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主要对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也就是人生哲学写了10余篇文章,但叔本华对人类生命思考的思想基础还是奠基于他哲学上的唯意志论,也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最能代表叔本华哲学唯心主义观点的就是他在30岁完成的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本书中,他提出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彻底摈弃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提倡一种非理性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叔本华的体系是康德体系的一个改制品,叔本华保留了康德的“物自体”,但把他和意志看作是一回事。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还是相当重要的。 叔本华在这本书已开始就说:“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叔本华说的“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什么意思?首先搞清楚什么是“表象”? 辞书说“通过感知的事物的外部特征在人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这就是说,“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西方哲学概念中一般把表象解释为“再现”。 那么,叔本华把世界看作是自己的“表象”,也就是说,世界就是在我的头脑中再现出来的一种形象,他与呈现在主体面前的那幅世界图像不是一码事。这就排除了世界具有单独存在的性质,它只是人脑中的一个图像。叔本华为什么会这样讲呢?道理何在? 第一,“世界就是我的表象”首要意思就是说,因为这个世界只有被我感知后对于我来说它才能存在。这个观点其实就是贝克莱的,贝克莱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感知到他,如果不能感知那么这个世界对于我是不存在的。叔本华接着说: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会清楚确切明白,你所认识太阳和地球的时候,所认知的并非是太阳和大地本身,而是见到太阳的眼睛和触摸大地的手。你就会明白围绕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只是和仪式有关的东西,和人类有关的东西。假如世界上有先天真理的话,这就是先天真理:他的表现是一切的和可以想象的经验足普遍的形式。对世界进行表象者当然就是“人”自己。如果人没有感官,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没有视觉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太阳和光线;没有感觉就不可能知道冷与热;如果地球上的一个“存在”不能为我所感知,那么对于我来说就是不存在。我没有感知到的东西我怎么能说它存在呢?所以,只有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进入我的感觉和意识以后,我才能说它存在。如果没有人、没有感知者,也就根本不存在世界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了。 当然会有人问我,在我出生以前世界就存在着,你看当我出生以后,我就看到了天空、房屋和植物,这不就说明这个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吗?大家想一想,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是我们睁开眼睛以后才看到的,那么我们根据什么理由断定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说在我睁开眼睛看到世界以前,别人已经证明了这个客观世界存在,但是从逻辑上讲,我们可以假定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人,那么对这个人来说,它如何能证明这个世界在他睁开眼睛以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呢?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坚定不移的相信存在一个客观世界时不是来自于生活经验,而是出自于一个素朴的信念。一句话,世界存在只是人的感知的存在。 第二,“世界存在”只存在于主体----客体的关系之中。从“世界就是我表象”而言,没有表象的主体,就没有被表象的客体,也就没有世界。叔本华说: “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如果没有认识的主体,那么当然就不会有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被表象的世界,是由两个半面构成的:一半是主体,一半是客体,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前提,互相规定。“作为被表象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客体,令一个半面是主体,它们两者完备地构成作为被表象世界,如果消失了另外一半,作为被表象的世界就没有了。这两个半面是不可分的,存则共存,亡则俱亡。所以世界只能存在于表象和被表象关系中。 第三,”我们不能设想一种没有主体的客体,自在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体,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一提到客体就已经假定了主体,当客体被作为客体时,就已经是以主体为前提了。因此总是主体的表象。 第四,“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在这里叔本华并不否认物质的存在,它只是否认物质和世界有独立于心灵、知觉以外的本质,因为物质的本质只是人的心灵对物质的规定。可以设想,如果更换一个主体,则物质的所谓本质就要发生变化。比如,人不能常年在水中生活,但对于鱼来说没有水却不能生活。垃圾等脏物,对于认来说望而却步,但对于苍蝇病菌来说却是它们的乐园;色盲看到的世界与正常人看到的世界肯定不会一种颜色,如此等等。如果说世界、事物有独立不变的本质,那么它对于一切主体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事物的性质完全依赖于感觉它的、认识他的不同器官、不同主体而变化的。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所谓的世界、物质种种性质,就只是对于我们有着这样器官和认识工具的主体而存在。 第五,“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说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如果这样想象是不可能的。”物质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我们进行直观的条件,如果物质不能对我们发生作用,我们就无法认识他。也就是我们所能认识的牙只能是物质对我们的作用,因而物质也只有在这样的作用中才能存在,才本我们所认识。如果物质没有作用我们或者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作用,我就说它不存在。所以物质只能在于人的关系中发生作用时才能存在,也就是物质没有独立的存在。 所以,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在主体的表象之外要求“客观世界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这就是既要求客体不作用于主体由要求物质能够为我们所感知,这是不可能的。表象之外的世界无所谓存在不存在,它完全于主体无关,对着于这样的世界,没有与主体发生关系的世界,我们无法感知。叔本华在这里为认识设定了一个终极界限:这就是事物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再认识什么别的东西了,只要认识了事物的作用,我们就毫无遗漏地认识了事物的全部。 第六,“如果没有主体,这个世界就什么也不是,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这个世界在没有主体、没有人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但是这种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什么也不是。没有出生的人和死去的人,对于世界存在不存在没有意义,他们不能感知、没有相互作用,也就是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这样的世界就是”虚无”。如果说世界有意义的话那一定是主体对它的规定,当然没有主体就没有规定,他什么也不是。当然,世界存在是在假定主体存在的情况下存在,如果这个假定也不存在,这个世界就不存在有无意义的问题了。 在反复的、从不同角度论证“世界是我的表象后”,叔本华说: “一切一切,凡是属于何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的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就是表象”。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 这就是叔本华的哲学认识论概要,世界“是我表象出来”的,它就是在我头脑里的一张图像。哲学史上把这类观点叫做“主观唯心主义”。 如果把唯心主义分类,一般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就前者而言,通常把世界、物质看作第二性的,它是由意识、思想制造出来的,就像叔本华把人类的意识(它叫做意志)视为认识主体,世界物质是被认识的客体,这些物质就是由认识者表象(再现)出来的。像我国哲学家王阳明、英国哲学家贝克莱都是主张“心造万物”,佛教也是认为“境由心造”。自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诞生后,虽然持续了几十年,但是到了20世纪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就衰落了,现在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就是这类主观唯心主义。 另一类唯心主义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这类哲学观点不是把意识、思想视为世界本原,而是把“绝对精神”(黑格尔)、“理念”(柏拉图)、“数”(毕达哥拉斯)、“绝对”(谢林。那么这一些客观的“精神”、“理念”到底是什么?他们说的都很神秘,就像黑格尔在他写的那本很著名的《逻辑学》里,就认为在世界还没有出现以前就“先天存在”着一种逻辑精神,这就是最初的逻辑阶段,从存在---非存在,经过生成出现质、量、度;接着由存在转化为“本质”,本质中因矛盾演变形成概念,概念在经过判断---推理,最后生成主观、客观和绝对概念。于是绝对精神完成了他的逻辑阶段后进入“自然阶段”,“绝对精神”在这里外化为机械---物理---有机性以后,最后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里,一次出现三种“精神”,第一种是主观精神,表现为心灵、心理和意识;第二种是客观精神,表现为法律---道德和伦理;第三种是绝对精神,表现为艺术、宗教和哲学。至此黑格尔完成了“绝对精神”的旅行后,构造出一个庞大、恢宏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是作为经验主义哲学家的罗素,对黑格尔这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非常不满,他说,黑格尔哲学思想基本上是错的。 有人说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的代名词,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作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在当代也被边缘化了,因为,第一性的主体即使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也是无法经验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把主体心灵视为世界---物质的本原,尤其是语言分析哲学,虽然他没有直接宣布意识是世界本原,但是却坚定不移地认为语言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的构造者,所以维维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世界本原是语言的其实也就是精神、意识的。大家看一看,世界、社会、城市、农村,人类的物质精神等面貌不都是通过语言的描述、阐释、论证出来的吗? 按照罗素的观点,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承袭了康德的哲学,是康德哲学“另一个版本”。但是在我看来还是有所不同。康德哲学被称为“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但这种称呼好像也有问题。大家都知道康德哲学中有一个“物自体”,它为思考提供质料,也就是认识的来源是源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物自体”,这个物自体相当于唯物主义哲学上的“物质”,物自体把一些“现象杂多”呈现给认识主体,认识主体就把来自“物自体”现象经过时空安排后,再经过四大类12个先天理性逻辑范畴加以整理成知识。在康德哲学中,有唯物主义成分,也有先天的逻辑范畴,所以其表现形态就像笛卡尔哲学是二元分离的,所以康德哲学更像是“二元论”。叔本华在意识构造世界方面比起康德彻底,正好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下面我们看一看唯物主义哲学。我在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物本体哲学的黄昏”,说的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精神或意识作为第二性:物质产生意识,意识就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现在的大学教材都是这么说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这个观点很像我在本文中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因为这个“物质”是一个预设的哲学概念,它无法经验。也许有的人要问,我们眼前的一切不都是物质吗?说得不错,你看:高山、大海、楼房、绿地、马路上的行人和来往车辆........,都好像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列宁说,物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的客观实在性;另一个就是可以被感知。客观实在性没有错,这些桌子、馒头、海水、鱼虾等等,都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在。再一个就是可以被感知,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被表象”,但是大家注意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很多具体“物体”并不等于物质,更不能等于被表象。表象----也就是被表象的对象,我上面说过,它已经不是眼前的具体形象了,而是“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从头脑对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就很清楚了,人类一旦表象世界上各类物质,它就不是物质的原型了,而是被人类意识、思想增加了一些东西。比如,在我有一只狗,我看到他是黄色的,有一米多长,半米高,四条腿、两只眼睛等等这些狗的特征。但是这一只黄狗的特点并不时这只狗本来就有的,而是我---认识购的主体经过知识经验构造出来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的头脑里没有黄色、一米高、四、两等这些以前就掌握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没有头脑里这些知识,你能把这只狗的特征描述出来吗?肯定不能!唯物主义哲学说,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个说法就很难理解,“客观现实”是一个无须有的概念,离开认识主体的客观现实是不存在的。我看到了一辆汽车,有人就说这不就是客观现实吗?但是,康德就说不对!只要人类意看到的东西就经过“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给“加工”过了,这辆汽车就被我的头脑改造了-----四个车轮子,鸣着喇叭飞奔.......,你头脑里出现的轮子、喇叭、飞奔就是被头脑加工的东西。换句话讲,如果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头大象看到汽车后,在动物头脑里与在人的头脑里反映出的肯定不一样。所以,世界---物质如果离开人的表象他们什么也不是。 佛家的“境由心造”就是人类生存中一个大智慧,在同一片天地下,衣食住行都一样,但有的人感到生活很快乐,而有的人感到生活很压抑、很糟糕。环境一样,但是被表象出的世界却相差很大了,这就是说,同一个世界展现给于人的图像、意义却很不一样,在有的人眼睛里是天堂,而在另一部分人眼睛是地狱。为什么说要创造生活?就是在创造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记不清是谁说得了: “在面临的巨大苦难前,对于勇士而言是奋发创造的机遇,而对于懦夫缺是万丈深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