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经方实验录》 中医的常识和逻辑

 昵称641652 2018-01-28




大家好,同学们好。

  坦率的说,中医是不太讲逻辑的。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怎么证明这个理论--因为有这种现象--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用这个理论解释”,自我循环论证。那么是不是中医就不科学无逻辑呢?今天我们用常识和逻辑来谈谈中医的科学性、缺陷性和时代性。

  

  什么是科学?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管道,可其具有公允性与一致性,其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百度)。一句话: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律。比如太阳从东海升起从西山落下与地球转动的关系;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大海的潮起潮落关系。这就是科学。


  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最后一句可理解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意思。比如累了靠休息恢复体力,饿了吃饭充饥而不是吃西北风充饥。这就是常识。


  逻辑呢?很简单,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谁拿了冰箱的面包?需要那块面包的人。这就是逻辑。

 

  首先谈谈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争议颇大。有不少的名人领袖也反对中医,如孙文鲁迅。其中最有力度最可怕的人物我倒不认为是他们,而是现在不太有名气的余云岫先生。余先生是民国时期人物,有深厚的中医功底,而且是童子功,后来再学习西医。他写了本小册子《灵素商兑》,书名很客气,跟你商量呢;内容很不客气,把《内经》批得一无是处,也就是把中医理论体系完全否定。打蛇打七寸,他知道中医的软肋。从余先生的另一本书《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以及诸多的学术文章看,余先生可以说是几百年来对中医理论和中医学最为清醒、水平最高之人,一个泰斗级人物。可惜先生生不逢时,否则中医理论很可能在他手上有所突破。《灵商素兑》出来后,据说另一个大师级人物恽铁樵先生写了本书予以反驳,实际上满不是这么回事。恽铁樵先生的《群经见智录》实际就一本以经解经没什么新意的书,末篇《《灵商素兑》之可商》为《内经》的辩护则有气无力。恽先生的成名不在于他的医学水平,而在于他办过两次中医学校,编了些教材教了些学生,学生成名自然要捧老师以证明自己师出名门。此是后话不题。

  这次交锋和废止中医案最终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并不能称之为中医界斗争的胜利。自然也没有引起中医自身的警觉,没有有识之士看到中医的缺陷。

  直到前几年又出现了一次反对中医的浪潮,代表人物其中有个方舟子。网上有几个视频很有意思,方舟子怼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王教授说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有贡献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世界有贡献。另一个视频更搞笑,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有个老中医急了,说部长和我合影外国人找我看病,不科学他们会找我吗?你这洋奴!上升到阶级斗争层面。

  鸡同鸭讲,概念混乱。


  中医是不是科学?从科学二字的定义(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看,中医确实是门科学。它给人们感觉不科学的地方在于它对自身现象的解释。中医辩证论治理论在临床运用中是经得起重复检验的,在其指导下的药物使用也是真实有效的。至于其解释的牵强附会循环论证也确实是中医理论的短板,这一缺陷不能成为中医就是伪科学的证据和借口。举例说,十五世纪前欧洲人一直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难道你能指责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和地心说是伪科学吗?不能,只能说明当时的科技手段无法对此现象予以合理解释而已,中医目前的现状也有相似之处。中医的临床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即使是反对派也只能提出废医存药的要求,废医就是废除中医理论部分。因此,中医目前最好的证明方法就是在客观条件下拿出准确的大数据,证明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有效性。至于是否合理合逻辑和更科学的解释,那是后来人的事,以现代科技水平应该是无法解释阴阳学说。在没有找到更好的理论解释之前是应该允许现行中医理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也并不能证明现行中医理论的错误。

  第二是中医理论的缺陷性。

  

  我们暂且承认中医的科学性,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医理论的缺陷性。中医理论的自我循环论证这一缺陷是比较明显的,在这里我不多说。另一个缺陷则很隐蔽,这就是辩证论治理论和《伤寒论》经方思维的冲突。在我的《新经方实验录》一书中对这一问题有过阐述,但讲得比较委婉。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然后理论再指导实践。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亦不例外。但是,辩证论治理论无法指导《伤寒论》经方的使用。

在《新经方实验录》一书中,我分析了经方和时方的关系。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中医指导临床的思维是有两条线的:

神农派 ----汤液派--经方思维(但见一症便是式思维)--经方

歧黄派----针灸派--时方思维(辩证论治思维)--时方

  有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我在上面用的是思维二字,没有用理论二字。神农派的经方思维没有形成理论。

   中医最重要的理论辩证论治理论(时方思维)和经方思维实际是不相兼容的。由此我们也得出另一个结论: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不是来源于《伤寒杂病论》。有些医生学者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在这里我不和你争论,回去你用逻辑思维想想就会明白。近年来对经方的学习和研究有较大的发展,各种经方书籍和经方论坛不断涌现。但基本是停留在对经方使用如何抓主证如何效果显著上,没有意识到经方使用方法实际是对中医辩证论治理论的否定。

   经方和时方二者目前并无数据统计效果孰优孰劣,二者就象战士手中的两种武器,应该是不好比较的。而在了解到二者的关系后则对临床选择使用大有帮助,过度的对经方的炒作也是不当的。

  在这里我要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提出批评。黄煌教授是经方专家,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学院院长,可谓中医界的余秋雨。他出了不少经方方面的书,其著述水平我不想予以评论。但什么啊我的经方我的梦。。。啊某方如某某音乐声。。那种近乎癔语式的空洞表达则会误导学子;严肃的学术讲坛如舞台上演员夸张的表演也暴露了急功近利的内心;至于什么我的经方黄煌经方更是贪天功为己有,经方的专利只能是仲景先生的。

  第三问题,中医的时代性


  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是进步的,人的智商是越来越高的。古代传承至今的任何事物现代人一定超越古人。很多人认为中医越老越好,包括很多中医也是这么认为。从个体来说可以说老中医当然比他年轻时经验丰富,但从时代从整体看,前人肯定是不如后人的。有人捡到一本古书就很高兴,认为读过了就理论水平临床水平定有大涨,这是一种谬误,中医理论在大学教材中已经足够了。我们看看清代的医案就可以知道当时医生们的水平,那些医案作者可是当时的名医。恽铁樵先生的一二三子竟然在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没有一个开麻黄汤的医生救命,亦可印证。

  将中医理论铺开理顺你会发现并不复杂,可是有不少“有意无意的骗子”却故意将其玄虚化,以示自己水平高深。这种人对中医的危害很大,予以反对中医者更多口实。

中医西医的称谓有地域性,易激发民族情绪产生偏见;在多年前曾经改称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这样比较有时代气息也易于为中西医接受。

中医理论的逻辑化科学化,必须依靠中医学者中具有现代思想理念的先行者,而不是抱残守缺的所谓纯中医。一个现代优秀的中医应当掌握一些现代医学知识,一些所谓纯中医对现代医学的否定和攻击,就如同某些西医对中医的攻击一样是非常无知的。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西方人制定出来的血糖血脂血压指标要套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呢》,标题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很中国化,可是却似乎是个生活在于18世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人。中医固然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说,但却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现代医学数据处理和标准制定是项严肃而客观的工作,很多标本的采集并非只是针对白人或欧洲人,而是全球性的。中国人作为世界大家庭成员,在整体来说也是适用于这些标准的。

现代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和一大批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是现代医学的成果;我们尊崇传统医学不是建立在对现代医学的否定上。作为一个中医人,对中医、对自己中医水平如果自信,则更应该表现对现代医学的宽容。

  现代医学的进步是和现代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的,而中医则在同样的现代科技影响下进步缓慢。究其原因是中医不愿对其理论体系进行改良;但现在要想对中医理论进行改良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缺乏对中医临床现象的理解基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对一些中医临床现象增加理解呢?我觉得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的。比如在方证对应(经方思维)下,是如何做到异病同症同方?在《新经方实验录》第十一、十二、十四案中,病人无论按现代医学诊断或传统医学诊断皆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之病,但有一个共同症状为脉结代,结果以同一处方竟然显效。以现代医学如何解释这几者的相互关系?

辩证论治思维中,西医诊断的任何疾病都可以分为阴性、阳性和中性三个大型。如外感可分为风寒、风热,高血压可分为阳亢、阴盛和气阴两虚。以现代医学的诊断其治疗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但按传统医学思路分析归类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能用现代医学解释阴性阳性在人体机能中的表现,则不仅仅是对传统医学的贡献,对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肯定有指导作用。

  总体来说,我对中医理论的改良是没有太大信心的,在一个缺乏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环境中要想有所创新谈何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