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64)

 爱雅阁 2018-01-28

 (八0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为郎           推荐

B.诩假以惧氐         

C.承用诩谋           接受,采用

D.将军恢崇德度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家必厚赎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煨果善视其家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若乘旧楚之饶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         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因病回乡途中被氐人抓去后,假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最终幸免于难,而与他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氐人杀掉。

B.贾诩要离开段煨将军投奔张绣时,他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的人所作的解释,表现了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C.从太祖破荆州后不听贾诩建议仍旧顺江东下导致失败和采纳贾诩计策终破韩遂、马超两件事,就可看出贾诩的谋略之高。

D.由于贾诩在文帝当初登上太子位时立了大功,深得文帝的赞赏,再加上他本人谋划深远,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

【参考答案】

1B 借助

2A 两项都解释为“我”    B、代词,他的/副词,表猜测    C、连词,如果/代词,如此    D、动词,认为/连词,因为

3 对“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文中并未提及,仅提到“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他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因生病辞去了官职,从西返乡走到,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把我活埋,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的甥孙,他通过灵活应变来让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郡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名气,被段煨的部属所仰望。段煨心里害怕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十分周到,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他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崇尚美德放宽胸怀,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炼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来。”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八0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舜尧,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①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tì),超然远去的样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行:实施

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去:到……去

C.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

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得:投合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以不用死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早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D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贾谊论中,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

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译文:                                                                 

2)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译文:                                                                 

3)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译文:                                                                  

 

参考答案

1B、去:离开。

2C、以:用来。

3C、“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

4.(1)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

  2)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

  3)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机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象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八一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贾逵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文帝即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刺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①,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②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③。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帝曰:“逵真刺史矣。”遂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注】① 言严能鹰扬:言辞威严、雄武。

   ② 恺悌之德:和乐平易的德行。

   ③ 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劫之,逵不动          劫:劫持

B、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     乘:登上

C、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      摄:管理

D、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        纠:督察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

B、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

C、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D、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逵为官严厉的一组是( )

 以兵劫之,逵不动

 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

 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

 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逵初为郡守,率众坚决抵抗敌兵,就连敌军首领对他都十分赞赏。贾逵被俘后表现极为英勇,纵死不降,更令人钦佩。

B、贾逵对当时吏治弊病认识深刻,他整顿吏治,严于执法,对那些胆敢纵容坏人,不守法纪的下级官吏一律申请革职处理。

C、贾逵在严惩不法官吏的同时,还注意体恤百姓,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以至于百姓甘愿为贾逵而死。

D、魏文帝对贾逵十分赏识,在治理邺县一个多月后就提升贾逵。后来,还布告天下,树贾逵为州治的榜样。

人 有 卖 骏马 者 比 三 日 立 市 人 莫 之 知 往 见 伯 乐 曰 臣 有 骏 马 欲 卖 之 比 三 日 立 于 市 人 莫 与 言 愿 子 还 而 视 之 去而 顾 之 臣 请 献 一 朝 之 贾 伯 乐 乃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一 旦 而 马 价 十 倍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A(“劫”应该是“胁迫”的意思。)

2BA项中“左右”是指身边的侍从;C项中“盗贼”是指窃贼和土匪;D项中“从事”是官职。)

3D

4C(贾逵任豫州刺史时,严整吏治。而百姓为救他甘愿去死,则是贾逵在绛邑时的事情。)

5、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6、有个要卖骏马的人,在市集上连续站了三天,没有一个人想买。(这个人)去拜见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卖掉,连续在市集上站了三天,没有人和我搭话。希望您能绕着它看看,离开之后再回头看看它,我会给您一个早晨的收入作报酬。”伯乐于是就绕着马看看,离开之后再回头看看它。只一个早晨这匹马的价格便增长了十倍。

【参考译文】

贾逵字梁道,是河东襄陵人。他最初当个郡吏,负责维持绛邑的安全。郭援进攻河东,途经的城镇全都被攻下,贾逵坚守绛邑,郭援无法攻克它,于是与单于合力迅猛进攻。绛邑将要被攻克,绛邑的父老便与郭援商量,(让他)不要伤害贾逵。绛邑被攻下后,郭援早闻贾逵的名声,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将领,(派人)用兵器胁迫贾逵,他也不为所动。(郭援的)侍从拉着贾逵让他叩头,贾逵大骂他们说:“哪有国家官吏给匪徒叩头的?”郭援恼怒,要杀了他。绛邑的官员百姓听说要杀贾逵,都登上城墙大喊:“不要杀害我们的贤人啊,我们宁可随他同死!”(周围)侍从认为贾逵有义,大多替他求情,于是贾逵得以幸免。曹丕即位,因为邺县人口众多接近国都,多发生不遵从法纪的事件,于是让贾逵担任邺县县令。一个多月,升任魏郡太守。魏军出征时,又任丞相主簿祭酒。跟随大军到了黎阳,在码头渡江时有人混乱队伍,贾逵斩了他,于是队伍恢复齐整。到了谯,曹丕任命贾逵做豫州刺史。当时国家刚刚安定,各州郡的政务大多无人管理。贾逵说:“各州本是派出刺史掌管本州各郡的政务,(他们)按照六条诏书监察那些俸禄在二千石及其以下的官吏,所以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言辞都是威严雄武的,有督察官吏的才干,(人们)不说他们安详、平和、宽厚、仁爱,有和乐平易的德行。如今各郡的长官轻视法令,致使窃贼、强匪公开作恶,各州刺史即使知道也不加追究。(这样下去)国家还能走上正道吗?”有一个下级官吏在前任刺史任职期间告假,贾逵到任几个月后,(这些人)才回来,(贾逵)将他拷问致死。对那些放纵坏人,不按法令办事,俸禄在二千石及其以下的官吏,他都一律上奏朝廷,予以罢免。他还对外整顿军队,对内处理民事,开垦田地,疏通水道,受到官员和百姓的称赞。曹丕说:“贾逵是真正的刺史。”于是向全国发出公告,应该以豫州为全国各州的榜样,赐封贾逵为关内侯。

(八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父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诗以赐之,颁赐甚厚。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明年,知襄州,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辞日,上戒之曰:“夫小心翼翼,君臣皆当然;若太过,则失大臣之体。”黄中顿首谢。上因谓侍臣曰:“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其母尚无恙,卒如上言。赠礼部尚书。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黄中端谨,廉白无私。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选自《宋史》)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其诵读                    课:督促

B.远人便之                    便:感到安适 

C.皆称旨                       称:符合

D.除拟官吏                    除:罢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贾黄中清廉正直和处事谨慎的一组是(    

A俟业成,乃得食肉

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

B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

  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C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

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D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沧州人,幼极聪敏。因其父亲善于教子,贾黄中幼年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读了大量的书籍,七岁即能提笔写文,开口赋诗,十五岁就考中进士。

B.贾黄中对官吏品评鉴定十分得当,两次掌管科举考试,不避寒俊,唯才是举,向朝廷选拔引荐了大量能文有德之士,因其未曾对人谈及这些事,世人对此并不知晓。

C.贾黄中处理政事简便易行,将升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并把可能玷污法律亡国害人的前朝数百万珍宝如数上缴朝廷,得到皇帝的嘉赏。只是他有时行事不能当机立断。

D.皇帝对贾黄中的母亲评价甚高,认为她贤德明敏,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 贾黄中处事过于小心谨慎,终日忧虑,皇帝担心他会先于其母去世,后果被皇上言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2)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参考答案                                                                          

1D(除:授职)  

2DA项,第一句是父亲的语言,第二句表明其“多识典故”;B项,第一句表明其孝顺;C项,第二句是皇上的行为。)

3C(“亡国”是指“前朝”,而非使国家破败)

4.(1)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有上千人,他又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

2)皇上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笃厚。等到他管理政务时,最终无所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八一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赠盖邦式序

(宋)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      恨:怨恨

B.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      恙:病痛

C.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    书:书法

D.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殊: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A.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    B.子长尽取而为文章

C.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D.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

B.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C.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

D.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译文:

2)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译文:

3)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

译文:

 

5.文章第二段在语言写作上具有哪些特点?写出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

1A(遗憾)

2DD项中的“而”例句和均为连词,表并列。A连词,表因果;B连词,表顺承;C连词,表转折)

3CA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古义:可以凭借〈它〉,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D古义:仪容面貌,今义:相貌)

4.翻译句子:

1)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

2)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

3)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

5.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语言工整,笔势飞动,生动地表现出《史记》内容上的包罗万象和艺术上的千姿百态,给人以一种审美的享受。

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盖邦式,曾经对我说:“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我说:“司马迁的文章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便会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晓其新奇之处。我有一部《史记》,它就蕴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壮丽奇异的地方,将给你在到各地游历时一一地品读它,希望你可以凭借它知晓司马迁的文章的真正精髓。

司马迁平生喜好游历,正当他年少自负的时候,游历的脚步一天也不肯停下,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然后化为文辞。现在从他的文章来看,他平生曾经游历的收获便都融汇在文章中。向南漂流淮河,溯游长江, 看到惊涛骇浪,阴风怒号,逆奔横冲,所以他的文章奔放旷远;泛游沅江湘江,凭吊屈原的亡魂,悼念舜的二妃的遗恨,湘妃竹上还有很多斑点,不知道屈原和二妃的尸骨还完好吗?所以他的文章感伤愤激;向北经过大梁的废墟,看着楚汉之战的古战场,浮想中仿佛看到了项羽的怒气,刘邦的谩骂,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大弓长戟,同时出现,一齐呐喊,所以他的文章雄勇猛健,使人胆战心惊;向西出游巴蜀,跨越剑阁险道,上有接天的高崖,却无斧凿的痕迹,所以他的文章斩绝峻拔因而不可攀登;在齐鲁一带的大都市研习儒学,观瞻孔子的遗风,邹峄的礼仪,在汶阳洙泗之上回转,所以他的文章典重温雅,好似正人君子的仪容面貌。天地之间变化的万物,大凡可以使人惊愕,使人快乐,使人忧伤,使人悲苦的,司马迁全都把它们吸收来写成文章,因此变化出没,如同四时变化无穷的景象,现在从他的文章看来,难道不确实这样吗!

“我认为要学司马迁的文章,可以先学他的游历观察。如果不懂得先学他通过游历观察来探求新奇就要下笔写文章,写出陈词滥调的文章,也就很正常了。从前,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学习书法的张旭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进入到了神会的境界;庖丁擅长运刀,庄子从中领悟出了养生之道,这是达到了精妙的境界,事情本来就有不同事物却相感应的情况,是它们内在规律相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我想看到你能做到这一点呢。醉意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吴越的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纳燕赵秦陇的劲气,然后回来研文著述,你不是敬服司马迁吗?做到了这一点,司马迁不也敬服你吗?如果不这样,仅拿着断编败册,早晚吟诵,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了。”

(八一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①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③,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④。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 ①魁奇特起:意指新奇、杰出。  ②司法参军:官名,州府长官的佐吏,掌管刑狱治安。  ③斯文:指黎生、安生写作的古文。  ④迂阔:拘泥守旧,不切实际。  ⑤ 庸讵:岂,难道。

1、本文作者和其同时代的苏轼         等人,都是“古文运动”的中坚。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 “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是因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作者认为自己的“迂阔”具体表现在                  

4、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与时文、                 之间做出选择。

5、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第三段的议论是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6、你能否从上文的论述中大致判断出“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试简要概括如下:

1                                     

2                                    

参考答案

1.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苏洵

2.认为黎安二生的“迂阔”尚不如自己,都还要受到乡里的嘲笑,自己这个世上最“迂阔”的人,若向他们赠言,非但不能解除家乡人对他们的错误认识,反而会更加得罪家乡人,所以不知道能向他们说什么。

3.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 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4、道  世俗

5D

6.(1)文以载道(合乎古训、文章内容力求充实、穷尽事理等内容方面的特点);

2)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作者有自由驰骋的笔力。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八一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倒剌沙柄国                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                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      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      狱:案件。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      

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     

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

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译文: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译文: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

  2)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

参考译文:

       赡思字得之,他的祖先是大食国人。赡思九岁时,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到二十岁左右时,他的学业得到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的指导,由此得以阅读大量图书,并付之实践,这些全是扎实有用的学问,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为大家所推崇器重。延初年,皇帝下令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有人便劝赡思去应试,而赡思只是笑笑而已。泰定三年,皇帝因征问遗才将他诏至上都,在龙虎台见了皇帝,皇上对他礼遇极厚。当时倒剌沙主持国务,许多西域人都依附于他,而独有赡思不去巴结他,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赡思,赡思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至元二年,赡思被任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的亲戚中,有人在陕西行省任职,恣意妄为,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到赡思巡察云南时,凡发现违法的省臣官吏,即令那人解职离去,这种作法,使周边藩属大为震惊。至元三年,赡思在浙西肃政廉访司任职,就追究处理了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吏的贪污罪,使浙西地区郡县官吏不敢再有贪赃枉法的人。浙西地区的寺庙私藏奸猾之人,所谓道人、道民、行童等,都是些违犯道德人伦的人,他们逃避徭役,使国家民力日损,查证嘉兴地区,即有二千七百多人。因此,赡思就建议将他们遣归回家,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认为他的话很对,便著文为令。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所至各地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纠正死罪案多起,但却从不故意轻判人罪,以谋取别人对自己的感谢。他曾与五府官员在咸宁县办案,有一名叫宋娥的妇女,与邻居通奸(改成“私通”较好,便于老师讲解),那位邻居告诉宋娥说:“我要杀了你丈夫。”宋娥说:“张子文将要杀我丈夫。”第二天,宋娥的丈夫果然死了。官府追凶多日,宋娥才将张子文要杀他丈夫的事情告诉了她婆婆。五府官员认为这不是共同杀的,而且已经过大赦宽恕,应释放宋娥。赡思说:“张子文是以为宋娥一定同意他这么干的。而且,宋娥的丈夫已死了近十天,宋娥才说出这件事,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枢密判官说:“为活人平反,是积阴德。你不要按常理执法。”赡思说:“这是故意使人逃脱罪责,不是平反。而且,您要给活人积阴德,那对死人将如何交待?”便独自上书刑部,最终为宋娥定了罪。赡思处理刑狱定罪大多类似处理宋娥这样的事。至正十一年,赡思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谥为文孝。

(八一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容斋随笔》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            举:攻取

B.亟发兵坑竖子耳                    亟:赶快

C.而哙喜其过己                     过:超过

D.俗士不达                          达:高贵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祖以问诸将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

B.安可同日而语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B.(白起)辱王之先人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4.在作者看来,真正可以被叫做“竖子”的人是(  

A.白起 B.苏秦 C.柏直 D.阮籍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

参考答案

1D(达:通晓、明达)

2B(都是语气词“怎么”“哪里”;A第一个是“众位”,第二个是兼词“之乎”;C第一个是“大约”,第二个是“危险”;D第一个表判断“是”,第二个是“竟然”)

3A(应是赵王)

4C

5D(即使是李白这样的人也认为阮籍是在讥刺汉祖刘邦,李白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陵、首都郢两城,在夷陵,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方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人的才能为天下人所知,若视此三人为臭小子的话,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象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长安中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自称为臣,更何况现在的他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象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个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象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八一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光逢,字延吉。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

  同光初,弟光胤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度支巡官         辟:征召。

B.骤至列卿宫相        骤:很快。

C.王道浸衰          浸:浸透

D.弟光胤为平章事       为:任,担任。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无几以疾辞

B.自是其徒颇息//梁末帝爱其才

C.时谒问于私第//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

D.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光逢“慎静廉洁”的一组是

①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②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③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④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

⑤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

⑥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人们把他看作象“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

B.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到梁朝时,柳璨又担任了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

C.赵光逢眼见王道衰退,有人结党,他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前后达五六年之久。

D.曾经有个女道士寄放了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后来女道士死了。二十年后,赵光逢便将金子交给官府,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

参考答案

1C(逐渐,渐渐)

2D(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A凭借//因为。B那些//他的。C//在)

3C

4B(“担任了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的是赵光逢)

参考译文

  赵光逢,字延吉。父亲赵隐任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胤,都以文学德行知名。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象“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前往,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借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那些人都受到法纪制服,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中,王道衰退,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往,前后有五六年之久。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

  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胤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曾经有个女道士寄放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别处。二十年后,金子不好还给谁,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转送给道观,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伦常,不暗中作坏事,官员绅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皇上下诏赠为太傅。

(八一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乃谢病去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令敦煌曹皓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C.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   天下笑

D.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而吾与汝之所共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旁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参考答案

1D(干:冒犯) 

2CA谢①动词,告辞 ②动词,道歉  B令①名词,县令  ②动词,让,使  D与①动词,参与  ②连词,和  C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

3C(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的崇高威望)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不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

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八一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依,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惨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敦煌曹,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之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交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听子孙改之      听:听从,听便。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咨乃谢病去       谢:谢罪

D.所凶无状,干暴贤者   干:冒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畅,为博士          ②因请为设食

③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   ④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B.咨恐母惊惧

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荐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C.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不因为曹暠效法自己的孝廉而停留,于是曹暠感到很惭愧,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这件事,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参考答案

1C(这里的“谢”应该是“推脱”的意思)

2D(①与②的“为”分别是动词“做”和介词“替”,③和④的“其”虽然都是代词,但意思不同,③“他的”,是“故吏”的定语,而④是“他”,作主语。)

3A(“望尘不及”这里用的是它的本义,现在多用其比喻义,比喻远远落后)

4B(①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现赵咨的孝行)

5C(关键是对文中“咨之故孝廉也”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是“赵咨原先任敦煌令时举荐的孝廉”;“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也比较模糊,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于是先到门口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体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延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曹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八一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①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②其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

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久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

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

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

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乃:于是,就

B、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以:而,并且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         临:俯视

D、坐者皆属观                  属:通“瞩”,注视

2.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   )

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参考答案

1B(B项的“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的意思)

2D(第①句和③句所叙内容都是一般行为,没有反映出他倨傲特异的性格特征)

3B(A项“玩世不恭”不当,这不是他的性格特征,“无所作为”在文中也明确信息。  C项“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不当,写袁逢、羊陟是为了衬托传主赵壹。  D项中“故作倨傲“不当,这是他固有的性格特征,不是装出来的。)

4、(1(赵壹)依仗有才能而对人傲慢,被乡里人排斥。

2几百个主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

3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

参考译文

赵壹字元叔,是汉阳郡西县人。体态魁梧,身高九尺,胡须美,眉毛浓,看上去非常高大俊美。为人自恃有才而傲慢,被乡里人排斥,于是写了《解摈》一文。……

汉武帝光和元年,赵壹被荐举为郡上计官员来到京城。这时司徒受理上计吏事务,几百个上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只有赵壹拱手作揖而不叩拜。袁逢见此颇感诧异,就让身边官吏去责问他,说:“地方郡里来的上计吏对三公行揖礼,这是为什么?”赵壹答道:“从前郦食其拜见汉王刘邦,只作揖,现在我对三公作揖,为什么竞感到奇怪呢?”袁逢就恭敬地提起衣襟掖在衣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座,于是向他询问西县的事情,袁逢非常高兴,回头对在座的考绩官员说:“这位是汉阳人赵元叔,朝中大臣没有超过他的,我请求在诸位中为他设一个座位。”满座官员都注意看他。

赵壹从袁逢那里出来后,就去拜访河南尹羊陟,没有能够见到。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羊陟勉强允许通报接见,但他还没有起床,赵壹径直来到上堂,就走到他跟前俯视他说:“我远居西州,仰慕您高尚品格已很久了,直到今日才得相见,而您却死去了,命运的安排有什么办法呢?”便放声大哭,羊陟门下的人闻声大惊,都跑进来在旁边站满了。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于是起床,请赵壹谈话,对他的才华深感惊奇。告诉他说:“你就要出人头地了。”

羊陟第二天早晨带领许多车骑随从到赵壹的住处通名拜访。当时各郡的上计大多把车马帷幕装饰得很阔气,而只有赵壹是破柴车,稻草屏,自己露宿车旁。他请羊陟一同坐在车下,左右的人没有不慨叹惊愕的。羊陟就与赵壹交谈起来,一直谈到黄昏,尽欢而去。羊陟拉着赵壹的手说:“含有美玉的石头,如果不剖开,必定会有像卞和那样哭出血泪来辩明它的事情!”羊陟就和袁逢一起举荐赵壹,赵壹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士大夫们都仰慕他的风采。

……

州郡都争相给赵壹送去封官的册命,朝廷三公府征召十次,他都没有就任,最后死在家乡。

(八二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奢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治国赋              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              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遣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故以羊易之也

B.又召乐乘而问焉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者胜                    古之学者必有师

3.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奢以法治之           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           D.间以报秦将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国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译文: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译文: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译文:

参考答案

1D(遣:遣送,打发)

2D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陈述;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以:连词,而/介词,凭)

3A(非省略句。B“以”后省略宾语“之”;C“武安”前省略介词“于”,D“以”后省略宾语“之”)

4C(②句是说赵奢善于理财,已见成效,④句是写赵奢严肃军纪、果断行事,⑥句是写赵奢采纳建议后立即行动,均未能直接表现题干所说的“胆识谋略不凡”)

5B(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并未构成“恶”、“怨”;相反,平原君器重赵奢,也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

6.(1)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注意“于”、“今”、“削”的翻译)

  2)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注意“险狭”、“犹”、“将勇者”的翻译)

3)(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注意“去”、“军”的翻译)

参考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要在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迅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瘀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