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二十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1-28


第一节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
一、实在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主义”是一个使用得极广泛而含义又很模糊的概 念,各种不同倾向的哲学家C包括实证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唯意志主义者、生命 哲学家、实用主义者以及新托马斯主义者等等)为了表示自己的哲学超出了传统 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范围,与素朴实在主义观点相一致,往往窑欢使用实在主 义这一名称。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不少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往往抱有 唯物主义观点,但又避免使用唯物主义这一名称,而宁肯自称为实在主义。因此, 实在主义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往往极不相同.除此之外,在现代西方哲 学中,实在主义还是一种与其他哲学流派有所区别的特定的哲学思潮,它大致形 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尤其是在英 美两国,20世纪头20年,实在主义以反对"唯心主义”为旗号在欧美一些国家的 哲学舞台上颇为活跃,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实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瀨有其不同于其他哲学派别的特点&实在主义者 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与普 通人所具有的素朴实在主义(根据常识面相信外部世界客观存在)有共同之处。 有的实在主义者也由此称自己的理论是“常识哲学”。但是,他们把感觉丨观念也 尹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由 此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和反映论,他们的哲学由此接近企图超越.心物对立的 实证主义思潮。不过,实在主义者又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因此又有柏拉 图主义和中世纪实在主义(唯实论〉的倾向当然,实在主义在批判唯心主义的理 论而主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时,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唯物主义因素。因此f实在主 义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性质.
实在主义也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有所不同,它 强调和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是数学、逻辑学的成就,从这方面说,哲学中的 实在主义思潮与自然科学家的实在主义观念有共通之处,因而得到了一些自然 科学家的赞同,在自然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在主义者主张要为科学确定 范围,要科学避免对“形而上学”问题作出结论;同时,他们提出要为科学方法作 论证并加以推广,他们提出的逻辑方法为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不 过,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成就往往没有作出正确的概括和总结,他们所谓科学方法 也往往不能有效地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D
二、实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实在主义主要流行于德国、奥地利、美国和英国,尤其以美国的影响最大。它 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在欧洲大陆,早在19世纪末,奧地利心理学家、哲学家F.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〇,1838—1917)就已反对被认识的对象依赖于认识者的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提出实在主义的主张,认为精神(心理)活动的本质是要超越自身而指向实在 事物。他从心理学上强调区分心理的行动和心理的内容,主张心理的行动必指向 一定的对象;强调对象的实在性,即被认识的对象不依赖于认知者的行动而存 在。他从经院哲学传统中重新发现了 "意向性”(intoitionality)理论,认为每一精 神活动所具有的“意向性”特性,即超越性,指向实在事物的特性。意向性由此成 为现当代哲学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奥地利哲学家A.迈农(A.Meinong, 1853—1920)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对象的实在性理论。
在英国,19世纪末,在以布拉德雷为代表的新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占统治地 位的牛津大学,就出现了凯斯(Thomas Case,1844—1925)和威尔逊(John Cook Wilson,1849—1915)的实在主义,他们肯定感知的对象独立于感知者而存在&但 是,正式向唯心主义进行反叛,明确提出实在主义哲学的则是摩尔 (G‘E. Moore, 1873—1958)、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69)和怀特海(Al-fred Morth Whitehead,1861—1947) 以及他们的所谓剑桥学派'剑桥大学由此 成了英国新实在主义思潮的中心。摩尔在1903年发表的《驳斥唯心主义》一文, 是英国新实在主义产生的标志,是20世纪英国哲学的转折点。他在同年发表的 《伦理学原理》从伦理学角度提出了实在主义的主张。罗素则从数学、逻辑学角度 提出新实在主义的主张,强调哲学的科学性。摩尔和罗素是这股实在主义思潮的 领袖人物。罗素宣称,摩尔领导了这场反唯心主义的运动,而他则以解放的感觉 跟随其后。他们反对布拉德雷把常识所相信的一切看做仅仅是现象的观点,主张 常识认为是实在的事物就是实在的,不受哲学或神学的影响,就是说像草地、太 阳、星星这样一些物理现象是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的,即使没有人知觉到也会存 在。这种符合常识的信念,得到一般人的称赞,摩尔就把自己看做是常识的捍卫 220


者。罗素和摩尔还反对布拉德雷的一元论的宇宙观和内在关系说,提山多元论的 宇宙观和外在关系说。罗素还把柏拉图式的信念也带进了新实在主义,即认为超 时间的理念或共相也和物理对象一样是独立的实在D摩尔和罗素后来越来越致 力于分析哲学,二人同时成为分析哲学的开创者,新实在主义与分析哲学在思路 上有相通之处&英国哲学开始从形而上学体系化转向分析化、科学化。
怀特海也和罗素一样从数学、逻辑方面提出实在主义的主张,他在1924年 迁居美国,成为美国哲学家。剑桥的新实在主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 许多人的拥护,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从澳大利亚迁居英国的亚历山大(Samuel Alexander,18&9—1938),他是英国实在主义哲学思潮中“本体论”系统的创始 人。
美国的实在主义哲学思潮出现于20世纪初Q 1901年3月,蒙塔古(William P. Montague,1873—1953)在《哲学评论》上发表了《罗伊斯教授对实在主义的 驳斥》f同年10月,培里(Ralph Barton Perry,1876—1957)在《一元论》杂志上发 表了《罗伊斯教授对实在主义和多元论的驳斥》。这两篇文章都是对罗伊斯攻击 实在主义的回答,是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桿卫自己基本立场的第一个标志。1910 年,培里发表了《论自我中心的困境》,这是他站在新实在主义立场上对唯心主义 进行批判的代表作。1910年春,六个年轻的美国哲学家为了阐述和捍卫新实在 主义哲学,于当年7月,在《哲学、心理学和科学方法》杂志上发表了《六个实在主 义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言》。《宣言》第一次使用了新实在主义这个名称,并给新 实在主义的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这六个人是:哈佛大学的培里和霍尔特 (Edwin B* Holt),普林斯顿大学的玛尔文(偏ter T, Marvin)和斯波尔了(Ed- ward Gleason Spaulding),哥伦比亚大学的蒙塔古和拉特格斯学院的皮特金 (Waiter B.Fitk丨1912年,这六个人又联合发表了《新实在主义>-■书,其中序 言由作者们集体写成,体现了他们的共同观点,后面各章则各自单独撰写,代表 了各自的观点。从这以后,新实在主义者都各自独立活动,再没出现集体著作。美 国新实在主义者各自的著作很多。如培里的《现代哲学倾向K1912),霍尔特的 《意识的概念K1914),斯波尔丁的《新理性主义》(扨18),蒙塔古的《美国实在主 义的历史》等.
在美国,还有一种所谓批判实在主义,它和新实在主义同是一种实在主义哲 学思潮,而且差不多同时登上欧美哲学舞台,但它的活跃时期稍晚&批判实在主 义的最主要代表是七个美国哲学家:瓦萨学院的德雷克(Durant Drake, 1898— 193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洛夫乔伊(ArthurO.Lovejoy,1873—1962),威廉 学院的普拉特(James Bissen Pratt,1875—1944),耶鲁大学的罗杰斯(Arthur K. Rogers,1868—1936),密执安大学的塞拉斯(Roy Wood SeUars,1880—
1973),哈佛大学的桑塔耶拿(George Santayana,1863 195:3)以及哥伦比亚大
学的斯特朗(C.A. Strong, 1862—1940)。他们在1S16—1920年间进行合作,并 且联合写了《批判实在主义论文集》(1920)—书,这是批判实在主义的最主要的 代表作D
必须指出,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实用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在反对唯心 主义这一点上有其积极作用,它们使哲学进入普通入的生活,使入从脱离实践、 脱离生活的学究式的思辨唯心主义中摆脱出来,甚至在表达方法上也一反思辨 哲学的艰涩难慷的语言,使入有“耳目一新”之感。这股“反叛”思潮当时在英美是 成功的,它把黑格尔派唯心主X打了下去,至少是打跨了它的统治地位。但是,它 本身也并未摆脱唯心主义u由于实在主义内部观点上的分歧,无法作为一个流派
发展下去,很快分化瓦解了。
第二节迈农的对象论和尼*哈特曼 ,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一、迈农的对象论
迈农(1853—1920〉生于奥地利莱姆堡,父亲是奥匈帝国的将军,1875—1878 年迈农在维也纳大学受教于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51882年起在奥地利 格拉茨大学任教,1889年升任该校教授,直至去世。1894年他在该校建立奥地利 第一个实验心理学的实验室&主要著作有:《假设论》(1904)、《对象论》(1904)、 《对象论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K1907)、《可能性和或然性》(1915)、《一般价值论 的基础》(1923)等(]
迈农在哲学上以提出关于对象的理论而著名。他认为“对象”不仅指现实存 在着的具体事物和常存的共相,而且也包括那些非现实存在的东西,如“圆的正 方形”、“金山”等等.因为这些东西仍是可以思考的,仍可对之作出判断,如说“圆 的正方形不存在”、“金山不存在”等等.他指出,每一对象都具有“特性”,而且特 性独立于对象的存在;有的对象并不具有和它的存在相矛盾的特性,称为“可能 的对象”,其中有些存在,有些(如“金山”)不存在;有的对象具有和它的存在相矛 盾、排斥的特性(如“圆的正方形”),称为“不可能的对象”,它们在现实的存在中 是找不到的。所有对象,无论其特性和存在是否矛盾,都不是被我们创造的,也不 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活动。对象在总体上远远趄出现实的范围,
根据对象论,迈农认为,判断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而是 一个“客观的”东西。同样,假设的对象也是客观的,假设涉及肯定或否定,但并不
涉及信念、确信,因此假设本身无所谓错误不错误。当然假设所涉及的对象是有 真假的。只有参照假设,我们才能理解精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迈农还提出,数学和逻辑的公理以及对象论是直接自明的、先天的,也是确 实的、必然的,它们并不涉及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一个预先的假设可以是直接 自明的,但并不是确实的,记忆、感知和归纳就需要这种假设,因为它们是可以证 明的,但是后天的,并非都是确实的。所以迈农认为证明并不确保真理,但与真理 相似3
迈农的对象论对罗素早期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罗素的辜状词理论就是试图 解决迈农的对象论中提出的诸如“金山”、“圆的正方形”等非存在的对象所造成 的难题—般认为迈农是新实在主义的主要前驱之一。
二、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尼古拉*哈特曼(Nicola Hamnan,l882—1950)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先后 就学于彼得堡大学、马堡大学。1920年起先后任马堡大学(1920—1925)、科隆大 学(1925—1931)、柏林大学(1931—1945)和哥廷根大学(1945—1950)教授。
哈特曼曾受教于柯亨、那托普,后来又受胡塞尔现象学和M *舍勒(Max Scheler)伦理学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转向实在主义但他吸取了现象学 的某些观点,并通过对哲学史的研究吸取了认识诘难法,使他的实在主义具有与 众不同的特殊形式,
哈特曼一生著述甚多,早期著作如《柏拉图的存在逻辑K1909)表现出新康 德主义倾向,在20年代的《德国唯心论哲学》(第一卷,1923;第二卷,〗929)中对 新康德主义采取否定态度D他对黑格尔感兴趣的不是他的体系,而是所谓“诘难 法、不是黑格尔的“存在”的构造和推演,而是探索和描述存在的最基层和存在 的方式以及它们的一切相互关系;不是黑格尔大写的绝对精神,而是去发现小写 的客观精神,即超个体的力量,如语言、道德习惯、法律体系,因为个体意识是由 此得以萌发和发展的。他1925年在《认识的形而上学概要》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 表述了他的“诘难法”和本体论的认识论a而后发表的《论本体论的奠定》(1935)、 《可能性与现实性》(1938)、《实在世界的结构K1940)则是关于他的本体论的最 重要著作。
哈特曼提倡认识论的形而上学,明确主张没有一种哲学能脱离关于存在的 基本观点,认识论必须立足于本体论,认识问题作为主客体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 就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一主张早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本体论的论 述,它预示了本体论在欧洲大陆的复活。他的哲学也就以本体论的实在论著称. 但他不赞成企图用普遍原则对一切存在作出说明的传统形而上学。他认为世界
存在着不可知的因素,有些问题不可能解决,因而他的本体论并不提供对实在的 完美的说明,而是从对现实实在的观察中逐步发现其范畴,满足于对存在的可理 解方面的分析、描述和澄清。
哈特曼强调认识的本体论基础,这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新康德主义马堡学 派的。后者认为认识的对象和过程都是思维(主体)的创造,并没有独立于认识主 体之外的、超越于意识的存在者。哈特曼否定了这种观点。他指出,既然对象(客 体)总是认识主体所创造(产生)的,就一定可以得到完全合理的解释;但事实上 客体中的非合理因素往往阻碍我们完全把捱存在者整体,这些非合理因素的存 在说明对象是独立于认识而存在的,认识主体只能部分地从概念上把握对象。
哈特曼是通过诘难法来研究认识的&他把认识诘难法建立在现象分析的基 础上,并以二律背反的对立形式来表述。首先·关于认识的基本诘难是:认识的意 识是如何可能的?只要意识是在进行认识的,那它就必须去把捱自身以外的东 西,可是只要它是意识的,它就不能超越出自身之外,因为知识只有在意识领域 中才是可能的。关于知觉的诘难是上述诘难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内容是:超越 的存在者怎么能被给予主体呢?只要它是超越的,被给予性就会消失;叫是只要 被给予性存在,超越性就一定会化为乌有,其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如果这个标 准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就不能显示与超越意识的对象的一致性;假如这个标准存 在于意识之外,那么要把捱它又需要自己的标准,如此以至无穷。
要理解哈特曼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必须了解他的本体论理论。因为 他认为认识论必须奠定于本体论之上,认识上的诘难实质上是本体上的诘难。主 客体都是存在者,它们之间的认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者与另—种存在者之 间的本体关系,都被纳人实在世界复杂的结构之中。这里已能隐约见到哈特曼解 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主体像客体一样作为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实在世界的一部 分,两者之间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关系,所以认识超越于意识的东西是可能 的,
哈特曼认为,实在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有四种主要存在层次: 无机(物质h有机(生命)、心灵(意识)和精神。其中稍神是最高层次,在每一存 在层次上都有特定的诸原理,哈特曼称之为“范畴”,但这里的“范畴”不同于常规 的概念。较低层次的范畴可渗透于较高层次,反之则不行&因此较高层次植根于 较低层次,后者支持了存在的全部结构;但较高层次具有自由意志(自律h并非 完全被较低层次决定3这样,不同层次上的范畴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单独的范 畴,存在的只是作为本原性质的统一的范畴连续体Q这些范畴之间存在着法则 性,这些法则性又可称之为“原理之原理”。哈特曼把它们综合成四条法则,这些 法则本身又各自分为四个环节,即效力法则(它本身又分为原理法则、层次效力
法则、层次归属法则和层次规定法则)、范畴连贯性法则、范畴分层法则(它本身 又可分为范畴重现法则、范畴变形法则、新事物法则、层次间隔法则)和范畴依存 法则(指较高层次事物与较低层次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关系之性质和严格性,它 自身又分为强度法则、无差别法则、质料法则和自由法则哈特曼认为,实在世 界的存在关系的统一性,决不意昧着绝对精神或造物主的统一,而是在各种范畴 法则特别是在分层法则、重现法则和连贯性法则中得到表达的秩序统一。实在世 界存在的只是这些复合的范畴关系统一体,追问这统一体背后的东西(根本原因 或终极目的,如绝对精神或造物主)是没有意义的。他特别反对用人格上帝来解 释这种统一性。
哈特曼认为,根据这种本体论的基本观点,上述认识论上的诘难就不难得到 解决,因为根据范畴重现法则,认识的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可得到合理的解 释g这个法则表明:某一存在层次的特定诸原理以相同的或改变;T的形态在其他 存在层次重现,如无机自然界诸原理在有机界重现。这样,认识作为实在世界的 最高层次,其他存在领域诸原理可以在它之中重现;而且认识原理本身就是存在 原理,即精神存在的原理a
另外,超越的存在者如何被给予主体这个问题也可得到合理解释。哈特曼认 为,根据实在论观点,认识本身不过是人为地从各种超验作用之复杂的网中分离 出来的一个环节,在那些作用中,世界的实在性常常以十分顽强的方式显示出 来。各种感惰的超验作用尤其如此。我们在这些作用中体验到被实在的东西所 关涉。哈特曼把这些作用归纳为三类:第一是情感的——接受的作用,像经验、体 验、遭受,在这些作用中我们意识到实在向我们袭来的压力;第二是情感的 自发的作用,在这些作用中,虽然我们的能动性表现了出来,但我们却体验到了 世界的抵抗:第三是情感的——展望的作用,这些作用面向不可阻挡的接近未来 的东西,因此,这些作用伴随着那种不能从事件之流中逃离和从事件之流中走出 的意识。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哈特曼虽然和胡塞尔一样认为真理是某种绝对的东 西,但他又认为这仅仅在认识者的信念或意见正确的情况下才存在,而对真理的 意识却决不是绝对的,它甚至在出现严重错误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在哈特曼看 来,对真理的标准诉诸自明性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不论是主观的自明性,还是客 观的自明性,都不过是一种意识状况,因而是主观的.鉴于这种看法,哈特曼得出 这样一种结论:我们所支配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标准,而仅仅是一些相对的真理 标准。这些相对的真理标准就是以不同方法把握同个存在者的两个或更多的 认识事例之相互一致.在自然科学中,这个过程依据于先验的认识和基于经验的 认识的一致,如通过经验来证实假说,这种说法与康德的“假设演绎法”相似;在
观念科学中,特别是在数学中_这个过程依据于两种直觉的协调,其中之一是局 部的,即对特定内容的直接观察的直觉,另一是概观的,即总览更广泛关系的直
觉。
最后,关于认识逬步的问题。由于有着存在者之已被认识的领域和未被认识 的领域之间的各种存在关系,认识可沿着这些关系摸索前进,认识领域也随之扩 大。其次,促使认识逬步的另一因素是先验的认识和基于经验的认识之间始终存 在不一致和矛盾.比如,某一个假设(先验的构思)所包含的事实多于迄今所搜集 到的经验事实,由此就产生了搜集更多的经验材料的要求;但这时可能出现与假 设前提相矛盾的事实,因而一个新的假设就成为必要,这个假设又要求经验事实 来加以证实,这样下去,以至无穷。
总之,在哈特曼看来,认识之所以成为可能,首先是因为认识者和被认识者 双方都是存在者,而且是同一个世界的两个部分;其次是因为支配实在进界过程 的法则会在思想内容中再现,但被认识的对象又总是超越认识意识的,即是客观
实在的^
第三节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和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
亚历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生于澳大利亚的悉尼,犹太血 统,受教于墨尔本的威斯莱学院,1877年去英国进牛津巴利奥学院,攻读数学、 古典文献和哲学,1S82年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的评议员,后放弃该职位去德国 弗莱堡从事心理学研究^ 1893年被选为欧文斯学院的哲学教授,直至1924年退 休。1938年死于曼彻斯恃。主要著作有:《道徳秩序和进步K1889)、《洛克》 (1908)、《空间、时间和神K两卷本,1920)、《美和其他价值形式K1933)等。
亚历山大赞同摩尔和罗素的实在主义,但并不把哲学引向常识化、分析化、 科学化,更不反对哲学的体系化a他吸取自然科学的新成就f力图使哲学形而上 学化、体系化。他把抽象的"空间一时间”看做宇宙的基础、最终的实在、世界的原 始材料(基质)和经验的源泉,并据此建立7;—个综合的本体论体系。他认为,空 间一时间是不可分的连续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纯粹运动的复合体,二者好比肉 体与心灵,时间是空间的心灵,空间是时间的肉体,两者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实 在,万物由此而生,新质由此而出现。
亚历山大认为,空间一时间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它按一
个不可逆的方向展开,其中不仅有连续的变化、增加和减少,而且有新质突然地、 偶然地出现,他称这个发展的过程为“突现的进化、即“倏忽的进化”)。新质的突 现是由于时间的活动,故时间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本原,是实在的本质属性。在时 间的每一阶段上都有一种新的突现的质,各种新质互不相同£实在世界由于“突 现的进化”而形成一个质的等级体系,它分为若干层次(等级)。不同的层次在质 上是全新的,但彼此仍处于一种连续性的关系之中。最基层的是空间一时间,然 后是无机物、有机物,更高级的是生命、心灵,最髙级的则是神。但他所谓的神并 非产生或创造宇宙的上帝,而是包孕各种突现的质的空间一时间的宇宙,也可以 说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所要产生的最高的质,进化过程奋力趋向的最髙目标。他还 认为,神显示出一种趋向于产生新质的创造的倾向或冲动(nisush人的宗教感 情便是这种冲动的表现,因为宗教感情指向更高级的质的发展层次,使人向往 神,但人并不能认识到神。亚历山大把神带进他的突现进化的图式中。神从原始 的空间一时间中产生,它像时空中的各种事物一样具有物理和精神两个方面,因 而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但神又具有神性,使之成为超验的,这是它不同于万物 的独特的质,使人趋向于它,因此亚历山大的体系还是有神论的,
亚历山大把认识看做心灵与其对象两者的“同在”(又译“并存”)关系.如认 识对象是物理的实物,心灵就对它进行“直观、如认识对象是心灵自身的活动, 心灵就自我"欣赏”;如认识对象是其它有灵性的生物,心灵就“探询”这种生物的 心理生活,心灵是一种领会或体验,对象是独立于心灵的实在,在认识过程中心 灵选择实在世界的某一视野(perspective)为其对象,对象作为一种观念进入心 灵,成为意识或思想的内容&我们的思维的范畴如同一性、实体、因果性等等是普 通的并不是因为它们妇于心灵,而是因为它们是时空的普通的拫本特性。
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A.N.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b head,1861—1947)幼年受过良好的传统古典教育,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学习数学,毕业后留校教数学,1919年去伦敦执教al924年去美国哈佛大学任哲 学教授,直至1937年退休n
怀特海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英美哲学家。他曾经与罗素在发 展现代数理逻辑上密切合作t但后来发生分歧。他反对罗素的实证主义和分析倾 向,在宗教观上更彼此对立&罗素肯定宗教无用,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科学,主 张以科学的人道主义来取代宗教I怀特海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 入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倾向的一个因素。因此从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的 分化看,怀特海的哲学显得矛盾和奇特。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
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 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 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 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划分在 他身上是失效的。实际上他正是要想消除这种分裂,调和两者,他的有机体哲学 正是这一试图的产物&
怀特海的思想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剑桥任教时期(1898—1918),主要从事数 学和逻辑学研究,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1910 —1913)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 表作;伦敦执教时期一 1922)主要研究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亦可谓科学哲学 时期,代表作有《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研究K1919)、《自然之概念K1920)、《相对 性原理》(1922);哈佛任教时期(1924年以后),主要从事宇宙论形而上学的研 究,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写出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科学与近代世界K1925)、 《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探险》(1933)、《思维方式》(1935)等。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又称为“活动的过程哲学” Cactivisties philosophy of process)在此有机体不只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是一 个关于实在的形而上概念,诸如科学、美学、道德、宗教等人类经验的所有方面都 在其中相互连结起来.这种哲学是在本世纪初反对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浪潮中 提出的,但它形成为一种形而上学体系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浪变过程。怀特海在 开始时和罗素一样也打着新实在主义旗号,但他的有机体哲学深受20世纪初自 然科学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柏格森生命哲学、亚历山大层创进化论的影 响,与其他新实在主义哲学很不一样。他反对把世界看成是物体的总和和堆积, 主张把自然界理解为活生生的、賦有生命的创造进化过程,理解为众多事件的综 合或有机的联系。因此他的有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与传统的机械论正相反对,
怀特海反对传统机械论,他认为,“自然是由永恒的物体所组成的,这些物体 也就是在本来空无所有的空间中遍处移动的物质粒子,每个粒子都具有它自己 的形状、体积、运动、颜色、气味这乃是16世纪、17世纪大思想家的看法,也是 今日普通一般人的看法。”①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了 冲击,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经典力学关于质董、空间、时间、能等概 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论所假定的稳定性被否定了,在新物理学看来,世界 是处于一定时空关系中的“事件”组合而成的统一体,而事件只不过是“多种关 系”的综合而已,而且,童子理论已证明“能就是质量”,物质只不过是振动的一种 方式。总之,怀特海认为,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地破坏了传统唯物论作为完
①怀特悔j分析的时代I,商务印书馆1964年犋,第页,
备基础的地位”,“能是基本的,代替了物质的地位所以,必须有一种依据于 近代科学的哲学来代替传统的机械唯物论,这种哲学就是他的有机体哲学。
怀特海的哲学是从所谓“事件”理论出发的6自从相对论诞生以来,“事件” (event)成了与“事物"(thing)有别的重要概念。怀特海把“事件”看做世界的基 本要素,自然界的终极事实,充满自然界的构成成分,整个自然界除了事件就没 有任何其他东西,时间一空间也融合进事件之中,宇宙就是事件场。事件与事件 处于相互关联之中。自然界在发展变化,但事件不变化,也非永恒,它们只是经过 (pass)或流过,事件的流动一去不复返,不重复,故每一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事 件是自然中实际发生的东西,故必定在某个时一空区域内。怀特海认为,宇宙可 以看做是有机体,小至原子、分子和人,大到社会与自然,都可看做是有机体。而 有机体是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体,它有着自身的性质、结构和自我创造能力。有 机体决不是一种质料,而是一种活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进化的。
怀特海认为,有机体可分为原始有机体和复杂有机体两种&如果我们假设原 子和电子为原始有机体,那分子就是由原始有机体所组成的机体。原始机体类似 于莱布尼茨的单子,它既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自身又是一个小宇宙,而且是 活动的,机体活动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振动式的空间运动,另一种是振动式 的机体变形。
“事件理论”是怀特海早期哲学理论的核心。他后来又作了修改和发展,形成 更加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其中心概念是所谓“永恒客体”(etemal object),包括 单纯永恒客体,如色、声、昧等知觉的东西,以及复杂永恒客体,如理想的几何形 状、数学模式等概念的东辟,即柏拉圏的“共相”或“形式”一类的东西。永恒客体 是自然之中不流动的因素,它们是普遍的质,但并不能独立存在,当它们脱离现 实的事件之流时,只是一种抽象,组成一个抽象的世界,即“可能性的领域”(可能 世界只有当它们进人事件之流后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具体的“显相”(oc-curence ), 也就是现实 的实有 (actual entity) 或现实 的机缘 (actual occasion) 6 “现
实实有”或“现实机缘”取代“事件”成为构成世界的终极的真实事物,“世界是由 以构成的最后的实在事物”®,或者说世界是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5现实实有(机 缘)具有两极性,即物质极和精神极。它们是永恒客体即知觉的东西或概念的东 西(共相)“进入”时一空流之后组合而成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组成它们的永 恒客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水恒客体之间的组合并非必然的,所以现实世界也并 非必然如此,而是某种选择的结果,它是全部潜在可能性领域内的无限多世界中
$怀特海:《科学和近代世界:K商务印书馆,第S4页, ③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英文版,第24页。
的一个。永恒客体是可能性t是抽象f现实实有(机缘)是现实性,是具体,把抽象 化为具体,使可能成为现实,其最髙原动力是上帝(神h所谓永恒客体实际上只 是上帝的“原始本性”之中的潜能(可能性),上帝的创造性就在于他是这些永恒 客体即可能性的源泉。上帝是作出选择的根据,是现实性的源泉,也是限制性的 根源。上帝在无限多个可能性的潜在世界中限制了 (永恒客体的)无限多可能的 组合方式,从而也就限制了实际产生出来的世界的基本样态、才使惟一的世界实 际产生。换句话说,上帝从无限多可能的潜在世界中选择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 至于上帝为什么正好作此种限制和选择,则是无法说明其理由的。在怀特海看 来,上帝的存在是一种终极的非理性现象,我们对上帝的本性无法提供任何理 由,因为上帝的本性就是理性的根源,我们不可能从理性去推出其本性,上帝是
最终的限制,而且上帝的存在就是最终的非理性……他是具体实在性的基础
”①
如上所述,所谓“限制性原理",就是上帝(神)如何选择永恒客体去构造一个 现实实有。由于永恒客体的相互关系,所有永恒客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由 于上帝的选择作用,永恒客体相互组合形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中的每一个永 恒客体都是复合体的一个成分,而这个复合体又成为另一更髙级的复合体的一 个成分,作为次级的复合体就是那髙一级的复合体的“衍生组成成分'怀特海由 此把宇宙看成一个有层次有等级的体系,而永恒客体作为一般概念的体系则是 宇宙的原型。
怀特海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变化,因 此,现实实有也就是被创造物,它们也被称作“现实机缘”®<根据他的“过程原 理”,“一个现实实有是如何生成的”,就构成了“那现实实有是什么”,二者不可 分,现实实有的“存在”就由它的H生成”构成。③强调从生成变化、从过程考察存 在,这一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潮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如上所述,现实世界的变化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 因素有三个:一是进行把握的主体,二是被把提的材料,三是该主体如何把握该 材料的“主观形式'这样,一个现实实有作为主体,与另一个现实实有发生联系, 把握了其他实有,把它们包容在自己之内,从而造成一个暂时的满足,怀特海把 实有与实有之间的关系称为“扩展'把实有之间的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关系称为 “把握Vprehension),把实现了一个现实实有与另一个现实实有之间的联系称
①怀特海:t科学与近代坻畀》,英文版,第£57页。
②怀特海:<过程与实在h纽约,1929年版,第30页。
③同上书,第31页,
为“现实的机缘'一旦新的联系得以实现,主体原来要达到的目的也达到了,可 称为“暂时的满足”。现实实有的发展过程应看做是分割开来的一个个“机缘”,它 们分别为“永恒客体”所构造而成。一个机缘实现了,就是从可能产生了现实。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过程,怀特海还杜撰了两个新名词:“切断” (dedskm) 和创造9 “decision”本意为决定,怀特海将其释义为“切断’’(cutting off),就是说 要做A事,就要与非A割断联系,当A事完毕,要进入B事,则又要与非B割断 联系。所谓“创造”是指要进人第二件事B,不仅要与非B割断联系,还须进一步 创造。切断和创造实际上是过程的两个方而a即从“存在切断)进人“变化”(创 造),又从“变化”进入“存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与早期的事件理论一脉相承的,与有机体学说是一致 的。概而言之,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的全体,是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关系的 现实实在所构成的过程;现实实有是宇宙这个有机体的全体中的部分,全体影响 部分,部分的存在依全体的结构而变化,宇宙间一切事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4宇 宙是现实实有所构成的有机体,上帝则是宇宙有机体的统一的原则,也是怀特海 形而上学宇宙体系的终点。
怀特海的哲学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有启发的因素,诸如强调生成 变化,强调从可能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强调有机联系,反对机械论等等,但这些是 与其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节美国新实在主义
美国新实在主义是作为对唯心主义的“反叛”而出现的。他们批判了新黑格 尔主义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二者是一致的,他们称自己的哲学为“具 有建设性的实在主义哲学”①。他们之间有许多分歧,但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有 一些共同原则。按蒙塔古的概括,这些共同原则主要有五点:1.哲学家应当像科 学家那样在工作中进行合作,采取共同的科学研究方法;2.哲学家应当像科学 家那样,把他们的问题各个孤立起来,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把认 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 要预先断定、甚至不要提出关于认识的主体或被认识的客体的最终性质问题*3. 至少某些我们所认识的具体事物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时候就已存在斗 至少某些我们所认识的本质或共相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时,就一直存在着; 5.至少某些实在的具体事物以及共相是直接被认识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精神
①培里S《现代哲学傾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66页#
映象被间接认识的。①这些原则体现了美国新实在主义者的基本哲学倾向。
一/科学方法”论
新实在主义基本哲学倾向与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等哲学流派一脉相承,都拒 绝形而上学问题,企图超越主客、心物等的对立,强调“科学方法”和“认识关系” 的研究,以所谓“中性物”或“中性实体”来代替以物质或精神当做世界的基础,以 所谓“中立一元论”来取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新实在主义者自称要根据科学的精神、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讨论哲学问题。这 种方法就是逻辑分析方法。他们提出,哲学家要严格使用语言,把含糊而复杂的 问题分析成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克服语言和思想的松散性。这种主张与 分析哲学一致。新实在主义者注意到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并力图用逻 辑推论和逻辑分析原则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在合著的《新实在主义》一 书序言中声称逻辑和数学,作为程序的传统典范,它们本身己经经过了一种彻 底的修正,已经为准确思维的一般原则提供了新的线索……哲学特别要依赖于 逻辑,……哲学的对象正是分析的产物,“新实在主义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逻 辑方法和精确科学的方法作论E并加以推广。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把常识和科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分析,帮助人们把已 有的概念弄得更加清楚,使人们消除理智上的困惑。这种主张与分析哲学一致。 但他们并未制订一套系统的方法,只是为分析哲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在解决哲学问题时,强调科学的精神和采取科学的方法,这本来是对的。新 实在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数学和逻辑的演绎方法和分析方法当做惟一的科 学方法,当做哲学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强使哲学数学一逻辑化,这就片面地夸大 了数学和逻辑方法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还错误地把数学和逻辑学看成是先验 的,是纯粹柚象概念的分析和演绎体系,于是哲学也就成了先验的、纯粹概念的 分析和推演了。
新实在主义者不仅强调“科学方法”,还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 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 题。他们曾一再强调,新实在主义主要是一种关于认识过程和被认识事物之间 的关系的学说。”③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强调认识论问题,而在于把认识论问题与 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
① 参见蒙塔古d美国实在屯兑史》.载D.D.伦斯编《20世纪哲学K纽约1947年賑,第
422—424 页。
②i新实在主ZK1912年纽约英文版,第2U26沉。
③同上书,第2页。
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 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中性实体”论
新实在主义者认为,被认识的对象(个别和特殊事物)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 而独立存在,它们在未被我们认识以前就已存在,蒙塔古说实在主义认为,被 认识的事物在未被认识时可以照样继续存在I或者,事物可以不损害自己的实在 性而进人和脱出认识关系;或者,一个事物的存在并不关联于或依赖于任何人之 经验它、感知它、想象它或以任何方式认识它,①这是新实在主义者的基本信条 之一。他们认为,这一原则是从我们日常经验中推论出来的.经验表明,虽然意 识或认识是我们意识或认识某一对象中的一个必然因素,但这井不必然证明对 象的存在依赖于意识。因此,这种看法就是常识的实在主义或日常经验的实在主 义,它与普通人的自然的自发的信念一致,而与唯心主义相对立。唯心主义的错 误就在于把认识对象看做并不是独立的实在而看做是仅仅存在于意识之中,依 赖于意识的。他们用了许多术语来“批判”唯心主义的这种错误,其中最著名最重 要的便是所谓“自我中心的困境”。
根据培里的解释,所谓“自我中心的困境”,是指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和事物的 认识关系来认识事物,或者说不能和任何不依赖于他的意识的对象发生关系,因 为当他意识到对象时,他的意识总是和对象在一起的,或者说对象就已处在他的 意识之中了。这里的困难就在于我(们)不可能用认识以外的对象来比较认识对 象,培里说:“为了要想发现(如果可能的话)一个事物恰恰是怎样为这种认识关 系所改变的,我就要发现一些关于在这种关系以外的事物的例子,以便于我可以 把它们和在这种关系以内的事物的例子加以比较。但是我不能发现这样的事例, 因为‘发现”也是我试欲避免的这种关系的一种,②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把认识 关系以内的东西和认识关系以外的东西加以比较,从而直接证明事物可以离开 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f或者说我们不能在认识关系中证明不以认识为转移的对 象的独立存在。蒙塔古则解释说:我们可以把一只狗带到一只猫的面前而看到它 叫,然后把它带走,同时看到它不叫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说,狗的叫是依赖于它 处在猫的面前。“但是我们不能在我们看见一事物之前或之后来看一看这个事 物,以便发现我们看见它是否改变了它的样子。”③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感觉
①4新实在主义》,第474页。
②培里;《现代哲学倾向》,第127—12S页。
③蒙塔古:《美国实在主义史》,引自伦斯编《20世纪哲学》.第424页。
到事物,我们就不能发现事物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不能把自身排除在认识恬动 之外,在任何认识活动中都有认识的主体参加,没有认识的主体就谈不上认识的 对象(客体),我们意识到的对象总是和意识同时一起存在的。这就是“自我中心 的困境”。
新实在主义者认为唯心主义者就是利用上述“困境”来证明在主体的经验之 外,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或者说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对它的认识,培 里指出一个人不能想到事物离开意识而存在,因为一想到它,事实上就把它置 于意识之内了a贝克莱的最后一着就是诉之于这个论点/’①
培里认为,这种"自我中心的困境”是存在的,但它不能为唯心主义的目的服 务,或者说唯心主义者利用这个“困境”来论证自己的命题是完全无效的。因为这 个困境“只是一个方法论上的特殊困难'这个“困境”虽然确实包含有这样一个 命题每一论及的事物就是一个观念”,就是说当我们思考或提及一事物,就意 味着有这个被思考或被提及的事物的观念,但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一个重复的命 题”,只是一种“重复赘语”,只能引起思想混乱,而并不证明什么。©蒙塔古也赞 同这种批驳,认为断言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一起存在只是一种“同语反复"(tautol-ogy, 他说,从贝 克莱到布拉德雷的唯心主义者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谬误,就在于 断言认知者和被认知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也就是主张对象不能离开 意识或经验而独立存在I但这个主张使唯心主义者陷于困境,因为宇宙太长太大 了,不可能依赖于唯心主义者自己和他的邻居们的有限经验;因此唯心主义者又 必须提出第二个主张来修补第一个主张,那就是假定有一个无限的和绝对的经 验,它包含宇宙,宇宙依赖于它,蒙塔古说,实在主义者否定了唯心主义者的第一 个主张,认为对象的存在不需要依赖于意识:相应地也否定第二个主张,即不需 要假定有一个绝对经验、绝对意识的存在.③
新实在主义者反对关于认识对象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认 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意识的独立的实在,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当时在英美流行的 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实际上是用英国传统的贝克莱式的经验主义加以修改了 的黑格尔主义,或者说是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义的混合物。新实 在主义反对这种唯心主义有其合理之处。
但新实在主义是从实证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唯心主义的,首先, 他们肯定“自我中心困境”的存在,从而肯定人在与事物的认识关系中不可能证
(1)培里*《现代哲学倾向》,第127页,
©參见闻上书,第128—129页,
③引自伦斯编:《2〇世纪哲学》,第428页,



明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也和贝克莱一样,把人所认识的对象(客体)同人关于 对象的观念混为一谈。例如,培里认为当我们一提到一个不是观念的东西(事 物)时,就已经把它变成一个观念了,一个人所说出的任何事物事实上是作为他 的观念、认识或经验的对象而跟他发生关系的这就是说,任何被认识的事物 都是作为观念而被认识的;或者说,从认识关系上讲,认识的客体不能离开认识 的主体而独立存在4培里还把这一看法当做哲学上“最重要的原始发现之一 ”②。
其次,新实在主义者虽然反对唯心主义关于认识对象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命 题,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 的。他们认为,不能说现实世界是惟一地由物质实体或惟一地由精神实体所组 成,他们既反对“一元论”,也反对把世界分成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的“二 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裉本的非心非物、 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中性实体”)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所以,心物并非根本 不同的两种实体,不过是同一物体(中性物)的组织关系不同而已。换句话说,它 们(心物)之间的区别只是关系上的区别,并非质料或实在的差别,譬如物质的椅 子与人所知觉的椅子是同一的实在。培里在论述实在主义的心灵论和认识论时 说心灵和身体两者都是可以分析成为较为原始项目的复杂体'“当它们一被 分析时,看起来,它们所由以组成的这些比较原始的项目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之 下,是可以互相变换的。有两者所共有的感觉的性质和逻辑的范畴,@在这一点 上他们与英国新实在主义的创始人罗素的观点是一致的。罗素也认为,宇宙的最 后质料,不能说是物,亦不能说是心I科学的进步已影响了人们对心物的看法, “物”受物理学的影响,已逐渐失去其为物质的意义/心”受心理学的影响,已逐 渐失去其为精神的意义,心物已失去其显著特性,两者同由一种更根本的原料所 组成,这种原料称之为“中立的原子'这种原子本身非心非物,整个宇宙就是由 这种原子所构成,它们按某种方式排列组合,成为物理学所研究的材料,按另一 种方式排列组合,成为心理学所研究的材料^他常称自己的观点是“中立主 义'
新实在主义关于宇宙的裉本是非心非物的“中性实体原始项目”或“中立 原子”的说法,与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的观点大体一致。他们的“中性 物”与马赫的“感觉”或詹姆士的“纯粹经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不 同而已^
培里“现代哲学傾向h第127页,
同上书,第127页,
同上书,第302、303页,



三、关于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说
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还在于 它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新实在主义者认为,独立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就是由中性物所组成的个 别事物,另一种就是在感觉之外脱离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共相,即一般的东西。关 于后者,他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如摩尔称其为“潜在”或“潜存”;罗素称之 为共相f怀特海称其为“永恒的客体”或“形式”;培里则名之为“形式关系”等等, 他们认为,这种共相或本质的独立存在不能从经验中观察到,我们不能通过经验 来认识它们,但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发现它们.蒙塔古在论述这条原则时说,例 如5 + 7=12是由5、7和12的性质,而不是由意识的性质来解释的,不管是数也 好,或者是诸如蓝、黄等非数量的质也好,它们的关系和结构与我们是否意识到 它们是完全无关的,就是说它们是独立存在的。①培里在论述他的认识论时,既 接受了马赫的“要素说”,又批评马赫“忽视了知识的逻辑方面”,忽视了物理的东 西和心理的东西(身、心)除了有共同的可感性质外,还有一些超感觉的共同的 “形式关系'这种“形式关系”也就是一般的东西,即共相或本质。他说,物理的 和心理的复杂体不仅在可感觉的性质上,而且在一定的更为根本的形式关系上, 如蕴涵、秩序、因果、时间等等上,都有其共同之点。这些关系在它们的纯粹状态 中只有用超越于可感觉的区别作用范围以外的分析才能够被发现,②这种感觉 之外的分析就是“逻辑分析'所以他认为,物理的自然并不是一切的存在。“物 理的实在是复杂的,可以分解为较为简单的事项和关系,通过什么来分解呢?就 是“逻辑分析'因此分解所得到的“较为简单的事项和关系”,便是逻辑和数学的 基本概念和命题之类的东西D这些东西是最裉本的,而且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培 里认为“逻辑先于物理学”®。
必须指出,新实在主义者虽然给共相(逻辑思维的东西〕和特殊事物(物理 的、感觉的东西)以同样的本体论地位,承认它们都具有客观独立性,但又认为两 者的存在有着不同意义。特殊事物存在于时间之内,而共相则是超时间、超经验 的^罗素更明确地声称存在着两个世界:特殊事物的世界即感觉材料的世界和超 感觉的共相的世界。共相是永存的,具有实在性,是趙时间的,和“存在”(指时间 中的事物)相对立。共相世界或者说实在世界是“永远不变的、严正的、确切的,对
①参见蒙塔古J美国实在主义史》,引自伦斯编《20世纪哲学》,第426 1
②培里d现代哲学倾向第303页,
③同上书,第1〇9、11〇页D
于数学家、逻辑学者、形而上学体系建立者和所有爱好完美胜过于爱好生命的人 们,它是可喜可悦的'相反,特殊事物的世界或者说存在世界则“转瞬即逝、模糊 不明,没有确定的界限、没有任何明显的计划或安排”,但它包罗一切事物:所有 的思想和感情、所有的感觉材料和所有的物质客体。这个世界不过是共相世界的 “淡淡的影子”。罗素的这种两个世界的理论完全是柏拉图学说的翻版.这一点 罗素自己也承认,他在讨论“共相”问题时说:“我们现在所谈的是一个很古老的 问题,因为还是柏拉图把它带到哲学里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说’就是解答这个问 题的一个尝试,就我的意见看来,他所作的至今还是一个最成功的尝试。以下所 要提出的,大部分是柏拉图的理论。K是由于时代的进步而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正 罢了美国新实在主义者的用语虽然与罗素有别,但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仍是 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中世纪的实在主义的复活。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是承认的。例 如,蒙塔古在阐述新实在主义者关于共相或本质是独立存在的原理时指出:“这 是柏拉图的或潜在的实在主义,@美国新实在主义者在合著的《新实在主义》导 言中也说:“……新实在主义者也是一个桕拉图派的实在主义者。他给予思维的 东西和感觉的东西,给予逻辑的实体和物理的实体,给予潜在的东西和存在的东 西以充分的本体论上的地位③
当然,新实在主义与柏拉图的、中世纪的实在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 们所说的独立存在的本质、共相、形式等,首先就是指一些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 畴。而数学和逻辑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客观基础的,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 验的,因而是自明的,不依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罗素 说,逻辑的原则就是先验的,“逻辑原则本身不能凭经验得到证明,因为一切证明 都预先要假定这些逻辑原则'又说:“一切纯粹的数学都像逻辑一样是先验的”, 比如2 + 2 = 4,“我们感到二加二等于四这个命题的必然性有着某种性质,但是 这种性质哪怕是在最确凿的经验的概括里也是不会出现的。经验的概括永远停 留在纯粹的事实之上……我们觉得,在任何可能有的世界里,二加二总会等于 四。所以它便不只是一件纯悴的事实,而且成为一种必然,一切实际的和可能的 事物都必须遵从这种必然”。®美国新实在主义者也有类似的看法,培里就认为 物理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分解为“较为简单的事项和关系”,这些东西便 是超感觉的逻辑概念或命题D霍尔特更明确地把宇宙归结为逻辑的或中性的实
(1)罗素4哲学问S》*第70、63页.
(2)蒙塔古“美国实在主义史》,引自伦斯编《20世纪哲学》,第424页,
(3){新实在主义h第35页。
(4) 罗素t《哲学问埋》,第页。
体,他认为宇宙经过分解而得出的最后要素就是最简单的逻辑项,由这些逻辑项 可以组成任何的对象。精神和物质是逻辑项的汇集,只不过是逻辑项的不同组 合.正是这种逻辑项组成了“中性的物体”。所以,新实在主义者把逻辑学看做不 仅是关于思维的科学,而且是关于存在本身的科学,是“纯存在”的科学D他们把 数学和逻辑概念当做一切概念的典范、准则,要求哲学以数学和逻辑为基础,把 哲学和逻辑结合起来,对一切概念用分析数学和逻辑概念的那种方法去分析,也 就是对概念进行逻辑分析。霍尔特就认为,哲学的理想应当是一种单一的严密的 推演体系,从几个甚至一个逡辑命题引出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上的所有各种各 样的事物
新实在主义章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图的“理念”,并企图以此标 榜自己的理论为“科学的哲学”,但其本质仍然和理念论一样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这种理论的错误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样,是把反映事物的一般的东西、把反映事 物的本质的概念和事物本身割裂开来,也就是将一般与特殊(个别)割裂开来,
四、“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
新实在主义者在认识论上也提出了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对立的“直接呈现 的实在主义”和“内在东西的独立性”学说.
所谓“直接呈现的实在主义”就是蒙塔古所概括的新实在主义的第五条基本 原则:特殊的东西和共相是“直接认识到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映象而间接认识 到的。它的意思就是认为人们关于对象的认识,并不是关于对象的观念,而是对 象本身;或者说,当人们获得关于某一对象的认识的时候,并不是在人们的意识 中形成了关于这一对象的观念,而是对象直接进人了人们的意识之中。所以,这 种理论否定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摹写,认为事物并不是反映到意识中来, 而是进人到意识中来的W也们说当知识发生时,在心灵之中或心灵前面的知识 的内容是和被认知的事物在数目上同一的当亊物被意识到的时候,它们本身 就变成了意识的内容”。②可见,所谓“直接呈现论”实际上是把客观事物和作为 其反映、摹写的观念完全等同起来&
所谓“内在东西的独立性”原理是培里所提出来的,它与“直接呈现论”是一 致的。它一方而认为亊物是独立的,另一方面认为当事物被认识时,又可直接进 人心灵而变成观念'或者说:事物既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同时又能进人意识 之中,为意识所内涵。培里说:“新实在主义,它跟一切实在主义所必然坚持的一
(1)#觅A+K.罗杰斯J1800年W来的英美哲学》,纽约1扣&年版,第446
(2)I新实在主义》,第34J5页,
样,在坚持事物是独立的同时,也肯定,当事物被认知时,它们就是心灵的观念。 它们可以直接进人心灵,而当它们进人心灵时,它们就变成了所谓‘观念、因此, 观念只是在一定关系中的事物;或者说,事物,在它被认知的这一方面,就是观 念 '更具怵地说,这个理论包括二个组成部分内在性”学说和“独立性”学说。 前者是说当一个事物a被认知时,a本身便进人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把它(a) 构成了心炅的观念或内容4®培里说,内在说是“认识论上的一元论”,它反对身 体和心灵的二元论,也反对事物和思想的二元论。所谓“认识论上的一元论”就是 说当事物被认识的时候,它们是和观念或认识的内容、一个元素对一个元素那 样等同的&”简而言之,就是认识的对象和观念合而为一 所谓“独立性”学说, 是说虽然事物a可以进人心灵(内在)而具有了内容的身份,但是它的存在并不 依赖于这个身份.也就是说,“内在的东西同时可以是独立的”。®那么内在说和 独立说为什么能一致起来呢?那是因为物质和心灵是同一种中性的元素以不同 的关系构成的,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区别是一种关系上的和机能上的区别而不是 内容上的区别,同一的东西,“在它借助于一种关系而成为物体的东西的同时,它 也可以借助于另一种关系而成为知觉的内容”®;或者说,同一的元素,在一种关 系中取得物体的性质,并不排斥它可以同时在另一种关系中取得精神的性质6就 好像同一个人对我父亲来说是兄弟,而对于我来说是叔叔一样,人仍是同一个 人,只是关系有所不同而已。⑤培里认为,知识与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就是心物 关系的一种表现。因此,当我们认识一亊物的时候,不能说这事物是一种存在,我 们对于它的观念是另一种存在,而只能说它们(事物及其观念)就是同一的东西, 不过处于不同的关系罢了。所以说事物既内在于、又独立于我们的心灵。培里认 为这个“内在东西的独立性”的原理是新实在主义作为一种建设性哲学的“基本 原理”。®
新实在主义者的“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直接反对反映论.他们把反 映论说成是“二元论”,理由是反映论把关于事物的认识看做是事物的观念、映 象,而不看做是事物本身,这就把二者“割裂”开来了。在这方面,他们往往抓住了 洛克等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中的确存在的二元论倾向,但他们由此把一切反映 论都归结为二元论而对之全盘否定a其实,科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
①培里K现代哲学倾向卜第扣0—301页,
②同上书,笫123、124
③同上书*第306页,
④同上书,第304页,
©豢见同上书,第304页,
⑥#见同上书,第306页,
做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对立统一,认为认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 按其内容则是客观的9二者通过实践而得到统一.因此它既克服了旧的反映论 的确存在的二元论倾向等片面性,又避免了唯心主义哲学家将认识脱离客观实 际的片面性。至于新实在主义的“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却不能避免这种 片面性。
五、分歧
新实在主义者的直接呈现论并没有清楚地揭示认识的性质和过程,反而混 淆了存在和意识,把认识论上的许多问题弄得模糊不清。他们由此发生了分歧, 这在《新实在主义》一书附录中就已表现出来。这种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问 题上:一是关于意识的本性;二是关于错觉和幻觉的对象的地位。他们之中以蒙 塔古为一方,以培里和霍尔特为另一方,其他人的观点不十分明确&蒙塔古后来 自称为新实在主义的“右翼”。
第一,在关于意识的性质问题上,培里和霍尔特认为,个体对客体的认识(意 识)就是个体有机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应"(specific response)®;但蒙塔古 指出,某个有机体对某个客体的“适应”必定是組成该有机体的某些或所有物质 分子的一种运动,而运动又必定是在空间之中并按照确定方向发生的;这种运动 不能构成我们所经验到的作为某个客体的“意识”®,因为它不可能与作为我们 意识对象的客体相类似,也不可能指向该客体,除非后者是一个与有机体的运动 同时发生的空间事件;这种运动更不能解答第二性质、抽象观念、其他心灵或过 去和未来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这种有机体的特殊反应或定向运动不能提供为每 个经验都具有的那种持续性,因为运动的每一阶段或瞬间的横切面在后一阶段 或横切而来到之前必定是过去了的。而意识恰恰相反,其每一阶段或瞬间的横切 面在后一阶段或瞬间的横切面出现之前并不过去,而是与后继者持续出现的&蒙 塔古认为,这些理由足以反对把(对个体之外的对象的)认识与一种“特殊反应” 即有机体的一种假设性的运动等同起来的理论。他把这种关于认识(意识)性质 的理论称为“行为主义”或“新唯物主义”。与此相反,蒙塔古提出,即使说认识是 有机体内的某种东西的话,它也决不是有机体物质分子的运动6有机体外的事物 能在我们的脑中引起反应,但是构成意识的K特殊反应”的不是有机体的运动或 行为,而是脑的状态的“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这种特殊的自我超越的东西(认
⑦《20世纪哲学》,第4S1页。 ②闻上书,第433页,
识)使个体与或者在时空中或者根本不在时空中的客体(对象)发生定的关
系。①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没有正确地理解人的认识(意识)的本性a培里和霍尔 特把认识看做有机体对客体所作出的一种反应、活动、行为,这显然是错误地把 人的认识降低为一种动物性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行为一样。这种观点接近于实 用主义,也是受当时的功能心理学派或行为心理学派的影响的结果。蒙塔古对此 提出批评,但井没有拿出正确的主张,相反,他的解释更加含混不清,所谓“自我 超越的蕴涵关系”这类概念更具有令人费解的神秘因素。
第二,关于错觉、幻觉问题,分歧更复杂.新实在主义肯定意识对象(客体)的 独立存在;又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并不是对客体的“摹写”、“反映”,而是客体直 接呈现在意识之中D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对象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 意识。例如,一根直的棍子,插入水中的一半看起来则是弯的;两条铁轨是平行 的,向远处看去则是会聚在一起的;一个有正常视觉能力的人说他看见的是一朵 红的花,而一个没有正常视力或色盲的人说那是一朵绿的或灰的花D按直接呈现 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都是对的.但这样一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是非真假的 区分和真理的客观标准了。新实在主义者当然不愿陷人这种相对主义、唯心主义 之中D他们承认,这两种认识中有一种是虚假的、错误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 题;当我们的意识或经验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时候,这些意识的对象(客体)是否也 是客观的独立的存在呢?这个问题成为新实在主义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美国新实在主义者霍尔特提出在“存在”和“实在”之间 作出区别。他认为实在主义并不要我们把一切感知到的东西都看做是实在的。 “虽然一切被感知的事物都是亊物,但井非一切被感知的亊物都是实在的事 物②有些被感知的事物是非实在的。但非实在的井不排斥客观性,并不等于是 主观的,而可以是客观的,因为它也是存在的。非实在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一样 在包罗万象的存在的宇宙中有其自己存在的权利幻觉、错觉的对象虽然并不 实在,却是存在的。至于直的棍子插在水中看起来是弯的,平行的铁轨远看是会 聚的,那是因为每一个物理客体都有无数的投射(projective)性质,这些性质在 不同的感知机体中相应地会有不同的反应。他说宇宙并不都是实在的,但宇宙 的一切都是存在的总之,错误的、矛盾的和非实在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一 样,也是客观地存在的,它们井不是由意识所造成的歪曲,相反,正是这些东西造
①世纪哲学》,隽433页^新实在主义》第4fi2页,
②<新实在主义第358页,
③同上书,第366页,
④同上书,第360页。
成了错觉,构成了错觉的内容。这些东西通过一种心理经验进人我们的意识之 中,它们是错误的意识、经验产生的原因。®
但是,蒙塔古等新实在主义者不赞同霍尔特的看法,提出用“现存的”(exis- tent)和“潜存的” (subsistent)来区分真实的和虚假的对象,错误认识的对象是 非实在的,但不是客观“现存的”,而是客观“潜存”的。非实在的或潜在的东西可 以成为认识的对象,可以被认识,但它自身并不是引起认识的原因,它除了被认 识不能有其他效能。®就是说,非实在的东西是错觉的对象,但并不是造成错觉 的原因。认识的真或假取决于我们主观的判断,错误是感知和概念的选择行动所 造成的,所以蒙塔古把错误归诸于“个人观察上的误差”(P^S〇m1 equation),即 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他还指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和事物本身一样是客观 的,独立于我们的意识的。真实的感知对象和虚假的感知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对 称的,因为我们可以用真实的对象来解释虚假的感知,但不能用虚假的对象来解 释真实的感知。假定棍子是直的(真实的)可以解释为什么它在水中呈现为弯的 (虚假的感知);但假定棍子是弯的(虚假的),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它呈现为直的 (确实是直的情况)。承认铁轨是平行的,能解释为什么看起来显得是会聚的,但 如果断定铁轨是会聚的,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它们显得是平行的现象。同样,在梦 的幻觉和淸醒生活的经验之间也有这种不对称性蒙塔古认为,霍尔特等入正 是忽视了这神不对称性,把虚假的和真实的东西都看做是客观存在的,他批评这 种观点是“泛客观主义”、“泛物理主义”。
然而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没有使新实在主义者摆脱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 都反对把认识看做是对客观事物的映象或摹写,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把认 识和被认识的对象等同起来、抹煞了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或者说意识和 存在之间的区别;都没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更谈不上用实践观 点和辩证的观点来探讨认识问题,因而不可能正确解决存在和意识、认识的主体 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所以虽然他们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派 别,但并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们的理论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个学派的成 员尽管声称要合作,实际上他们之间一致的基础是很脆弱的,甚至没有给他们的 实在主义以任何确定的内容,因而作为一个学派是很不巩固的,他们彼此互相责 难,同时也遭到其他许多哲学家的反对。尤其是所谓“直接呈现说”,更为人们所 反对,所谓批判的实在主义就对新实在主义的这种理论提出了异议6
《新实在主义第480—481页, 同上书,第481页、第270页注, 《20世纪哲学》,第43&页,
第五节批判实在主义
批判实在主义赞同新实在主义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学说的责难以及关于认识 的对象(客体)独立存在的观点,但不同意它关于认识的理论、特别是所谓“直接 呈现说'新实在主义者认为,在感知或认识中,被感知的客体直接进人意识之 中,而并不通过某种肖像或心理的摹本&所以他们反对所谓“表象论”(或“映象 论”,representationaHsmh批判实在主义对此进行非难&洛夫乔伊指出:新实在 主义本来是诉诸常识的,但他们的直接呈现说又与常识观点不一致,如霍尔特认 为,事物的一切现象作为事物的客观的投射的性质,有着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 事物的一切现象都是客观的;按这种观点,人们就可以说,铁轨既是平行的又是 会聚的,一个硬币的外形既是圆的又是椭圆的。®罗杰斯指出;新实在主义者所 面临的困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不能为错误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解释,或者说不能 为错误在宇宙中找到一个地位。因为如果对象都是直接呈现于知觉中的,那么我 们怎么能说某些知觉是错误的呢? 一个人看见对象是绿的,而另一个人看见它是 红的,这时他们两人都能够是正确的.因为这两种知觉都是同等地实在的总 之,批判实在主义者认为,新实在主义者的直接呈现说把存在和意识等同起来, 就会混淆真实与虚假、真理与错误之间的区别,导致与常识的矛盾,必会陷人困 境。他们说,新实在主义者对认识行为的分析是“素朴”他们提出用 “批判的”这个形容词来描绘自己对认识的分析,所以称为批判的实在主义,但 是,他们在论述自己的理论时同样遇到了许多困难。
批判实在主义者不同意新实在主义者把被认识的客体和意识状态等同起 来,强调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心和物是两种存在,我们所认识的并不是 心灵或意识的某种状态,而总是外部客体本身;客体是独立存在于认识过程的, 但是,认识对象、客体本身并不像新实在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直接进人意识之 中,认识的主体并不直接和客体发生关系,而必须通过中介作用。这中介是什么 呢?他们提出,在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之外,还有所谓“特性复合体” (character complex)或“性质群”(quality group),它们是我们所直接意识到、 感知到的东西,是直接“所给予的”东西,所以是我们感知的内容t是感知的 直接“材料”或译“知觉与料”),我们正是以此为媒介去认知外界 事物的.
:D #见涪夫乔伊:《对二元论的反叛》,转引自R考普斯顿(Cople5t〇n)t《皙学史》第8畚第17章。 ②罗杰斯错误问邇》,引自《杜判的实在论论文集K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7- 152页。
那么,所谓“特性复合体”或“性质群”是什么呢?批判实在主义者认为,依据 心理学,知觉不仅含有实感的印象和记忆的印象,而且含有许多“意义”(mean- 特性复合体”就是由实感的印象唤起记忆的印象,再引起意义的观念而构 成的“集群”(group),即感觉的性质和意义的性质的结合。这种特性复合体既不 只是心理的、主观的意识状态,也不只是实际的、客观的、物理的存在,而介乎主 体与客体之间,但具有客观的性质。“特性复合体”也不占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 的批判实在主义者如桑塔耶拿、斯特朗等等又称之为“本质”或“共相”(或“普 遍'universaU),而共相具有逻辑的性质,所以又称之为“逻辑的实体"(logical entity)。作为感知内容(知觉材料)的特性复合体既然是逻辑的实体,那就可以应 用于各处,而不限于某时某处a这里批判实在主义者是把知觉的性质与概念的性 质混同起来了。
但是,批判实在主义者内部对于知觉材料或者说“特性复合体”的看法并不 一致。有的人(如洛夫乔伊、塞拉斯、普拉特)认为,“材料”或“特性复合体”是心理 的东西,就是正当知觉时的心理状态6他们也不像桑塔耶拿那样把“材料”称为 “本质'按这种看法,我们所直接认识的材料只是心理的状态或“观念”,是“心理 的存在'“心理内容'另一些人(如桑塔耶拿、斯特朗、罗杰斯、德雷克等)则认 为,“特性复合体”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不仅是心理的东西,也有确实属于认识对 象的特征的东西,而且在大多数事例中还包括由于有机体的态度或反应而必然 发生的东西。但他们并未断定这些东西就是物理的。他们认为,“材料”在本性上 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理的,它们不是实在的事物本身,不是存在物。
尽管批判实在主义者在关于知觉内容(材料)的看法上有分歧,但他们都一 致认为,在意识中直接被给予的或呈现的知觉内容即“性质群”或“材料”并不是 对象本身,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蓽写,而只是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手 段。普拉特说知觉只是我借以知觉的工具,而思想只是我借以思想的工具,正 如嗓音是我借以说话的工具一样/’①他们认为这种主张可以解决使新实在主义 者陷于困境的关于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分的问题。新实在主义者认为,在认识活 动中对象是直接呈现在意识之中,是“内在”于意识之中的,知觉(认识)内容与外 物是同一的,知觉便是外物的真相。按此说法,就不会有错误的认识发生,但事实 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许多错觉、幻觉。批判实在主义者则认为,在认识活动 中对象并不直接呈现在意识之中,知觉的内容,它的直接材料是“特性复合体”, 是“观念”、“本质”、“共相'“逻辑实体”,这种东西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真相。正因 为呈现在意识之中的“材料”并不是意识之外的对象本身,而我们又必须借这种
$普拉特4批判的实在论与知识的可能性》,引自《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h第97页,
“材料”为中介来认识对象,因此在认识活动中就会有错觉、幻觉等错误的认识 发生9譬如我可以想象一个半人半马的怪物,或者想象我看到了一个鬼,或者 喝醉以后在桌子下面好像看见了一条蛇,在这些错觉或幻觉中,呈现在意识中 的那些东西被认为是具有存在的特性复合体(材料但实际上它们并非真实的 存在。
但是,按批判实在主义者的说法,既然我们直接认识的只是知觉材料,而知 觉材料并非外界事物的真相,那我们何以知道外物的存在呢?批判实在主义者认 为,我们从一开始起,而且根据感知材料的性质,就可断定外物的存在,他们说, 对于独立的物理对象的存在的信念是“常识和实际生活的见解”,也是说明现象 的特征的“最简单和最合理的假设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证实感知材料有 时是与实物相一致的,有时是不相一致的;由相一致可以断定外物是独立存在 的,由不相一致,亦可断定外物不是心理的状态。而且,我们正是根据在实际上的 效用,来判定感知材料的真伪,感知材料的认识价值。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接 近于实用主义。普拉特还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互相证实”来确定知觉的真伪 但是,关于外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批判实在主义内部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如桑塔 耶拿认为,关于外物的存在只是人们的一个“动物式的信念”,一种本能的、直觉 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我们与动物都具有的。他竭力捍卫对外部世界的动物式的信 念,认为我们的生活须以理性为指导,但理性要与直觉相结合,否则会迷失在大 国的思辨之中。科学是理智中惟一可靠的求知方法,但必须回到现实,面向自然 世界。这个世界的独立存在是作为动物式信念而被接受的6塞拉斯则认为,相信 客体(外物)的独立存在是普通人都具有的一种实在主义观点,他称这种实在主 义为“自然的实在主义'但他认为这是一种非批判的、非反思的观点,需要加以 修改;批判实在主义就是对自然实在主义的一种“修正”,一种“澄清”,但它并不 破坏自然实在主义关于外物独立存在的主张。
新实在主义者的“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把存在和意识、客体和主体 混同起来,抹煞了真实和虚假的区分。批判实在主义者则主张将存在和意识、主 体和客体、心和物区分开来,但他们同样不赞同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提出的“持 性复合体”等术语是一些十分含混而不科学的概念,根本不能克服新实在主义者 所遇到的困难.他们虽然承认外物的独立存在,但是因为他们把作为认识媒介的 感知材料看做并不反映外物,因此这个“外物”实际上有点类似于康德的不可知 的“自在之物'他们说,实在界自身的终极的本性可能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现
①德雷克:《通向批判实在论的途径h引自£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9、5页^
②普拉特批判的实在论与知识的可能佺》,引自同上书,第99页,
的,批判实在主义在这方面是无知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们不得不承认,“批 判的实在主义是不可知论的由此可见,如果说新实在主义者在认识上使主 体与客体等同起来的话,批判实在主义者则使二者割裂开来,同样没有正确地解 决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9当然,有些批判实在主义者如塞拉斯关 于外物独立存在等主张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a但整个说来,批判实在主义仍是一 个具有康德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些批判实在 主义者转向了自然主义,如塞拉斯、桑塔耶拿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辑实 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学派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实在主义和批判实在 主义已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存在了。
£普拉特“批判的实在论与知识的可能性》,引自《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7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