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的“斗茶”是怎么个斗法?

 三平斋 2018-09-10

点茶,简单来说,先是将烘焙过后的茶用茶碾碾碎,再用石磨碾成细茶粉。筛分之后,置入茶碗中,接着注入热水,再用竹制的茶筅将茶水击拂,直至水面泛起细密的泡沫。

南宋的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先生就是用于点茶的道具,十分讲究精细。

以点茶为基础产生的斗茶,是会吃会玩的宋人发明的一次茶汤即兴

斗茶,唐朝时就有,最初是新茶制成后,茶农为了评比新茶而举行的一项比赛活动。在宋代乘着贡茶兴盛的东风,斗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大诗人苏东坡写:“武夷溪边粟sù粒芽,前丁后蔡相龙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所以斗茶,斗的是什么?

所谓“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宋时茶色以白为贵。斗茶的茶汤颜色,与茶叶的老嫩、蒸茶和焙茶的火候有关。如果茶叶鲜嫩,蒸茶和焙茶时火候恰到好处,那么茶汤色泽鲜白。

其次,看水痕持续时间长短。斗茶产生的泡沫贴在茶碗壁上,称为“咬盏”。咬盏越长久而不显现出水痕,便是胜者。泡沫在斗茶人看来也是诗情画意,全都是泡沫,却有诸多好听的名称,比如:琼花、雪殴、云脚。

宣化辽代张世卿目壁画中表现“下汤运匕”的场面

问题来了,茶水怎么能击拂出大量并且稳定的泡沫呢?

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茶汤中能产生泡沫的成分主要有:茶皂素、蛋白质、水溶性果胶等。而宋朝斗茶所用的研膏茶,茶皂素含量较高,极易形成稳定的泡沫。

不过,这还没完,宋人的对茶游的热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斗茶的基础上,宋人进一步解锁玩茶新技能。他们发现了可以在茶上作画的技法,这是分茶,也是传说中的“茶百戏”。“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茶百戏,是一碗茶汤的戏法。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了: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是一项能够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

与咖啡拉花利用咖啡和牛奶,两种不同材料相叠加的办法来呈现图案不同,茶百戏依靠的原料只有茶和水。茶汤形成稳定的悬浊液,再用工具把白沫分开,它便能够幻变出万千图案,令人惊叹。

现在的咖啡拉花,在宋人看来真不是什么稀罕事。

在说“斗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来说一下斗茶之风出现的时期,斗茶之风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人喝茶与此前唐代人喝茶有着很大的不同。唐代人喝茶是煮茶,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茶叶的价值,唐代的冲泡技术也不是很高明,他们是煮茶,往往是把茶饼放到壶里,隔上盐,放上其它佐料,然后冲泡。有点像现在蒙古族喝的奶茶。

可是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盛行,人们改为用热水直接冲泡茶叶。宋代人斗茶,往往使用的是建盏,建盏是宋代著名的民窑出土的瓷器,颜色呈黑色,在日本,人们将建盏称之为天目碗。建盏主要出现在福建的建阳一代。

斗茶图

为什么人们要用黑色的碗来斗茶呢?下面我们就必须通过斗茶的过程来了解了。两个人冲茶,如果你的茶率先在杯子上出现了茶痕,那么就证明你的茶不好,比较差,发酵流程快,不是精心制作的。我的茶呢,在你的后面在杯子上出现水痕,那么就证明我的茶好。此外,斗茶还要看茶叶的白沫。我们现在冲茶叶都有体会,就是冲茶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白色的沫,跟啤酒似的,根据宋代蔡襄的说法,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的茶冲出来的是青白色,那么就肯定比黄白色的好。关于青白和黄白到底差别在哪里?其实现在人已经没有什么把那能够搞明白了,因为我们不是宋代人,包括我们茶叶的品种和水质都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断定什么是青白色的茶。反正本人见过的茶大多都是黄色为主,所以很难断定。

你看,斗茶就是看茶沫,茶痕,所以只有黑色的器具才最为明显,因此,建盏就成了斗茶的主要器皿。

宋代饮茶、斗茶成风,上自贵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无不以斗茶为日常生活的一大乐趣。

宋徽宗也颇爱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

宋代斗茶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先将茶叶碾制成粉末,将之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击拂搅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说明茶品越高。

斗茶斗的是什么?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

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茶沫以“咬盏”为佳,所谓“咬盏”,即汤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斗茶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证明茶的好坏,它始于唐朝晚期,盛行于宋朝是富贵人家消遣时间的雅玩。斗茶大约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开始,因为那时新茶刚出,最适合斗茶。宋朝是一个极其崇尚茶道的一个时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各路文人雅士无不好此。在那时若是有人斗茶,会引得大家争相围观极其热闹。

斗茶一般会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店,或是比较雅静的小院内,一般为多人共斗或是两人一起斗,三局两胜。计算斗茶胜负的单位称之为水,会说两茶之间相差为几水。

斗茶一般会分为三个内容: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茶品以茶的新为贵,还要去看茶的汤色,看茶的汤色是否鲜白。茶汤为白色的为最佳,青白、灰白等其他颜色为次品。北宋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将好茶的标准说了出来: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这里面色鲜白说的就是茶汤的颜色,水痕出现的早晚又是考量茶好坏的另一个标准,就是点茶时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看汤花泛起之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为输晚为胜,汤花就是茶水泛起的泡沫。若是汤花均匀细腻便会出现咬盏的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冷粥面,反之汤花如果不能咬盏的话,很快散开,这时便会出现水痕,这样在斗茶过程中就输了。

除了斗茶品还有斗茶令,古人喝酒都喜欢行酒令,那么在斗茶的时候也有斗茶令,就是在行茶令的时候吟诗作赋或是讲的典故均要与茶有关。

茶百戏又被称作汤戏和分茶,它又被人和琴棋书并列在一起,是文人雅士们最喜欢的一中活动,茶百戏能够使茶汤在瞬息之间变成不同的景象,如山川、如花鸟等等,因为茶百戏需要很高的沏茶技艺,所以茶百戏只在宫廷和官员阶层流行。

关于斗茶在司马光和苏东坡之间也发生了一则趣事儿,司马光和苏东坡斗茶,司马光输了有些不服,便对苏东坡说道“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答道:“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问其原因,苏东坡说道:“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于是得到了司马光的信服。这件事情也被苏东坡记录在了《记温公论茶墨》中,成了著名的“墨茶之辩”。

关于茶的记载文献和诗歌也有许多许多,例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宋朝蔡襄的《茶录》还有范仲淹写的《斗茶歌》等等。

元代的赵孟頫也曾把斗茶的情景画入了画中做一幅《斗茶图》,画中描绘着四位斗茶手正在斗茶的过程。

要说清楚宋代的斗茶,需要先说宋朝的点茶。而要说清楚点茶,则需要先说宋人所用的茶叶。

我们现在所饮用的茶叶,叫做散茶,是一片一片的,由新鲜的茶叶经过炒青而成。烹茶时用开水直接冲泡。这一烹茶方式是元朝以来才流行开来的;而宋朝人所喝的茶叶,叫做团茶或者末茶: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了;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如果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宋朝烹茶的时候,过程很复杂:先用茶槌将茶饼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这个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

斗茶就是比赛谁点出来的茶汤更好。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要做到茶汤纯白、茶末咬盏,对茶叶、水、火候的要求都很高。

其次才是斗香斗味。范仲淹《斗茶歌》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这便是斗味斗香。

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以战斗的姿态品评茶质优劣的技艺与风俗,是我国古代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此风有说起于宋,有言始于五代,也有人根据明顾炳摹绘阎立本《斗茶图》认为始于唐代,但无论如何,斗茶盛于宋代却是勿庸置疑的。苏轼的咏茶词可见其中无穷情趣,迷人风采:“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枪旗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功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风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人人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正因为品饮有如此神奇功效,“冲淡闲洁,韵高致静”,从而达到一种“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精神境界,与宋人重视内省功夫,追求澄心静虑的精神风貌相契合,故而风靡全国。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达官贵人到一般平民,尤其是一般文人墨客无不“争新斗试夸击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莫不碎玉铿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矣。”


斗茶对于有关用料、器具以及烹试方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茶具:最主要的就是瓶、盏、筅。茶瓶用于煮水和注汤。细颈鼓腹,单柄长流。质地“宜用金银”,所煎水称富贵汤。用瓷瓶煎水为“压一汤,幽土逸夫,品色尤宜”。其余铜、铁、铝、锡、陶、石为器,则不宜。茶瓶宜小,“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苑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者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盏,以建州所出黑釉者为最著。造形上也很讲究。“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盏口大,易于容纳汤花;盏壁斜直;沿口稍向内折。品饮时还要以汤之多少,选用茶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筅,用于击拂,以老竹制成,筅身要重,筅头劈竹为丝,根粗末细,如剑背之状,以便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


煎水:宋人亦重视品水。《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择水对斗茶胜负的作用不容忽视,据记载:“苏木翁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遂能取胜。”

择茶:斗茶所用饼茶以建安北苑所出为佳,尤以其中的白茶为上。茶饼制造时表面往往涂上膏油,“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因而蔡襄认为要辨别质量,要“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以青白胜黄白”。同时茶饼制作中有时可能混入其他杂叶,会影响点茶。《品茶要录》载其鉴别方法:“侧盏视之,所入之多寡,从可知也。”


调膏:“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调膏是斗茶的第一个环节,调膏之前先温盏,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叶不变。”在盏中调膏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先在茶盏中放茶末,然后注入适量的沸水。均匀搅动,调成具有一定浓度和黏度的膏状。成膏后要及时点汤。

点汤:是把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中,这是斗茶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点汤时要注意持瓶手臂的灵活运转。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注时水从瓶嘴中喷薄而出,形成水柱。不得断续滴沥,时有时无,形成断脉汤。“茗盏量合宜,下场不过六分”,到适中时就要一下即收,不能有零星水滴。而破坏汤面,如无节制,注水盈盏,则破坏了应有的比例关系,形成大壮汤。


击拂:就是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筅的运用要视需要分轻重缓急,幅度大小,而边透上下,适时适度,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幻化出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文字书法等物象,而且不会出现水痕。

点汤与击拂几乎是在同时间里同步进行的,只有两相配合,操作得当,才能取得斗茶胜利,创造出斗茶的艺术美。

以上是斗茶的过程,那么如何衡量斗茶的好坏输赢呢?《茶录》:“视其面色鲜白,注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二水。”这里首先指出了双重的评判标准:汤色和汤花。汤色以茶质鲜嫩、制作精良的乳白为上,依次是真青白、灰白、黄白、赤红。汤花要求均匀,而且久聚不散即咬盏,若散退较快或随点随散叫做云脚、涣散;汤花散后露出水痕(亦称水脚)早者即认输。



斗茶最后还要品饮,从味、香、色几个方面综合评定优劣。“色”即观察汤色已如上述。“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茶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醉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这需要从制作到煎饮的各个环节都要操作允当,器具洁净,环境优美,从而“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斗茶只有在上述几方面达到最佳标准才能获得胜利。“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可见当时斗茶风气之盛,已远远超出了物质享受的范围,成为人们为之神牵梦萦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

关于斗茶,前面诸位的讲解已十分全面了,我用通俗的方式讲,点茶斗茶,是抹茶发展到鼎盛之宋时,文人墨客们每每进行的一种社交活动方式!

而抹茶则始于魏晋,兴于隋唐,鼎盛于宋,后东渡日本,明朝废止,后一直在日本发扬光大。从古时传下来的中原及南方方言中,多为“吃茶、食茶”,而非今天的喝茶,日本文字中,吃茶、食茶,至今沿用!

另外说到宋朝,以及抹茶,🈶️以为皇帝值得一说,那就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赵佶,此君著有抹茶专著,书名《大观茶论》,由此看,抹茶、点茶、斗茶之风靡盛行!

现在,抹茶已在中国开启复兴之路,抹茶复兴,中华复兴,是巧合,更应是国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