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外国哲学》1997 年 04 期 原发期刊:《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 年第 04 期 第 117-121 页 摘要:本文从德国近代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转向角度对叔本华哲学作了详细分析。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主客体的区分,但不是像康德那样把自在之物当作主体认识的绝对界限,而是试图把自在之物理解为客体,理解为意志。叔本华从“无——客体无主体”命题出发建构了世界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二重世界的哲学体系。从康德到叔本华的哲学思维的轨迹在于越过传统形而上学转向现代形而上学,越过思在关系问题转向主客体关系问题,并最终导致越过近代理性主义转向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改变是叔本华之成为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先驱的内在契机。这代表着人类认识自我的深化,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就是以此为历史的和逻辑的开端的。 注释: [1]德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端既不是谢林的天启哲学,因为天启哲学仍囿于近代的理性宗教,也不是M·斯蒂纳的唯一者哲学,斯蒂纳只是对黑格尔哲学主观唯心主义成分作了比B·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更加彻底的发挥而已。 [2][7]参见杨玉昌:《论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确立》第二、三部分,《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 [3]参见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第182—183页,1988年中译本。 [4]叔本华哲学与贝克莱的唯我主义虽有联系,却又由于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时代精神而有实质区别。贝克莱为了在经验意识中承认其他自我的独立性而引进了全能上帝。相反,叔本华哲学中根本没有上帝,他只称赞贝克莱是“断然”说出“无——客体无主体”的第一人,而认为贝克莱哲学的其余部分“站不住脚”(26)。 [5]参见Maclntyre,A.: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p.222(London:Routled & Kegan Paul,1984). [6]现代研究者也许容易想到用能量学说为意志客体化作注解,如B.Magee就认为在叔本华看来,“整个在时空中由因果关系内在地连接起来的现象世界是非人格、非生命、在时间之外活动着的、被叔本华称为意志的'能’的自我客体化”。但这种看法无疑把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科学化了。 [8]Schopenhauer,A.: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p.99(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9]对这个终点往往会有误解,如以为叔本华主张“用消灭生命来消灭不幸”(胡传胜:“叔本华的人生观”,《哲学探索》1989年第2期)。事实上,叔本华主张的只是意志“自由地否定自己”(563)。 [10]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史实。叔本华从“不信仰一切变成信仰虚无”(贝霍夫斯基:《叔本华》第170页1988年中译本),相当于用一种无神的宗教取代了有神的和泛神的宗教。结果,他发现自己的主张与印度哲学的道德训戒、甚至与基督教的纯粹伦理部分都非常接近,因而对东方思想倍加颂赞。其实,尽管叔本华在从形而上学出发系统地阐述伦理学观点时肯定受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而他的许多主张与东方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也的确很相似,但他的观点的形而上学依据却与东方思想显然有实质性区别。叔本华哲学与东方思想的这种貌似神离从一个侧面确证着其哲学只能是近代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体现,同时说明东方思想的影响并非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观点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11]黑格尔:《小逻辑》第87节。 [12]参见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一书第六部分对“'无’的意识”所作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参见崔文良:《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载于《江淮论坛》1996年第1期。 [14]参见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5][16]参见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斯思想研究》第279、2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参见陶渝苏:《当代西方哲学总体特征之思考》,载于《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 [18]现代西方本体论(包括海德格尔的存在)的一个根本性困境在于:不越出主客体关系就不能说明存在(主客体间)的统一,但越出主客体关系后却不会再有什么本体论了。摆脱困境的真正出路也许只能是围绕人类社会实践建立实践本体论,否则就只有“消解”本体论这一条出路了,其结果对本体论本身来说当然是无。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