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高派唱腔 融地域文化

 时宝官 2018-01-28

    【院团故事】

    舞台中央,只有两把空空的椅子。忽然,一声“伏后”、一声“御妻”从幕后传来,声音嘹亮却也哀婉。紧接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前奏引出了“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完这一句,倪茂才扮演的汉献帝携着两个皇子出场,一登台,观众席上叫好声不断、掌声不绝。

    这是京剧高派经典《逍遥津》中的一个片段。“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一句,倪茂才唱了两分多钟。高亢激昂的唱腔伴着那看似随意的身段,汉献帝内心的悲愤与内疚让人一目了然。即便是完全不懂戏的外行,看着华美的服装与精美的扮相,听着抑扬顿挫的唱腔,也会不禁沉醉其中。这或许就是京剧的魅力所在。

    演出结束,褪去华服,倪茂才和演员们又要马不停蹄地为下一出戏做准备。周而复始地练功、排练、演出,是他们的日常,也是他们的激情所在。

有热爱,才有初心不改

    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上海白玉兰“主角奖榜首奖”获得者、高派传人、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团长、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当记者提及这些荣誉与职务时,倪茂才淡淡地说:“从开始学戏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抱着什么特别的目的,不过是从小喜欢、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然后一直坚持到现在而已。”

    “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红灯记》《沙家浜》,觉得演员们都特别精神和漂亮,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学戏演英雄。”倪茂才回忆道。1976年,年仅11岁的倪茂才考入河北省正定县文艺班,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之后又考到了河北艺校。

    京剧讲究师徒传承,口传心授。还在河北艺校时,一位授课老师跟倪茂才说,“你的嗓音天生适合唱高派”,那是他第一次听说高派,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基本功。恰好当时高派的代表人物李和曾常在石家庄、西柏坡、邯郸、临清一带演出,倪茂才就偷偷跑到河北剧场、工人文化宫去看李和曾的戏。“那真的是震撼!李和曾一开口,台下的观众就一直在叫好和鼓掌。那真是戏曲的黄金时代啊!”倪茂才感慨道。

    从河北艺校毕业后,倪茂才被分到邯郸市京剧团,经团里的老师介绍,认识了李和曾,开始学习高派。提到李和曾,回忆起拜师学艺的往事,倪茂才有着说不完的话:“我们先生声音高亢、嘹亮,甚至他声音的宽度也是我们所达不到的。”当记者问到最喜欢的一出戏时,倪茂才回答说是《孙安动本》。“这是我跟先生学的最后一出戏,我对这出戏的感情很深。”言语间,倪茂才有些哽咽。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京剧院根据山东柳子戏将《孙安动本》移植成为京剧,李和曾在剧中饰演孙安,这出剧也成为高派的代表剧目。2006年,吉林省京剧院与中国京剧研究所合作,整理改编了李和曾的版本,根据倪茂才的嗓音重新设计了唱腔。前后两年时间,吉林省京剧院都在排练这出戏。而当2008年《孙安动本》在空中大剧院直播演出时,剧团里的所有人兴奋极了。最终,倪茂才的《孙安动本》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2013年获得2011—2012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等重要奖项。倪茂才更是凭借这出戏荣获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主角奖榜首奖”等桂冠。

    “获奖从来不是我的出发点。没有高派,就没有今天的我。高派成就了我,但也害苦了我。不敢吃、不敢喝,还得想着法地躲开感冒,时刻注意保护好嗓子这件事。但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让我和众多的戏曲人看淡名利,初心不改,一直坚持到今天。”倪茂才笑着对记者说。

有继承,才能有创新

    “京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里面有仁义礼智信,有古典文学,还有精美的扮相、民乐、传统工艺等。越往里研究,学问越多。”倪茂才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拿出了演出时穿的鞋子。从未学过戏曲的记者穿着演戏时的鞋子每走一步都显得艰难,更何况像演员们在舞台上做各种程式动作。“戏曲这一行真的很辛苦,时隔四十多年,我还清楚记得最初学戏时的痛苦。”倪茂才说。

    作为演员,倪茂才从未放弃过对戏曲艺术的钻研与热爱;作为剧团的领导者,倪茂才一步步带领戏曲剧院京剧团走出低谷;作为高派传人,倪茂才一直致力于高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倪茂才说:“继承是必需的,创新是必要的,发展是必然的。对于戏曲工作者而言,要学会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三条腿走路,但最重要的和最首要的还是要继承。”

    近年来,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相继复排了高派名剧“三斩一碰”、荀派名剧《霍小玉》、张派名剧《秦香莲》、关派名剧《铁弓缘》等剧目。2017年12月,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复排的高派名剧《赠绨袍》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吸引了众多戏迷前往。据了解,该剧是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艺术保护与传承工程挖掘抢救整理的传统剧目,已经在舞台上绝迹多年。而在倪茂才办公室的书架上,还摆着很多传统戏的剧本,有些剧本他也找了很多年。“其实我们做的事远远不够,我希望今年能够把绝迹舞台多年的《摘星楼》和《凤凰二乔》复排出来。”倪茂才说。

    过去的一年,剧团的演员们每一天都在忙。除了复排老戏,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还参与“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相继录制了《逍遥津》《辕门斩子》《三打祝家庄》《斩黄袍》等多部剧目,极大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边是剧团的整体发展,一边是高派的传承。剧作家翁偶虹曾用“高亢激昂、奔放洋溢、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十六个字来概括高派的唱腔特点。高派要求演员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对于嗓音条件的要求更是严格。正因如此,活跃在舞台上的高派演员更是屈指可数。2015年3月,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向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了“京剧高派艺术人才培训班”项目,2016年8月,“国家艺术基金京剧高派艺术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吉林省大众剧场举行。按计划,倪茂才今年将带领学习班的11名青年演员在全国巡演高派经典剧目《除三害》《逍遥津》《辕门斩子》等。

    “传统戏讲究圆,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准确到位;现代戏讲究立体、形象。所以我们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倪茂才说道。从1994年到东北工作后,倪茂才就一直希望能够将京剧与红色文化、东北地域文化相结合。新编历史戏《杨靖宇》就是他交出的答卷。而对今后的工作,倪茂才已经有了长远的设想和细致的规划:“今年是京剧团成立六十周年,我们要在继续复排传统剧目的同时,创排一些新戏,把查干湖冬捕、长白山文化等体现吉林地域特色的元素搬到戏曲舞台上,通过戏曲形式展现吉林省在新时代的新风貌。”

有演员,还要有观众

    “如今,戏曲面临人才短缺、观众不足的问题,有着边缘化的趋势。但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剧团上下也团结一心,反而有了凤凰涅槃式的成长。”倪茂才说。近年来,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涌现了张蕾蕾、杨雪斌、刘治强、常峰赫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

    对倪茂才而言,一个好的演员除了要有好的唱功,更应该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既能够深入地理解戏曲人物,又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

    舞台与观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让更多的人热爱京剧,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制定和下发了《吉林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确定了“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工作思路。作为吉林省重要的省直文艺院团,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深入学校,开办京剧讲座,开设“公益课堂”,讲演合一,安排演出了《秦香莲》等多台经典传统戏和现代戏。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观看京剧,他们纷纷表示,以后要多走进剧场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作为演员,你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戏曲,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作为剧团,只有不断打磨经典,结合地域文化、时代风貌创排新戏,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戏曲,了解京剧。这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倪茂才说。

    (本报记者 鲍盛华 本报见习记者 赵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