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茶之母 | 周末轻读

 为什么73 2018-01-28


tea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则茶之色、香、味、韵则无从体现。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明)许次纾《茶疏》


因此,自唐以来,择水就成为饮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论水、评水则一直都是爱茶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此外,烹茶鉴水也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因为水中不仅存载着茶的色香味韵,且含蕴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


沏茶理想用水,水质要求清、活、轻,水味要求甘与冽。天然水沏茶的优劣顺序一般为:泉水(不包括硬度高、矿化度高的矿泉水)、溪水、天落水(即雨、雪水)、江河湖水、井水。人工处理水的优劣顺序一般为:纯净水(含蒸馏水、去离子水等)、矿物质水、自来水。在可以获取到合适天然水的情况下不推荐使用人工处理水沏茶。沏茶用水与茶叶品质高低也有很大关系,茶叶品质越高(即嫩度高),水质对其影响越大,茶叶品质越低(即成熟度高),水质的影响也越小。名茶好水才能相得益彰。


古人对此亦早有体会。北宋时,苏东坡与蔡襄(宋代著名的制茶、品茶名家,宫廷贡茶――龙凤团茶的创制者)斗茶,蔡襄用的茶叶是精品,水选用惠山泉(即天下第二泉)。苏东坡的茶不如蔡襄的好,但他素稔“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之理,选用竹沥水烹煎,胜惠山泉一筹,终于斗败蔡襄。对此,明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总结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精茗配之好水,尤如宝剑赠于壮士,“龙井茶,虎跑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就是古人评点的名茶与好水的最佳组合。


宋神宗时,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任黄州(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苏东坡向王安石辞行时,荆公(对王安石的尊称,因王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送至滴水檐前,携东坡手道:“老夫寒窗十载,染成一疾,去年常发,太医说是痰水之症,须用瞿塘中峡水与阳羡茶煎服,方可除治。瞿塘在蜀,子瞻乡梓之邦,倘借尊眷往来之便,汲水一瓮相送,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东坡虽对新职颇感不快,也只好领命而去。 


据《警世通言》所说,所谓瞿塘中峡水,并非瞿塘峡之水,而是巫峡之水。原来古代曾称瞿塘峡为西陵峡,曰上峡;巫峡为中峡;西陵峡为归峡,曰下峡,统称瞿塘三峡。所谓阳羡茶,就是江苏宜兴茶,历来为朝廷贡品。




苏东坡来到黄州不觉已近一年,才偶然想起此事。正好苏夫人要回四川,东坡决定送她半程,到夔州他再返棹东下,以便取中峡水去东京(北宋周都,在今河南开封)复命。不料下水甚快,一泻千里。而东坡见那峭壁千寻,触景生情,又正想做篇《三峡赋》以明志,只因连日困倦,凭几构思,不觉睡去。及至醒来,中峡早过。东坡为了取中峡水,只好叫水手返航。但是逆水行舟,使水手甚感为难。东坡心想:荆公也未免过于迂执,何必定要中峡之水?便命水手满满汲了一瓮下峡水。


东坡携瓮来到相府,王安石亲启瓮封,命人用银铫汲水煨之,再取著名的定瓷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候水开如蟹眼时急速沏茶,许久才现茶色。王安石不由问道:“此水取自何处?”东坡道:“中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水耳。”东坡大惊,不得不以实言相告,并问道:“老太师何以辨之?”


王安石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细心察理,这三峡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惟中峡水缓急参半。如用来沏阳羡茶,则上峡水味浓,下峡水味淡,中峡水浓淡相宜。今观茶色半响方见,故知是下峡水。”东坡离席谢罪。王安石不仅大谈茶水之道,还以比喻做人之理,告诫这位自视甚高的苏学士:“子瞻过于聪明,以致疏略如此。”





泡茶的水可以炭烧、电烧和酒精烧,唐代讲究活水还需活火煮。《茶经》给活水分级:山水(山泉水)上、江水中、井水次。活火采用木炭,如龙眼炭和橄榄炭。活火三沸:一沸微微有声音,二沸边缘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佛。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反复去煮的水会使茶汤干、涩。二沸水的嫩度是泡茶最佳的。



茶之事,水占八分功德;茶之韵,在杯盏之外。


翻越时光追寻古人之怀,寻觅茶之初心,犹如寻觅那岩石间流动的甘露,烹煮灵苗仙葩滋养疲惫之躯以养天真。




丁酉年最后一次茶修课

2月2日—5日

听玉傑老师讲授如何烹水煮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