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野草之地菍

 秦岭之尖 2018-01-28

新浪微博ID:@行行之沙

地菍(rěn)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常绿小灌木,别名:山地菍、地茄、铺地锦、地石榴等,株高10~30cm,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聚伞花序,顶生,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自然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常匍匐生长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的山谷矮草丛或茶园田边。

地菍是一种集药用、观赏和保健于一体的优良地被植物,地稔果实为球状浆果, 直径在 0.5-1.5厘米,每年7-9月份分批成熟,成熟的果实外皮深紫色,果肉酸甜呈红色,也是良好的天然红色素原料。

生长习性

地菍喜生长在酸性土壤上,生活力极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生长迅速等特点,甚至在石缝中亦能很好地生长开花。

地菍生命力极强,不管是肥沃疏松的疏林山间,还是干旱瘠薄的田头地边,甚至是环境恶劣的岩石缝中,地菍都能很好的生长开花。在南方广袤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快速,是一种酸性土壤的指示性植物。作为南方常见的乡土地被植物,地菍的花、叶、果实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叶片除了终年翠绿之外,还会不时呈现绛红、紫红、暗紫等色调,青翠的叶片上点染上或多或少的暗红斑块。

在适宜的环境下,地菍几乎全年均可开花,5~7月为盛花期,花色浅时轻红、浓则艳紫红色,好像浓绿的地毯上绣上了几朵别致的花,姿容端秀,丰润动人。

地菍的果实也非常有特色,初生时为青绿色,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经历绿-红-紫-黑的色彩变化,成熟后的浑圆浆果格外醒目,乌黑色的果实好像一只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着活力和生气,湖南地区称之为“猫眼睛”,江西称之为“地眼子”,都形象贴切的诠释了地菍果的神态气质。

地菍繁殖方法多样,可以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也可切割或扦插繁殖等无性繁殖,为加 快地菍生长速度,一般采用切割的繁殖方式,在清明节前后选择生长势强的地菍植株,用铁铲划分成10×10厘米的方块,带土按30×30厘米的规格进行移,栽植时选阴雨天或早、晚阳光不 强的时候为佳, 栽好后压实并浇定根水,若有条件,可以用遮阳网离地表20厘米高遮阴,可以有效提高移栽地菍的成活率。

水分管理

南方地区雨量充沛。但季节分配极为不均,降雨集中在4~6月,这个时间地菍栽培应及时清沟排水,防涝防渍,而到7-9月,则高温干旱,雨量稀少,季节性干旱严重,虽然地菍的自然生长环境对水分要求不高,但严重的干旱同样会导致结实率降低、果实开裂等,又需要进行一定的补水,总之,在地菍工栽培中要保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地表湿不可见明水,干不开裂为度。 

   地菍适时收获

地菍果实的成熟期不一致,当地菍果实外皮呈黑色,果蒂和果肉紫红色时,才可以分期收获,收获过早,果实淡而无味,过迟则容易开裂或烂果,均会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

   地菍安全越冬

移栽当年的地菍主根生长不长,主要以匍匐根为主,匍匐根一般生长在地表,抗冻能力较弱,在温度较低时(≤-4℃)会导致地菍整株死亡,不能安全越冬,可以在低温到来以前在地菍植株表层铺一层地膜或覆盖一定量的稻草,有利于提高地温和防止冰雪直接接触地菍叶片造成的伤害,可有效提高地菍越冬的成活率。

   地菍病虫防治

地菍人工栽培中尚未见到发生病虫害,一般不需进行药剂防治。

不管是观赏、食用还是药用,地菍都是一种应用价值颇高的乡土地被植物,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潜力股。


最美最具创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