与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清 潘永因《宋稗类钞·博识》:“陆士衡兄弟产于昆山,后人因称兄弟为昆玉,言其如昆山之玉也。” 昆仲 称人兄弟。长曰兄,次曰仲。唐 黄滔《颍川陈先生集序》:“父讳贽,通经及第。娶江夏黄夫人,贤而生先生,无昆仲姊妹。”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七:“上遣太宗与倜叙齿为昆仲,倜循走,叩头泣谢。”宋 方回《后秋思五言》:“五房十昆仲,独许一身存。今日重阳日,登楼欲断魂。”宋 曾丰《题三衢汪学士听雨轩》:“公家如许如昆仲,不数河东旧三凤。”《镜花缘》第十一回:“唐敖问起吴氏昆仲事业,原来都是闲散进士。” 连棣 指兄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遂以棣华喻兄弟,连棣喻结为兄弟。 连蕚 喻兄弟以及兄弟间关系亲密。《魏书·咸阳王禧传》:“仲尼在乡党,犹尚恂恂,周文王为世子,卑躬求道;禧等虽连蕚宸晖,得不尊尚师傅也?”唐 张大安《奉和别越王》:“盛藩资右戚,连蕚重皇情。”另,花萼相连。唐 钱起《紫参歌》序:“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飞禽羽举,俗名之五鸟花。”清 彭孙贻《三迭前韵示信弦》:“花发长连蕚,蒲生岂上塘。” 鸰原 兄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因以鸰原,谓兄弟友爱。唐 杜甫《赠韦左丞丈济》:“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宋 范成大《新馆》:“鸰原定相念,因风报无恙。” 母昆 同母之弟兄。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李善注:“《汉书》曰:‘孝文皇帝、窦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昆,或为弟。” 手足 喻兄弟。汉 焦赣《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斗,手足纷拏,伯伤仲僵。”宋 王禹偁《拟追封建成元吉为巢王息王制》:“顷念宗祧之重,致忘手足之情。”《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另,手和足。《淮南子·兵略训》:“凡此五官之于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神鸟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体而生,二头,四手足。”清 葆光子《物妖志·柳》:“肩推黄棘之门墙,缰锁情怀,桎梏手足以取辱焉。”又,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唐 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 棠棣 木名,喻兄弟。《诗·小雅·常棣》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三国 曹植《求通亲亲表》:“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唐 张九龄《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人伦用忠厚,帝德已光辉。”宋 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明 沈鲸《双珠记·遗珠入宫》:“棠棣久飘零,几回寂寂,闻鸟顿心惊。”另,花名。俗称棣棠。花黄色,春末开。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子罕》引作“唐棣”。《晋书·索靖传》:“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唐 李商隐《寄罗劭兴》:“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冯浩笺注:“《尔雅》分列唐棣、栘,棠棣、棣,而疏以《召南·唐棣之华》、《小雅·常棣之华》分属之。《本草》合引于郁李下。今且未细剖,而其花或白或赤,皆不言黄。故程氏谓今人园圃中有名棣棠者,花繁黄色,义山其指此耶?所揣颇似之矣。” 同根 喻兄弟。三国 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尝限植七步中成诗。植遂作《七步》诗以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常以同根比喻兄弟。明 刘基《感怀》:“闷对亭前紫荆树,同根那得却相离。” 同袍 谓兄弟。三国 曹植《朔风》:“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张铣注:“嗟我兄弟乖别同袍共彼之义。”明 何景明《发京邑》:“出入承明地,四海皆同袍。”《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军人用以互称。明 唐顺之《牌》:“纠我同袍,修我戈矛。”另,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吕延济注:“同袍,谓夫妇也。”又,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唐 王昌龄《长歌行》:“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宋 何薳《春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郭周孚)继于余中榜,登甲科。初与同袍伏阙,以待唱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高知县旁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埙箎 借指兄弟。亦作壎篪、埙箎。亦作埙竾。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宋 菊翁《朝中措》:“埙篪伯仲,翁前再拜,彩袖嬉娱。人羡一经教子,君今满屋皆书。”宋 裘万顷《端午上饶道中》:“遥想埙箎献亲寿,彩衣罗拜酌流霞。”另,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宋 陈著《次韵弟茝怀归》:“同声相应甚埙箎,雨夜联床只有诗。” 雁行 喻兄弟。唐 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明 张煌言《祭四叔文》:“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清 梁章巨《归田琐记·附兰省和韵》:“但惜雁行千里隔,不同绕膝学儿狂。”清 孔尚任《桃花扇·访翠》:“结罗帕,烟花雁行;逢令节,齐斗新妆。”另,飞雁的行列。南朝 梁简文帝《杂句从军行》:“逦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唐 卢纶《春夜对月见寄》:“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宋 王安石《寄晁同年》:“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又,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唐 李商隐《昨日》:“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又,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徐勉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勉举缅充选。”又,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又,同列。《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奖帝室,虽形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隶释·石经论语残碑》洪适释:“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刘宽碑阴,王曜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又,居前的行列。雁,通“颜”。《韩非子·存韩》:“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关下矣。”《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韩非子》‘先为雁行以向秦军’,《战国·韩策》‘韩,居为隐蔽,出为雁行’,《燕策》‘使弱燕雁行’,《晋·王羲之传》‘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又,侧身而进,形容恭谨。《庄子·天道》:“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侧身貌。”汉 桓宽《盐铁论·世务》:“上下交让,道路雁行。”清 昭莲《啸亭杂录·私造假印案》:“伺大员谈笑会饮时,将稿文雁行斜进。”《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陈澔集说:“父之齿,兄之齿,谓其人年与父等,或与兄等也。随行,随其后也;雁行,并行而稍后也。” 雁序 喻兄弟。唐 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序:“族弟秘书,雁序之白眉者,风尘一别,俱东西南北之人。”宋 楼钥《祭叔父郴州文》:“雁序雕零,门户亦替。”清 柯煜《赠沈鲁瞻》:“客馆因依同雁序,霜天酬唱作龙吟。”另,有秩序地飞行的雁群。唐 杜甫《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清 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停泊处如鱼贯,如雁序,粉白黛绿,列舟而居。”又,形容整齐有次序。唐 李白《天长节度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鹤发之叟,雁序而进。”王琦注:“雁序,雁之飞也,若有行列,先后之序不相紊乱。” 友于 借指兄弟。三国 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唐 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唐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万里抛朋侣,三年隔友于。”唐 张说《至尉氏》:“慈惠留千室,友于存四海。”清 昭莲《啸亭杂录·亲骨肉》:“其连枝友于之爱,实后世所罕见也。”另,《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即以友于为兄弟友爱之义。《后汉书·史弼传》:“陛下隆于友于,不忍遏绝。”《魏书·良吏传·宋世景》:“世景友于之性,过绝于人,及道玙死,哭之哀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向杲)与庶兄晟,友于最敦。” 原鸰 喻兄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孔颖达疏:“脊令者,当居于水,今乃在于高原之上,失其常处,以喻人当居平安之世,今在于急难之中,亦失常处也……以喻兄弟既在急难而相救。”脊令,即鹡鸰,水鸟名。后以原鸰喻兄弟友爱,急难相助。唐 李商隐《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原鸰奕奕,沼雁驯驯。” 在原 兄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因以在原指兄弟。《北齐书·元坦传》:“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义?”《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七年》:“太宗保字螟蛉,剿拉同气,既迷在原之天属,未识父子之自然。”宋 洪迈《容斋五笔·汉书多叙谷永》:“予亡弟景何……尝见梁弘夫诵《汉书》,即云:‘唯谷永一人,无处不有。’弘夫验之于史,乃服其说。今五十余年矣,漫摭永诸所论建,以渫予在原之思。”宋 苏泂《接齐叟总干兄榇》:“舍棹灯明烟雨里,居人那识在原愁。” ![]() ![]() 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1200多个词牌子,1900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tjwztjs 本刊审核:田家双 本刊制作:冰雁无影 更 多 精 彩 |
|
来自: WENxinHANmo > 《别名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