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琴棋书画诗酒茶,当年件件不离它。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茶”的重要性来。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中国人的文化紧密相连。 我们说起茶往上溯源,一直可以追溯到神农氏。传说神农尝百草,不幸食物中毒,无意中从茶树上扯下几片树叶吃下,居然解毒了,于是开始在民间推广茶树种植。 而最早记载茶的是《华阳国志》,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巴国曾把茶作为贡品献给武王。我上个月去重庆,在三峡博物馆看了一个专题“神秘的巴国”,巴国人骁勇善战,周武王获得巴国的力量,的确是如虎添翼。大概是巴国地处群山草莽之间,有种植野茶的习俗,于是茶开始从长江、汉水传入中原。 株洲地区茶陵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茶为名的城市。茶陵历史非常悠久,汉高祖时置县,后属长沙国,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北朝时,王肃因父兄被齐帝所杀,亡命北魏,深得孝文帝信任。望肃很不习惯不习惯北方饮食,于是依然像在南方那样吃鱼羹、饮茶水。甚至有人传言他一次喝茶要喝一斗,因此给他起了一个“漏卮”的外号。后来,由于王肃在北方生活久了,慢慢习惯了北方饮食,在与孝文帝一起用餐时食用了大量羊肉、酪乳,很让孝文帝惊奇:“你的口味中国化了。和羊肉相比,鱼羹的滋味如何?和茶汁相比酪乳的滋味如何?”王肃回答说:“羊肉是畜类之最,鱼是水产之最。爱好不同,都可以说是美味。羊好比是齐鲁大国,而鱼则似邾莒小国。但是只有茶不中用,只能给酪为奴。”从此“酪奴”成为了茶的代称。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当时南北方饮食的差异,以及茶并未在北方地区流行和认可。但作为食物,鱼与羊并列;作为饮品,茶开始与酪并列,成为了南方最有代表的饮品,这也说明了茶在南方生活中的普及。 唐代出了个陆羽,写了一本书《茶经》,记录了茶的起源,茶具、相关煮茶和喝茶的要求,是第一本以“茶”为名的专著。陆羽的《茶经》一问世,大大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据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批供奉唐僖宗的二十四件茶器,就和《茶经》里记载的茶具可以对应得上。这说明,到了唐朝,茶已经深入北方,成为了全国性的饮品。 唐朝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一直沿用到今天。至今在大理、丽江等地还有茶马古道的故址。茶马古道起源于“茶马互市”。西藏高寒,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因寒冷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当地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但西藏不产茶。而在内陆,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西藏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不仅将茶叶传入了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此同时还促进了内陆与边疆的经济往来和民族互信,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唐朝以前是煮茶,将茶和食物同煮。陆羽则推崇煎茶。这说明,茶已经从食品类推出,归入饮品类。而细煎慢饮,则说明文化开始向饮茶渗透,饮茶逐渐变得高雅脱俗,从生活所需转变成了一门艺术。陕西扶风出土的唐僖宗茶具为银器,这是贵族所用。而平民一般用瓷器,南青而北白,“青则茶色绿,白则茶色丹”,因为茶叶以团茶为主,茶汤没有那么纯粹,用不同颜色的瓷器,是反衬茶汤的颜色。这又进一步说明饮茶的艺术化,饮茶要看茶汤的颜色,这就是美学。 宋代则改煎茶为点茶,即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我们熟知的日本抹茶,就是从点茶这里传过去改良的。 点茶对水的要求很高,水好则茶好。据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王安石得病,需用中峡三峡之水作引送服。恰逢苏东坡回京,走水路经三峡,王安石便写信请他帮忙取一壶中峡之水。没有想到的是,船只自夔门返航后,一路下行,水流湍急,岸边峭壁千寻,苏东坡连日奔波劳累,冥思苦想之中,竟然昏昏睡去。等到醒来一看,早已过了中峡。苏东坡为履行承诺,只好叫舵手返航。然而,逆水行舟,着实不易。苏东坡又听闻一位年长知事的老者说上、中、下峡之水并无差别。无奈之下,苏东坡只好便汲了满满一瓮下峡水,返回黄州。 苏东坡晋京呈送贺冬表时,将装满下峡之水的瓷瓮携带到相府。王安石亲启封签之后,令下人用银铫汲煨之,再取一只著名的定瓷碗,置人一撮阳羡茶,待水沸如蟹限时,急速沏茶,等待许久才见茶色。于是王安石问道:“此水可是来自瞿塘中峡?”苏东坡道:“正是”。王安石笑言:“此水分明乃下峡之水,焉以中峡之名欺骗老夫啊?”东坡大惊,面有愧色,只好据实禀报。令他不解的是,王安石是如何分辨出此水并非中峡之水的呢。王安石解释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官知老丈乃中脘变症,故需用中峡水以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昧浓,下峡味淡,唯有中峡浓淡适宜。今以水冲泡茶叶,茶汤半晌才始见茶色,故知是下峡”。苏东坡闻言,更是深感惭愧,连忙离席谢罪。王安石拦住他道:“何罪之有!”一江之水甚至三峡之水就有如此不同。我觉得此事未必真有这般神妙,只不过说明当时饮茶对水已经非常讲究了。 与点茶相伴的,还有分茶,斗茶。这都是文人的游戏。分茶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拉花,在点茶的基础上搅动,盏面上的汤纹水脉变幻万千,花鸟鱼虫、疾风劲草、雨雾云山……一幅幅宛若水墨,被成为“水丹青”,又因须臾散灭,也被称为“茶百戏”。 我们熟知陆游的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讲的就是分茶之乐。李清照也是分茶的高手,在她的诗词中写了大量分茶的故事。如《满庭芳》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有“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而在《摊破浣溪沙》中,李清照更是流露了对分茶的温馨回忆。“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里提到的“活火分茶”是用无烟的木炭煮水,饮茶不仅对水有要求,对火也有了要求,已经越来越精致了。 斗茶双方一般选取大的茶馆静室,请上三五好友,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斗汤色”是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斗水痕”是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点茶、斗茶一般用建州黑盏。为什么用黑瓷?这还是因为反差,斗茶需要斗汤色,白色的茶汤与黑色的茶盏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建盏,由于窑变出现兔毫盏,底部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用这些茶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所以名重一时。而日本禅师带回去一些建州黑盏,成为了名震一时的国宝。 到了元代,由于马背上民族的直率粗犷,不像宋朝那么精致,将制作饼茶、团茶的工艺简化,回到了唐代已有的蒸青、炒青工艺,饼茶和冲泡茶开始并行。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废除了宫廷的龙凤团茶,直接喝散茶。至此,现代喝茶方式逐渐形成。 茶叶还曾改变国家的命运。随着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传播,茶成为了西方人嗜好的饮品。茶叶的出口,导致中国经济长时间居于领导地位。到了大航海时代,由于海员长期在海上生活,只能吃肉类,缺乏维生素,很多海员得了严重的败血症。由于茶有良好的功效,成为了海员的首选。在清朝与英国的贸易中,中国由于出口茶叶,占了大量的顺差。英国为了挽回这种局面,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的蔓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林则徐等有志之士开始禁烟,英国不甘心鸦片禁运,于是派出了船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与中国因茶叶而衰落不同的是,另一个国家因茶叶而强盛。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便宜的价格打压了殖民地本土的茶叶销售,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11月 28 日,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茶叶商船“达特茅斯号”先停靠在波士顿附近由英军驻守的威廉要塞,后来在格里芬码头卸下除茶叶以外的其他货物。12月16日,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当天晚上,在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的领导下,60 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于是,英国政府加大对殖民地人民的控制,二年后,来克星顿响起了反抗的第一枪。第二年,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 茶作为一种饮品,一个符号,有太多的文化和附加价值。喝茶是一件随心的事情。明代陈继儒表示,品茶可以是一个人,一人得其神;也可以是两个人,二人得其趣;还可以是三个人,三人得其味;七八人就多了,七八人是名施茶(施舍)。这就给茶一种社交价值,一种小众且私密的空间。 喝茶还是一种意境。茶叶在杯中浮沉,心却是淡然处之。所谓“茶禅一味”,所谓“和、敬、清、寂”都是外观于茶,内观于心的修养。品茶,品的是茶汤的五行变化,品的更是内心的恬淡静谧,品的是红尘的熙攘往来,品的是宇宙的亘古星辰。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