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晓峰|关中

 一粒米的收藏 2018-01-28

编者按


      农历新年将至,大人们是不是在思忖除了惯例的红包外,应该给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新年礼物更加有意义呢?而大人们是否意识到被电子屏和辅导班“控制”的孩子离他们脚下的土地越来越远呢?面对这些问题,保马今日特此推送唐晓峰老师的文章《区域: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是第一个拥有“天府之国”称号的地方,唐晓峰老师以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带孩子从远古到今天,去重新认识曾频频出现在历史书中的“关中”,去感怀当初关中的盛况和魅力,从而去培养孩子“时间+空间”认知世界的方式。

      文章节选自《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一书,详情可见'每日一书“,感谢唐晓峰老师授权保马推送,并感谢其对保马的大力支持!另外读者朋友可关注“每日一书”,有福利彩蛋哦!!!

区域:关中

      区域认同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 它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人们对于区域的判断:哪个区好, 哪个区不好,哪个区对自己有亲切感, 哪个区是完全陌生的, 做哪个区的人得意,做哪个区的人郁闷,等等。

      在古代,关中曾经是最令人骄傲的地区。

     关中这个名字, 在今天很少用, 但稍一读书, 特别是读中国历史的书, 这个名字就频频出现了。关中在古代很有名。关中是个地区的名字, 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关中”的意思就是“关的里面”,那么“关”是指哪一个?关于这个问题, 古人留下了不同的说法。我们这里赞同唐朝学者颜师古的说法:“自函谷关以西, 总名中。”关, 是指函谷关, 关中, 即函谷关的里面, 在函谷关以西。这里有一个相对方位的问题。称关的西边是关中,证明说话者是以函谷关的西边为“里面”的。而东边就是关外。为什么西边是里面,因为在历史的很长的一个时期, 强大的都城, 比如西周的丰镐、秦国的咸阳、汉唐的长安, 都在关的西边, 那里是天下的腹心地带, 当然算里面。

       从自然地理上看, 关中的核心地区是陕西省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 平均海拔高度在500 米左右, 渭河平原北面是一层层升高的黄土高原, 西面是陇山山地。关中的东面有黄河、华山。关中平原实际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盆地。

      关中盆地平原上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是渭河, 渭河从西到东横贯关中, 最后注入黄河。渭河有一条支流也很有名, 叫泾河。有一个成语“泾渭分明”, 是说两件事情判然有别。泾渭为什么分明?这是一个自然地理现象。泾河之水在注入渭河的时候, 两条河的水并没有立刻混合起来, 而是你是你, 我是我, 并流了好长一段。岸上的人看下去, 两股水之间有一条界线, 两边水的颜色、浑浊程度都不一样, 差别十分清楚, 所以感慨:真是泾渭分明呀!后来, 这句话被引申开来, 比喻各种判然有别的事物,就变为了成语。

渭河平原


       在人文地理上讲, 关中有一个好处, 既有交通性,也有独立性, 两头全占着。这样的好地方在中国是不多的。说交通性, 是指它四面通关, 可以联络远方。比如西北面有萧关, 过了萧关可以到达宁夏、甘肃地区。关中的正北方还有一些通道,可以一直到达黄河河套地区。关中的西面有大散关, 号称川陕咽喉。秦汉时期, 刘邦大军所谓“暗度陈仓”, 就是取道这里。往东南看, 有武关, 过了关就可以到达南阳地区。往东更不用说, 过了函谷关就是发达的中原地区。说独立性, 是指它有山岭环绕的盆地特征, 上面提到的那些关, 和平的时候是通道, 而出现威胁的时候又都是便于据守的要塞, 能够为关中地区带来平安。

关中平原


    看一下当年刘邦决心定都关中时的一场对话: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 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 西有崤黾, 倍河, 向伊雒, 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 其中小, 不过数百里, 田地薄, 四面受敌, 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 右陇蜀,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 河渭漕挽天下,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 天府之国也, 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 留侯世家》)

    (白话翻译):刘敬劝说高祖(刘邦):“要把国都建在关中。”皇上犹豫不决。此时身边的大臣都是家乡在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都劝皇上到洛阳建都,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朝伊水、洛水,防守坚固, 完全靠得住。”但是留侯张良认为:“洛阳虽然有这些险要, 但它地区狭小, 方圆不过数百里, 而且土地贫瘠, 四面受敌, 这在军事上是不利的。而关中地区,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山、蜀山,沃野千里,南边有富饶的巴、蜀, 北方有胡人的牛马之利。关中依靠险阻而固守三面, 独以一面向东, 控制诸侯。诸侯安定的时候, 可通过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的粮食, 向西供给京师。如果诸侯有乱, 顺流而下, 足以满足出征军队的补给。此所谓金城千里, 天府之国。刘敬所言是正确的。”于是,高祖当天就起驾,西进,建都关中。

       原来, 关中是第一个拥有“天府之国”称号的地方。关中这个盆地,平原沃野,所谓“八百里秦川”,早在远古的时候就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 有的遗址内容丰富得很,于是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标本, 比如西安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后来的周人、秦人在这里扎根发展,一步步壮大起来。以关中为基地, 除了东方, 其他方向都没有强大的对手, 而自己又守着这八百里富庶的平川,怎么能不顺利壮大起来。周人以此为基地, 首先统一了“天下”, 建立了分封制的周朝。后来的秦人, 沿着周人的办法, 又一次统一了“天下”, 建立了郡县制的秦朝。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创上,都有顶级的功劳。

半坡遗址


      司马迁说:“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 货殖列传》)司马迁这里用的“关中”概念, 包括了秦国故地, 其富冠天下的声望, 再加上关中盆地里京师的至高地位, 令“关中”这个区域,获得了人文上强势的、优越的地位。

     因为关中是如此重要、如此发达的地区, 所以生活在关中的人, 都很骄傲自得。而没有在关中落下户口的人, 则有些郁闷。有一个流传的故事, 说西汉有位官员叫杨仆, 有些功劳,“上以为能”, 受到汉武帝的认可。

       可是有一件事情, 杨仆想起来就不快。他的籍贯在函谷关以东的宜阳县, 算是关外, 杨仆“耻为关外民”。后来, 他憋不住了, 向汉武帝申请把函谷关向东搬一搬,他宁愿出钱赞助。汉武帝本来就“好广阔”, 于是给了杨仆一个顺水人情, 把函谷关从原来灵宝县那里, 东移300 里, 搬到了新安县。杨仆终于如愿成了关内民。而这样, 历史上就出现了两个函谷关, 一新一旧。这个故事是喜欢搜集风俗传闻的应劭(东汉人)讲的, 其情节并不可靠, 把函谷关搬家其实另有原因, 但故事中所透露的人们以居关中为荣的风俗应该是真实的。

老函谷关旧址,仿古建筑是现代修建的

新(汉)函谷关遗址,关门是后代修复的


       不过, 函谷关最终还是在东汉三国间被放弃了, 而在西边离黄河自北折向东流的大拐弯处不远的地方, 修建了潼关, 这样, 潼关又成了关中的东大门。人们开始赞美潼关,比如杜甫就有描述潼关险要的诗句:“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夫。”(《潼关吏》)后来的乾隆皇帝到了这里, 一时兴起, 把山海关的事忘了,提笔给潼关题写了“第一关”的御书。

        其实, 在乾隆皇帝的时候, 也就是清代, 关中地位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很久很久了。这个变化是由于都城位置的改变而引起的。自宋朝开始, 统一王朝的都城不再放在关中, 而是搬到了东部, 最初在开封, 后来又改在北京。文人们先是改口赞扬开封,说开封是“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所凑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再是改口赞扬北京, 说北京是“幽燕之地, 龙盘虎踞, 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燕蓟为轩黄建都之地,扆山带海,形势之雄伟博大,甲于天下。我朝定鼎于兹,巩亿万载丕丕基, 美矣, 茂矣”。不过, 不管后来的人们怎样追逐皇帝的銮舆唱赞歌, 关中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今天, 每当我们阅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我们都会浮想联翩,感怀当初关中的盛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