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时什么都懂,考试时啥也不会,怎么破?

 娟娟娥月 2018-01-29


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像你明明上课时听懂了,拿到试卷后却懵了个X。


关于同学们的这个痛点,老规矩,我会先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再教你怎么解决。


向我咨询过这个问题的同学太多,为了高度概括大家的各种情形,我虚构了一个李华,通过他的学习日常来说明问题。






李华是一个很努力的高二学生。也许在其他方面有些懈怠,但是就上课来说,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学生。尤其是在数学课上,他会一字不差地抄下老师的板书,并且用好几种颜色的笔标注。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


但是李华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他明明很认真的听课,跟着老师的节奏听懂了每一道题,作业、考试还是不会呢?李华想不通,更努力的记笔记,听课。


有一个周末,李华看到了QQ空间有一条说说被同学们转疯了:


老师总是授人以鱼,考人以鱽鱾鲀鱿鲃鲂鲉鲌鲄鲆鲅鲇鲏鲊鲋鲐鲈鲍鲎鲝鲘鲙鲗鲓鲖鲞鲛鲒鲚鲜鲟鲔鲕鲑鲧鲬鲪鲫鲩鲣鲨鲡鲢鲤鲠鲥鲦鲺鲯鲹鲴鲶鲳鲮鲭鲵鲲鲰鲱鲻鲷鲸鳋鳊鳁鳀鲾鲼鳈鳉鳃鳄鲿鳇鳂鳆鳅鲽鳌鳒鳎鳏鳑鳐鳍鳘鳛鳕鳓鳙鳗鳚鳔鳖鳜鳟鳞鳝鳡鳠鳢鳣鳤……


李华哈哈大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点击了转发。

万万没想到,李华因为不经常玩QQ,所以没有屏蔽老师家长们。

于是,数学老师看到了李华的这条转发。

周一上午,数学老师就把李华叫到了办公室。


“李华,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上课听得很认真,觉得自己都懂了,但是考试都考不好?”

李华很紧张。


因为你听课了不代表你听懂了。

你听懂了不代表你理解了。

你理解了不代表你记住了。

你记住了不代表你消化了。

你消化了不代表你会做作业。

你会做作业不代表你会考试。

你会考试不代表你能得分。

你能得分不代表你能得满分。

你说你懂了,懂的是什么?


李华懂的是什么呢?


是看懂了所有“基本概念”?还是把握住了所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记下了所有的解题步骤,还是看清楚了这个知识的“用途”?



(一)为什么?


- 1 -

 没有打好基础


李华听的懂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老师讲的好。


老师上课讲题目或者知识点,会想尽各种方法把意思讲的生动形象,方便学生去理解。但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处处都是问题。


比如高中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也就那么几个公式,很多学生会背,做到题目是反过来用就不会了,好不容易想到了化简完要他求最大值最小值又不会了。


于是老师上课一讲,画个图一示范,又听懂了。

然后呢?下次遇到一样的还是不会。


李华从来不会去主动背诵公式。


每次遇到题目,书一翻抄一下就结束,不肯自己动脑回忆公式,还美其名曰考试前背一下就好,现在节省时间。殊不知每次自己回忆公式都是对公式以及知识点的一次复习,加深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成绩好的同学看到一道题马上明白怎么写该用哪个公式。因为他已经做过很多次了。


而像李华这样翻书的,翻了几十次,下次遇到还是一个一个公式找该用哪一个。


其实,每个知识点的本质其实都是一个基础公式,都是由它发散开来的。


- 2 -

 抓不住学习重点


虽然李华经常问问题,感觉很刻苦,但实际上,李华是用行动上的勤奋演示战术上的懒惰。


李华在老师讲问题的时候不能全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只专注着做笔记,经常对一些关键地方一知半解。


比如前面提到说求三角函数值域只要画个图就可以,课上老师画好了方法讲了一下,他就记住要画个图,然而后面老师讲怎么求值域就没怎么听,以为自己就会了。下次又遇到了,画完图傻眼了。


因为老师画起来很轻松很多同学画起来也很轻松,没重视,到头来发现自己不会。


- 3 -

 浮躁


很多学生,你给他讲题目讲了一堆,他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他只想知道最后结果。


李华也是这样。他上课记得每一道题目,都急急地只看答案。一道数学题恨不得让老师用一个字给他讲明白。


数学老师问他: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想到什么?

然后该怎么办?

这里要用哪个公式或者定理?


他不愿意去思考,只想着结果。


- 4 -

 健忘


因为健忘,所以李华没有好的做题习惯。每次作业都翻开书对着公式做题。


而好的习惯应该是先看看今天讲的例题,然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有人会说,李华一定没有勤看笔记,复习课堂内容。


其实不是,李华其实也利用了笔记。做作业时,李华常常去翻翻笔记,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翻着笔记了,就对着老师的模版一步一步抄。翻不着就只会问人或者不写


如果李华做题前看看老师以前怎么讲的,然后把笔记合上自己思考,最后还会做不出题吗?



(二)怎么办?


- 1 -

 建立与已知的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区分两个概念——“知识本身”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老师说了一段话:“二元一次方程,目的是要消元,可以用‘换元法’和‘整式相消’。”然后,老师演示了操作过程。


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你很可能只是听懂了‘可以’,以及看清楚了操作过程。然后就自以为懂了。对了,“方程”这个概念之前学过,应该也很熟悉。


而作为一个学霸,他会想清楚这几个问题:什么叫“二元”?什么叫“一次”?什么叫“换元法”?什么叫“整式相消”?这么做为什么能达到“消元”的目的?


然后,他的脑海里可能会建立这样的联系:


  1. 二元-未知数-X,Y。

  2. 目的-消元-方法-换元法+整式相消。

  3. 一次-目前还不需要关注。

  4. ……


甚至可能链条更长,逻辑更严密,思考更具体。


有了这样的联系,并且明确了目的,只要是看到“二元一次方程”,甚至可能形式更麻烦,换元整式相消要交替使用,还可能会用到‘移项’,学霸都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的是“消元”。


- 2 -

 注意老师讲解的那些背后的逻辑


一个题目如果只有一个步骤的话,那么你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难。


但需要老师讲解的题目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步骤略多。步骤一多,你肯定会忘嘛,何况你并没有刻意去记忆。


所以你要求听完之后会做,那真是拿天才的期待来要求一个普通的正常人脑。


通过这一层的分析,在一个班级中都只是在听,那么你只要稍加多做一点事情就可以取得一点点记忆上的胜出:


刻意记忆老师的解题步骤,并加强理解。


我们从几十个大脑同时听着老师的讲解,每个大脑的cpu运行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是跟着老师的一步再到下一步,他只是机械的听了每一步的讲解——因为这是老师在讲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步骤与步骤之间的衔接。


这个是老师不会讲的。这个怎么讲?因为步骤之间的连线本身就不是内容啊,这个是需要你自己去理解,去建立连接的。


老师给你讲了1234步骤。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四是什么……这个步骤之间是逻辑,逻辑是需要你理解的,他不会每次都给你讲,一到二是为什么……


1到2、2到3、3到4之间的联系,和为什么1会到2、2到3、3到4之间的逻辑,这就需要你自己去理解:这些逻辑背后是什么?


因此,如果你想要听懂后会做, 那么一定要注意老师讲解的那些背后的逻辑。


- 3 -

 学会自上而下、正向反向的理解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认识问题的三个层面。


听懂老师讲的,最多只能算达到了“是什么”的层次,为什么老师要用这个思路做题,是第二个层面“为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思考这类问题,是第三个层面“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你都解决了,才算真正掌握相关内容。


自下而上的学习,即理解、提炼、整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如同拼图,把零碎的知识拼接成一个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练习-理解-熟练”过程,所以,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 4 -

 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


这里先提出另一个问题:新的知识点,为什么老师讲了你能够听得懂?


自问自答:是因为老师懂了,所以才能够以连你都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用他的思路给你讲过一遍题之后,请你用你的话复述一遍。你的同桌如果能够听得懂,那证明你也真的懂了。这种情况下你再做题,肯定能够做得出来。


可能经常向同桌做这种事情有显暧昧,那至少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讲一遍,但凡你能够完整复述一遍,对那个题目的理解力已经有质的提升。


- 5 -

 块状练习,交错检验


如果想系统上解决李华的问题,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就是去打穿所学每一个知识点。


比如练习两个知识点,用三个题目来练习一个知识点,一共六个题目,让这六个题目的交错,集中展开练习。


为什么是这样呢?


市面上有那种专题参考书,每个知识点下面有好多个题目,于是学生这样的做下去了,做了几个题目之后你会发现你会做啦,你以为你已经掌握这个知识了,可是再过几天你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又发现不会做了。


这是不是很奇妙?我们来说说这是为什么?


因为同一个知识点下的那些题目,解决他们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上一个题目的解决思路几乎可以解决下一题的解决思路。有没有发现,你做了那么多题目,其实你只是沿用了一次有效思考多套了几组数据做了一遍?


所以即便是学习新的知识点,你也要主动的组合不同的知识点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最好你一下子看不出来他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需要你思考一番,才能够解答。


因此知识点交错练习的优点就出来了——因为他每次都要考察你的有效思考。知识点越多,对你的考察要求就高,你所需要的投入就越大——因此你的学习效果也越好。


这是针对这个题目的答案,可能看的比较多的是高中生,但我想这个题目对于大学生、自学者会有更多的反思意义,因此我想借题延伸开去。



(三)彩蛋:“四遍做题法”  


李华现在最快的方法,就是贯彻“四边做题法”。


第一遍:搞清楚是对应课本哪个知识点,对照着课本知识点做。


第二遍:对答案纠正对错。


第三遍:针对错题再去翻知识点,看问题出在哪里。


第四遍:把错题纠正到错题集,并标明相关知识点,以及错误原因。


严格照顾这种方法训练一个学期,相信李华的考试成绩一定会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