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黄善寺 huang shan si 黄 善 寺 皇善寺位于郊区荫营镇坪上村,是荫营6村27座庙宇之一。皇善寺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明万历辛丑年(1601)清光绪癸巳年(1893),1995年、2011年又两次重修,才成为现规模。 皇善寺建在由石虎山蜿蜒而下的一条山脊南端的临河高地上,从东、从西进入寺院都得上坡。东面的山坡叫东寺坡,西面的山坡叫西寺坡,寺前的大平地叫庙坪,东西各有一株千年老槐树,直径都在3尺左右,树干高达20多米,树冠遮掩多半个庙坪。 从东寺坡、西寺坡上到庙坪,登上7阶石阶就进入山门过殿。殿内左右两边是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塑像。过殿左右是卷棚硬山顶钟鼓二楼。 穿过山门过殿就进入下院,迎面是一座凿刻精美的石牌坊,单门两石柱,两横石条夹着3块青石石匾。中间石匾有隶体“天竺流岳”,由下荫营人士、庠生苗淑秀书写,两侧的小石匾书写着石牌坊建立的年代和立石牌坊的人士。石牌坊顶部上有凿刻的仿屋殿石顶,整座石牌坊简洁大方、美观厚重。东殿是阎罗殿,供奉18阎罗,西殿是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 穿过石牌坊,再登上5节石阶,就是皇善寺的上院。正面位置座落着正殿,即大雄宝殿,为起脊硬山式建筑,檐下有4根45×40厘米的砂石,每根石柱粗壮高大,四角成内弧形,为4个大平面与4个小弧面组成的8面石柱。门额上高悬“大雄宝殿”的横匾。 殿内神台上供奉释迦摩尼。旧时的殿内佛像设有挑线、踏板,即现在的机关。人们进入大殿,脚踏在踏板上,佛像的手臂眼口,就会动起来,给人以灵动的感觉。左右两墙壁上画各有一帧精美的公案。画面上鸟欲飞,彩欲滴,叶欲摇,蠢蠢欲动,极其生动。 大殿东侧是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神像。退后6尺,屋顶为卷棚硬山顶。大殿西侧是圣母殿,供奉奶奶圣母神像。同样退后6尺,屋顶为卷棚硬山顶。两殿成对称设计,俱为无梁洞带前檐建筑。 上院的东殿是尧舜禹王殿,供奉尧舜禹神像。西殿是药王殿,供奉药王、虫王、二郎神神像。东西殿均为起脊硬山式建筑。上院内前栽有两棵千树,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有20余块记载历代寺庙修葺的石碑。 东院是一串相对独立的生活区,紧挨老君殿东墙有座通东院的小二门,把正院与东院连同。东院分为前里两部分,有独立的垂花大门为进出通道。 里部分建有3眼坐北朝南的窑洞,正窑与西窑相通,是历代僧人的住所。前部分的东侧是3间坐东面西的房屋,是存放物品的地方。最南面是东院的垂花大门。东院大门外不远处是寺院的茅厕,旁边栽植着3棵直径近尺的大枣树。 20世纪90年代前的皇善寺南北长36米,东西宽36米,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寺院,占地面积达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460平方米。整座庙宇中轴线贯通,上下院分明,建筑左右对称,硬山式起脊、卷棚房脊搭配,钟鼓楼耸立。 1952年,荫营煤矿占据寺院作为办公地。期间,神像被推倒,壁画被破坏,石碑被倒置,铁质、铜质器具被拉走。1958年,荫营煤矿在寺院中开办半工半读的荫营煤矿技工学校。1960年以后,技工学校停办,荫营煤矿家属入住,殿宇成了家属的宿舍,石碑作为放置花盆、器具的地方。山门过殿及地藏殿、观音殿的房顶被改换成耐火瓦。1968年,坪上村将皇善寺换回。1990年,为扩宽寺院前的公路,山门过殿、两侧的钟鼓楼及下院的东殿、西殿均被拆,东院的房屋、大门也未能幸免。1995年,坪上村对皇善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将无顶的石牌坊移挪至上下院之间位置,将原有的山门过殿、东西两侧的地藏殿、观音殿移建至上院台阶前。立《重修皇善寺碑文》于檐下。2011年,又进行了修葺,重塑了大雄宝殿及东西殿的神像,立《重修皇善寺大雄宝殿捐款名单》。 20世纪90年代,经过重修的皇善寺长22米,宽25米,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中轴线贯通,建筑左右对称,硬山式起脊、卷棚房脊搭配规制。大雄宝殿、老君殿、圣母殿、东殿、西殿建筑与东院里部分窑洞在规制上保持原样式,但上下院分明、钟鼓楼耸立的格局被破坏,寺院面积缩小,千年老槐树被伐,石碑被毁。 皇善寺在人们的记忆中,20世纪40年代,有赵海金带产出家当和尚。1995年重修皇善寺后,有寺主王小臭一直致力于寺庙的管理与维护,每至初一、十五打扫干净院落,大开庙门,接纳八方香客敬拜神灵,迎接远近游人前来观瞻。
![]() 传播区域文化 振兴地方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